谁是明朝存在感最高的太子?不是朱标

含双谈历史 2024-05-20 10:21:37

太宗悦史说:

一提到明朝存在感最高的太子,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朱标,但其实并不是。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观念,主要是由两个方向出发:

第一个方向是、从明朝开国的那一刻起,也就是1368年,朱标就已经是太子,到1392年去世,他整整在位二十四年。

而明朝的皇帝虽能整整有十六位,但却仅仅只有四位活的时间超过五十岁,这四位分别是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朱翊钧。

你说皇帝的年龄普遍都在五十岁以下,在位二十四年的太子得有多罕见,就这种情况,存在感能不高吗?

第二个方向是、截止朱标去世,他整整有二十三位兄弟存活于世。

这要是放在其他的朝代,朱标恐怕觉都睡不安稳,清朝的九子夺嫡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但在当时,但凡成年的皇子,朱元璋都会分封到各地,这样一来,朱标就没有任何的竞争对象。

有的人或许会说,皇子不在京城,难不成就不能竞争皇位了吗?的确,皇子就算不在京城,也能竞争皇位。

毕竟他们可以买通大臣,说各种关于太子的坏话。

但如果你是朱元璋的儿子,你的人都已经不在京城,对于太子这个位置,你是想都不敢想的。

毕竟人家朱标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朱元璋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别的不说,就说人家的老师,分别是明朝的三个第一,武将第一徐达,文官第一李善长,儒生第一宋濂,你说你拿什么跟人家朱标对比。

更何况,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也就是1364年,朱标就已经是钦定的继承者。

这说明朱标的班底早在朱元璋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在培养,你说到明朝开国,他的班底能恐怖到什么程度。

而他能发展他的班底,说明他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一个儿子,事实亦是如此。

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也就是1377年,他就已经协助朱元璋处理朝政,到1392年,他去世,这期间整整有十五年的时间。

你说他都存在感不高,那么谁的存在感高?这个存在感高的人就是朱高炽。

太宗悦史作品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个太子的存在感高不高,取决于什么呢?主要是取决于他在官方史书里面的出镜率。

毕竟一个太子如果在官方史书的出镜率都不高的话,那么他这个太子一定是个小透明。

因为史书都是挑重要的说,也就是只有这个太子不重要,史书才不会对他有过多的记载。而明朝公认的官方史书就是《明实录》。

但在《明实录》当中,朱元璋一朝太子的出场次数仅仅只有155次。

这155次相比于其他的时期已经算得上是高频率,因为朱高炽一朝太子的出场次数甚至连30次都不到。

而其他的一朝,太子的出场次数也普遍不会超过150次,基本上都保持在130次之间。

但你要是跟朱棣一朝做比较的话,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因为朱棣一朝太子的出场次数整整高达573次,是朱元璋一朝的三倍还要多。

有的人或许会说,你只说太子的出场次数,又不说太子的在位时间,这能证明什么呢?既然如此,那就说一说太子的在位时间。

朱标1377年当太子,1392年去世,在位总共15年,朱高炽1404年当太子,1424年坐上皇位,在位总共20年。

要是换算起来的话,朱标一年的出场次数仅仅只有十次,而朱高炽一年的出场次数则高达29次。

出场次数能代表什么?能代表他的地位重要吗?的确不能代表他的地位重要。

毕竟如果能代表地位重要的话,万历一朝太子朱常洛的出场率就不会高达275次。

那什么能证明太子的地位重要呢?

那就是他以皇太子的命令对群臣发号施令,而且这一道命令可以不经过皇帝,俗称皇太子令、皇太子谕。

而朱标发布了多少次皇太子令?一次也没有。那朱高炽发布了多少次皇太子令呢?整整45次皇太子令。

那么皇太子谕又是多少呢?朱高炽7次,朱标还是与皇太子另令一样,一次也没有。

朱高炽的皇太子令、皇太子谕恐怖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仅仅只是针对文官,可以理解,毕竟文官动摇不了朱棣的统治。

但他的这个皇太子令、皇太子谕竟然也能发布到军营里,其中就包括都督府。你说这得离谱到什么程度。

说到这里,不自觉的就想起《大明风华》里朱棣对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说的那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别看你的二叔朱高煦跳的比谁都欢,但要说大明朝谁最有实力,那么一定是你的父亲朱高炽。”

