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谦天皇在位时佛教拥有极大势力,随后和外戚、皇室争夺权力

史海撷英 2024-06-11 17:49:31

佛教发源于前6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来又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地。承圣元年(552年)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将佛陀的铜像、幡盖和经卷传入日本。佛教就是从这时起开始传入日本的。事实上日本的佛教早就高度世俗化了。历史上日本佛教甚至出现过干预国家政治的现象。

上元二年(761年)日本第46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孝谦上皇患病期间受到了道镜禅师的精心护理。孝谦上皇病愈康复后对道镜和尚倍加宠爱。孝谦不满太政大臣藤原氏的专权,于是转而任用自己宠爱的道镜和尚担任太政大臣主理国政。道镜得以爬上权力巅峰除了得到女皇的宠信之外实际上也反映出佛教势力在日本的膨胀。早在天宝二年(743年)日本朝廷颁布“垦田永世私有令”时就规定寺院的情况不在此列。这很明显是对寺院封建领地的维护和照顾。这一政策助长了佛教寺院势力的扩大。佛教传入日本后长期得到皇室的扶持。到了孝谦天皇在位时佛教寺院已占有大量土地庄园和人力资源。佛教寺院为保护自己的财富又开始培植自己的僧兵。这样一来佛教寺院实际上又掌握了一定的武装力量。财富日益扩大的佛教寺院实际上已成为一方封建领主。佛教僧侣集团已具备介入国家政治的实力。

大历二年(767年)3月设置的法王宫如同天皇的宫殿一样。法王宫内设长官、次官、判官、主典四等官职各有其职责。法王道镜在全国范围内竭力扩大佛教寺院的势力和影响。这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朝廷。同年7月道镜专门新设了在后宫拥有武装力量的内竖省。从此道镜控制下的内竖省取代近卫府承担了皇宫的警卫责任。以道镜为首的僧侣集团权势扩张引起了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外戚贵族不满。

古代日本皇室为维持所谓血统的纯粹性是不与臣下联姻的。长期以来日本皇室成员都是在家族内通婚。像堂兄妹乃至亲兄妹结为夫妻在当时的日本皇室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地地道道的乱伦。大化改新以后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学习中华文明。随着大唐文明在日本的传播使家族内部通婚这种野蛮风俗日益受到诟病。日本皇室想出的解决应对之道是和国内最大的贵族世家世代通婚。这如果用今天的医学观念看属于表兄妹通婚,不过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了。当时的日本天皇谁也没考虑到表兄妹通婚对后代基因的影响,他们所操心的其实是另一件事——世代联姻意味着历代天皇的舅舅、外公出自同一家族。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家族呢?

这个家族姓藤原。藤原家族来自于大化改新的名臣中臣镰足。这位辅佐天智天皇消灭苏我氏一手推动了大化改新的功臣于总章二年(669年)病终。临终前天智天皇曾亲自前来探病并授予其“大织冠”的冠位、赐姓藤原氏。中臣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因参与《大宝律令》的编纂官至右大臣。藤原不比等的女儿光明子成为了圣武天皇的皇后,而孝谦天皇正是圣武天皇与光明子的女儿。从此藤原家的女儿几乎世代被立为皇后。权臣加外戚的身份令藤原氏成为日本政坛最炙手可热的家族。开元八年(720年)藤原不比等去世后藤原家还是辉煌依旧: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分别开创了藤原家的南家、北家、式家、京家四大分支。四兄弟都在朝中担任要职:长子藤原武智麻吕死前官至正二位左大臣,死后追赠太政大臣;次子藤原房前官至正三位参议,追赠正一位太政大臣;三子藤原宇合曾为遣唐副使,官至正三位参议式部卿兼大宰帅;四子藤原麻吕官至从三位参议。开元十七年(729年)藤原家与皇族的长屋王因皇位继承人和皇后人选问题发生争执,最终藤原家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肃清了长屋王的势力。这使藤原家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阿倍

