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供神佛,不拜菩萨,只为敬奉解放军!这座“解放军庙”,硬核

拐蚂拐 2022-05-28 00:27:50

但凡提起庙宇,人们大抵会想到“佛祖”、“观音”,或是古时候的帝王将相。

而在福建惠安,却有这么一座绝对与众不同、绝对硬核的庙宇,不供神佛,不拜菩萨,只为敬奉解放军。

这座“解放军庙”,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庙”。

别的庙宇晨钟暮鼓,这里只有嘹亮军号。

别的庙宇念经诵佛,这里只有军旅歌谣。

别的庙宇里有引磬、木鱼,这里只有八一红星、长枪大刀。

......

绝对硬核,绝对独一无二!

如果是第一次听说“解放军庙”,估计大脑都会卡顿一下,甚至难以置信:供奉解放军,给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立庙塑身,这未免太过玄幻了吧?

那么,这座“解放军庙”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解放军庙的建立,离不开曾恨老人。

1949年9月,开国上将叶飞麾下的第10兵团28军行进至东南福建沿海,第84师251团于崇武镇西沙湾一带集结,为解放厦门、金门做准备。

这一年,曾恨还是个13岁的小女孩,名为“曾阿兴”,刚从新加坡归国不久。

9月17日上午10时许,6架国民党战机盘旋至西沙湾上空,对海滩上未及疏散的人群进行扫射。

为了保护群众,251团的战士们主动暴露,对空激射以吸引敌机。

轰鸣的战机,呼啸的弹雨,年幼的曾阿兴已经吓得懵了,在沙滩上哭喊着胡乱奔跑。

一枚炸弹在她附近爆炸的瞬间,几道人影奋不顾身地扑出,将她护在了身下。

曾阿兴活了下来,是5名解放军战士以血肉之躯为她挡下的弹片,他们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一场战斗,共有24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将他们下葬之后,立起一块“廿四大人”碑,又在坟墓旁边搭起一座小屋安放“廿四君灵位”,以供后人祭拜。

小屋盖好之后,母亲李勉领着曾阿兴前去焚香祭拜,并将她的名字改为“曾恨”,意在让她记住与国民党的深仇大恨。

记住恨的同时,李勉也教导曾恨说:“人要有良心,你的命是解放军救的,你要一辈子念着这份大恩。”

从那以后的每天清晨,母女二人都会到墓前上香祭拜。

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1955年,18岁的曾恨嫁给了一位海防派出所的干警。

有了儿女之后,曾恨也会一遍一遍地跟他们讲起解放军的恩情,让他们一定要记住这份沉甸甸的军民情谊。

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破四旧”,安放“廿四君灵位”的小屋被强行拆除,曾恨供在自家堂屋内的神龛、香炉、塑像也都被摔碎过。

虽不能再上香敬茶,但她却以自己的方式,继续纪念着恩人。

每次从县城回家,她都要去西沙湾,将海滩打扫干净,然后静静地坐上一会。

每年的大年三十,曾恨都要带上一家人,到海滩上陪着英烈们过年。

由于一直不知道恩人的名字,每每看到巡岗放哨的战士,曾恨都会向他们询问,打听当年救下她的是哪一支部队的战士。

为此,曾恨还专程去到了福州军区,请人帮忙查找档案。

可惜的是,当年的251团在后来的战役中损失惨重,大部分的官兵都已牺牲,并且部队经过了多次整编,想找到烈士们的名字太难太难。

1978年,曾恨与母亲李勉商议,想要重新给英烈们建一座庙,以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

李勉极为赞同,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交给曾恨。

然而想要修一座庙,她们的钱还远远不够。

1980年,93岁高龄的李勉辞世,临终前仍不忘叮嘱曾恨,一定要记得建庙的事情,一定要给恩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为了修建庙宇,曾恨将母亲留给她的首饰全都变卖,一分一厘地攒着钱,家中几乎没有添置过新衣。

1983年,曾恨从供销社退休之后,子女们也已陆续长大,她开了一家小商店。

1993年,曾恨与子女们凑了6万元钱,她找到了当地政府,申请修建“解放军庙”。

得到的答复,当然是不行的。

因为在此之前,给解放军修建庙宇的事情从未有过。

用“敬神”的方式,将解放军烈士供奉在庙中,这在许多人看来,多少有些玄幻,甚至显得“不伦不类”。

接待曾恨的领导理解她的心情,向她提出了建议:“如果你一定要建,就建一个烈士纪念碑好了。”

但曾恨很是执着,她是一定要建庙的。

当时,崇武镇的群众们也在发起重修“和寮宫”的倡议,这座“和寮宫”供奉的是四海龙王、临水夫人。

曾恨便找到了负责组织重修“和寮宫”的崇武老人会,希望能将“解放军庙”与“和寮宫”建在一起,并不断地在村委会、镇政府间奔走呼吁。

看到了曾恨的诚心与坚持,政府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建庙用地批下来了。

军民鱼水情,福建又是一个民间信仰高度发达的地方,得知曾恨要建“解放军庙”,大伙纷纷响应,慷慨解囊,不到半年就募捐了6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