朱高炽的存在感凭什么这么高呢?凭他遇到的皇帝是朱棣。

众所周知,原本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是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基本上大部分人认为迁都无非只需要搞定这三步即可:

第一步是营建都城、毕竟往大城市迁移向来都是人的本性。

更何况,朝廷的文武百官也得需要地方去住,这个地方不能距离皇宫太远,要不然一天的时间都用来上班下班。

因此,新都城得需要大量的房子。

第二步是打通运河、原本朱元璋也动过迁都北方的想法,毕竟明朝的主要威胁就是来自于北方的蒙古。

但为什么却不了了之呢?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他年事已高,再加上太子朱标去世,对他造成一定的打击,以至于他没有勇气继续进行迁都大业。

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运河。

要知道,修运河向来都是一项大工程,当年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修运河。

当时明朝开国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百废待兴,朱元璋如果也要修运河的话,谁都不清楚会发生什么。

但到朱棣继位,一切已经不同。

有的人或许会说,朱棣不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吗?不是给明朝带来了战争吗?为什么说到他这里就不同了呢?

要知道,靖难之役只能说是局部战争。

前三年的战争影响仅仅只是到达山东,而第四年的战争影响虽然直达南京,但要清楚一点,朱棣是直接插向南京,对与南京不是在一条线上的城市,没有任何的影响。

因此,不存在什么百废待兴。

第三步是得到百官的同意、这一步也就只有朱棣这种靠武功的帝王才能做得到。

因为迁都,百官是一定会反对的。

毕竟他们在南京已经经营多年,可以说他们的基本盘都在南方,你突然叫他们到北京生活,别说适应问题,就单单是利益问题,他们就无法接受。

因为如果他们到了北京,他们家里的产业就得交给其他人来打理。

而这一交给其他人来打理,就得产生一定的费用,你说他们能同意吗?肯定不会同意。

但朱棣统治的基本盘不是他们,而是武将集团,所以他们同意与不同意并不重要,就如同满清的基本盘是八旗一样。

但其实如果要迁都,仅仅只是这三步还不够,还得需要第四步,这第四步就是要让大家默认北京是新的都城。

如何让大家默认北京是新的都城呢?那就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北京。

这样一来,将来迁都的时候,别人对新都城的抵触感就不会有原来的那么强。

这就是为什么《明实录》关于朱棣这一朝车驾的记载整整高达194次。

有的人或许会说,朱棣在位整整二十二年的时间,出行的次数高达194次,多吗?的确多。

要知道,朱元璋在位可是整整高达三十一年,但关于他这一朝车架的记载,仅仅只有二十五次。

你说朱棣在北京居住的时间得离谱到什么程度。

正是因为朱棣长时间居住在北京,朱高炽就算不想当皇帝,也得当皇帝。

毕竟当时的北京虽然已经是名义上的都城,但实际上的都城还是南京。

如果朝政由朱棣全权负责的话,那么单单是这一来一回的时间都得以月来计算。

要是等到朱棣同意,恐怕都得是另一个季节。

因此,但凡不涉及大规模的军事调动,重要职位的人事安排,朱高炽基本上都有决定的权力。

也怪不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那就是:臣征北大将军朱棣,拜见洪熙皇帝。

朱元璋不是也信任朱标吗?为什么朱高炽、朱标会产生如此大的差距?

上面已经提到,朱标是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而不是独自处理政务,奏折到了他手里,还得需要另一个人的批准才能执行的下去,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更何况,朱棣一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朱棣亲自带队。

但朱元璋一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朱元璋就没有亲自带队过一回,都是交给开国的将领去完成。

如此一来,朱标就很难有条件去过一把皇帝瘾。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了一点,那就是一个太子的存在感高不高,不取决于皇帝对他信任不信任,而是取决于皇帝能不能给予他一定的权力真空。

如果这个权力真空够大,那么他的存在感一定就高。

当然,享受权力真空的同时,也要承受的住皇帝的猜忌,而历史上又有几个太子能承受得住皇帝的猜忌呢?康熙的那个太子胤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从这里也能说明朱高炽的本事不是一般太子能比的。

数据来源:《明实录》检索数据库

0 阅读:25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