事实上孝谦天皇重用道镜就有打压藤原家的意思。皇室企图利用僧侣集团与外戚贵族势力的政治博弈互相牵制从而强化自身的统治基础。藤原氏外戚贵族的势力被打压了,可僧侣集团的势力却趁机壮大。

孝谦天皇死后道镜和尚迅速被朝廷权贵拉下马来。可僧侣干政的现象并未终结。此后僧侣势力和朝廷贵族开始明争暗斗。建中二年(781年)桓武天皇即位时平城京(今奈良)的佛教势力已相当强势。兴元元年(784年)桓武天皇下令营建长冈京,但随后陆续发生了天灾、近亲者发生不幸的恶灵作祟。这些在古代都被视为天皇无德的证据。桓武天皇怕被民众认为不具备天子的资格,所以十年后又从长冈京再迁都到了符合五行、阴阳之说的平安京(如今的京都)。从此直到明治维新迁都东京以前的千余年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法定首都。日本历史从此由奈良时代迈入平安时代。

奈良时代的终结本身就是因为贵族与僧侣的斗争。决心肃清佛教对政治影响的桓武天皇在新都刻意打压佛教势力,不过他也并不打算将佛教直接废弃。当时从大唐传来的佛教天台宗和奈良原有的南都六宗屡有摩擦。这让桓武天皇看到了扶持新来的天台宗对抗有强烈干政野心的南都六宗的可能性。

最澄是将天台宗由大唐传入日本的开山鼻祖,另外一位曾留学大唐的高僧空海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桓武天皇作为最澄和空海的庇护人采取没收奈良佛教封户等政治压迫手段,同时推动天台宗、真言宗等新兴佛教宗派取代日本旧有的奈良佛教宗派。佛教宗派之间的斗争使其在与朝廷权贵斗法的过程中逐渐走上下坡路,然而桓武天皇没能预料到的是自己千辛万苦将佛教势力打压下去换来的是贵族势力的复辟。

权势日益膨胀起来的朝廷贵族世家渐渐架空天皇的权力。桓武天皇死后朝政大权几乎由僧侣势力转移到以藤原家族为代表的世家贵族手中。不过由桓武天皇开创的平安时代仍继续效法大唐进行改革。这一度创造出了繁花似锦的平安文明。桓武天皇积极维护法制,刷新新地方政治:贞元二年(786年)制定国郡司考绩条例16条用以考核地方官吏政绩打击贪官污吏。贞元十三年(797年)新设勘解由使负责监督新任国司与前任的交接事宜。

山部

桓武天皇鉴于班田收授制度在其实施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乃将班授时间从6年一班改为12年一班。他还实行贷稻制:将出举稻的利率从50%降至30%。贞元五年(789年)日本朝廷承认良贱之间通婚为合法。良贱制度修改是从法律上彻底取消奴隶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桓武天皇废除了边境以外各地的征兵制,而代之以从郡司子弟和富裕者中招募的“健儿制”。桓武朝改革使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徭役负担相对地有所减轻。

改革也使封建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强。自贞元五年(789年)起桓武天皇三次用兵东北虾夷地区。第三次时任命坂上田村麻吕为征夷大将军。贞元十八年(802年)田村麻吕率军4万往征确保了北上川中游胆泽之地;贞元十九年(803年)又在胆泽城以北筑志波城从而巩固了这个地区的封建统治。桓武天皇也曾向日本海方面出兵开拓疆土。桓武朝以后诸代天皇也进行了改革:元和四年(809年)到长庆二年(822年)在位的嵯峨天皇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整顿设置了“藏人”和“检非违使”。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使得原有许多律令内容已然过时。嵯峨天皇下令制定了《弘仁格式》。“格”是经过修改的律文,“式”是为律文之应用所做的种种细目规定。淳和朝于太和七年(833年)修成养老令官撰注释书《令义解》10卷统一和固定了令的解释。清和天皇于咸通十年(869年)制定《贞观格式》。桓武之后的这几个天皇通过设置令外官和制定格、式为重建和维持动摇了的律令制作了不懈努力。

1 阅读:8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