曾恨请人打造石料,得知是给解放军建庙,那位石匠甚至连材料费都不想收。

1996年,解放军庙建成。

除了先前的24位英烈,曾恨将在西沙湾附近牺牲的另外3名烈士也“请了过来”,“廿四大人”变成了“英烈廿七君”。

从此,曾恨在解放军庙右侧的小房子里住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守庙人”。

与其他的庙宇一样,解放军庙也有“主神”。

正殿庙堂的正中,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英烈廿七君”,神龛里端坐着众多“主神”。

这些塑像,有的身着灰色军服,有的身着绿色军装,他们正襟危坐,神态安详而又不失威武,有的空手,有的持枪,有的拿着冲锋号,有的提着医疗箱。

每一尊塑像之前,都摆着一封红包与一盒香烟。

此外,神龛上还摆放着许多模型。

这些模型中,有当年他们乘坐的木帆船,有他们没见过的汽车、飞机、军舰、坦克,甚至是手机。

自解放军庙建成之后,曾恨每天都要去与这些塑像说说话,将那些模型仔细地擦拭一番:“这些东西很多是他们生前没有享用过的,我都要给他们送过来,让他们看一看。”

1997年,时任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叶芝华看到相关报道,连忙赶到西沙湾,并将她在解放军庙的所见所闻,告诉了身在北京的父亲叶飞。

戎马一生的叶飞将军热泪滚滚,喃喃地感慨道:“人民有情!人民有情!”

庙中供奉的是自己的部下,叶飞将军当然很想去看一看,然而当时他已重病缠身,无法成行,便拖着病体挥毫提笔:“为了人民,死的光荣!”

叶芝华将父亲的题字送到了西沙湾,曾恨请人将这题字镌刻在纪念碑上。

后来,曾经的28军以及其他各个部队的将士们,也纷纷来到解放军庙缅怀战友,他们出资出力,为解放军庙修建了一座山门。

此后,曾恨又多方筹款,为烈士们修建了一座纪念馆。

在纪念馆的墙体上,题着“战士壮烈,惠女虔诚。”

由于曾恨年事已高,子女儿孙都希望她能够回到县城养老。

但曾恨没有答应,她说:“只要我还活着,这座庙就要守下去。”

作为一个“守庙人”,曾恨每天早上的6点钟都会准时放军号,然后再给烈士们上香奉茶。

日常回荡在庙里的,不是什么梵音,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军旅歌谣,比如《我是一个兵》、《团结就是力量》、《咱当兵的人》等等。

当然,解放军庙的修建,也使得很多人对曾恨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封建迷信。

为了回应“迷信”一说,曾恨立了一座石碑,上边写道:“官兵奋战壮成仁,同志于今成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众敬功臣。”

事实上,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为了恩人建祠立庙,只是一种本能的报恩反应。

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用来承载内心的热爱与怀念,这一向就是中国人最为淳朴的表达方式。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恨如此说道:“把他们当成神来敬,不仅是因为他们救过我,更因为他们保家卫国,他们为了人民而服务。我们老百姓不是神化解放军,而是感恩解放军,缅怀先烈。”

与其说这是一座庙,倒不如说,这是一座巍峨的“军民鱼水情”精神丰碑。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一处感恩的场所。

对于继承先烈意志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一处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所在。

2002年,当地政府将解放军庙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的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党员宣誓等仪式,多会在解放军庙进行。

每年清明、七一、八一等特殊日子,学生们会到此参观,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既然是一座庙,自然也会有人前往解放军庙祈福。

除了求得平安如意、身体健康之外,也有许多更为高阶硬核的心愿单:和平、统一。

事实上,在这样一座极其特殊的庙中打卦问卜,确实显得违和。

可若细细一想,这又是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信仰观的。

从远古的图腾信仰,到祖先崇拜,到众多的“神灵”,其实都是人们内心一直存在的精神寄托。

自古以来,求龙王下雨,求观音送子,求菩萨保佑,求佛祖显灵,无不是如此。

求得不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精神慰藉,可以排遣愁怀。

当然了,如果一定要问解放军庙灵与不灵,自然没人答得上来。

但若要问相信神灵还是相信解放军,那答案还是显而易见的。

98洪灾,没有什么龙王显灵,只有满堤筑起人墙的解放军。

08地震,没有什么土地显灵,只有不断奔赴灾区的解放军。

......

所以,我们会拥军,爱军,护军。

所以,当地的老百姓,以及许多络绎不绝前往解放军庙祭拜的人才会说:“解放军不会骗人,那里的签最灵验。”

这,就是人们对解放军的信仰。

0 阅读:6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