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接受不了背叛,却还是背叛了婚姻?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陈曼心理 2024-10-21 16:27:07

毫无疑问,婚姻中的背叛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打击。无论是多么清醒独立的男女,都真的很难潇洒、理智地面对背叛。

你发现了吗?尽管出轨在婚姻中已变得稀松平常,尽管“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观点在互联网大行其道,尽管很多背叛者在曝光后会遭到社会的不齿,但在现实中的大多数背叛婚姻里,我们却能看到与“无法接受”大相径庭的做法。

接受不了背叛,却仍选择了原谅背叛者;接受不了背叛,却仍继续着背叛婚姻。甚至也许已离开了这一段背叛关系,却对婚姻和人性产生了绝大的怀疑,无法真正从背叛这一创伤中走出来。

真正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背叛。

我们不能接受的是背叛情境中的自己,是经历背叛后自己的底层逻辑崩坏,而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利奈特·丹尼恰克和凯文·康纳思在《创伤与解离》一书中,提出了“解离性底层创伤”理论。

他认为在经历背叛后,大多数人会全面质疑人的道德力,怀疑所谓爱情和婚姻的责任性,甚至人的自我认知、价值构建和思考逻辑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解离性底层创伤是指,在遭受重大感情挫折后,人产生的复杂性创伤后应激反应机制,从而使得自己长期处于心灵的迷雾之中,失去了自我感,仿佛置身于浓雾弥漫的森林,难以感受、信任与爱,成为了现实与人际关系的旁观者。

简单来说,背叛仅发生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但其影响却远远超越了这一范畴。由背叛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重新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自己、关系和世界的认知方式。

而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重新改造,让身处背叛中的人痛苦不已。如果被改造成功,很大可能从此便会陷入非正常的病态认知中;如果被改造失败,又会陷入到对背叛情境的无限循环和重复中。

正是这种基于底层逻辑的“解离性底层创伤”,才是“背叛”这一事实给予被背叛者的最大伤害,也是我们真正无法面对背叛的核心原因。

1

遭遇背叛后,导致情绪隔离失败,

陷入自虐表演陷阱

从得知被背叛的那瞬间开始,也许你的大脑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但你的情绪已经替你做出了反应和选择。

愤怒的情绪被宣泄出来,试图阻止被背叛的事实被理智认知,试图阻止背叛这一事实对你的自我价值体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佛洛依德的“情绪隔离”理论认为,当人遇到不开心或难过时,就会自动打开情绪隔离模式,给心灵穿上一件“防弹衣”,隔开那些不好的情绪,从而保持内在的稳定和平衡。但长时间的情绪隔离,反而会增加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感,让拒绝外在伤害转向对自身的愤怒。

这能很好地解释,当出轨曝光,大多数被背叛者的第一反应是逃避,是不相信背叛事实。但随着出轨事实的不断被强化,当我们被迫必须面对伴侣的出轨,必须着手解决这一困境时,情绪隔离的保护机制和现实便开始发生剧烈对抗。

“为什么TA要出轨?”“为什么TA要背弃我?”“我哪里做得不好吗?”一系列的自我诘问由此开始,被背叛者们为了保护自己被伤害的内心,大概率会将出轨的责任全扣在出轨方身上,而拒绝去了解出轨发生的始末。

被背叛者感觉在婚姻关系中被放逐被抛弃,为了消解这一可怕的被抛弃感,被背叛者们迫切需要整个社会都明确承认TA受害者的身份,并认为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有权采取任意宣泄等自私的行为作为回应。

这便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被背叛者们主动将自己确认为情感的受害者,主动为自己套上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角色外衣,认为惟有如此,他们的自尊才能免于被攻击。

解离性底层创伤的第一步便随之发生。由于被背叛者在婚姻关系中,主动或被动地将自己NPC化,他们看待关系的方式,便从平等的互动模式转向单向的自虐模式。

被背叛者们认为,由于伴侣出轨,自己便丧失了感情中的主动权,成为被比较、被选择的角色。而他们惟有努力扮演被害者角色,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因此在背叛婚姻中,我们经常看到被背叛者,总是一再重复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哪怕所有人都在劝说他们应该从情绪中走出来,理智地看待出轨,明智地处理出轨,但被背叛者却总是无动于衷,始终反刍着背叛带来的伤害。

每一次回忆被背叛的痛苦,就增加一分自怜和自悯,就越确认自己在婚姻关系中的无能为力,就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伴侣严重的低自尊状态和零存在感。

而为了缓解这一焦虑,为了让自己从可有可无被选择的“路人”角色,重新掌控关系的主动权,那么被背叛者就必须创造成就,为自己重新创造身份价值。

丹尼尔·卡内曼的“峰终定律”提出,如果在一次体验中,高峰和结尾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那么人就会默认这一过程就是愉悦的,从而对这一过程上瘾,并会多次重复这一过程。

因此,被背叛者从“受害者”上升到“表演者”。通过重复表演自己在出轨中的痛苦,让更多人和更多社会舆论站在自己这一边,增加自己在关系中的分量。

这诚然会对出轨者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出轨者会对压力屈服,会真心回归家庭,从而让被背叛者获得心理安慰。

出轨者越是无动于衷,被背叛者的“创伤表演”便会变本加厉。在潜移默化中,本来是受害一方的被背叛者慢慢地透支了真实的自己,也渐渐地将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被背叛者会变得不再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不再关注婚姻情感问题的应对和解决,TA沉浸在“被背叛伤害”的表演中,以自虐的方式来博关注刷存在,彻底把自己从“受害者”异化为“表演被害者”角色。

当被背叛者对“表演受伤”时,可以在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环境和他人中,感受到自己一贯正确,体验到“无责一身轻”的快感,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宽慰,极大地缓解自己在情感的痛苦与失望。

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表演和角色化,只能让被背叛者丧失主动权和选择权,更会消磨殆尽别人的同情感和出轨伴侣的的愧疚感,反而让自己“合情合理”的诉求变成“没完没了”的可怕折磨。

2

在背叛关系中,激发强势控制欲,

开启不计后果的无差别攻击

在正常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当伴侣双方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达到相对平衡时,亲密关系的氛围是最融洽的。

但当背叛行为发生后,这种相对平衡的表象被瞬间打破,背叛者和被背叛者必须同时面对可怕失衡状态。

对于背叛者而言,是道德和舆论的“下位者”。看似是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但TA却能做出回归、离婚等选择,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婚姻关系的“上位者”。

对于被背叛者而言,是道德和舆论的“上位者”。但在出轨婚姻中,TA面临着被选择或被放弃的双重可能,而不得不成为了这段婚姻关系中的“下位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的自我辩护”概念,指出当现实与我们的想象产生巨大差异时,我们往往倾向于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从而推脱自我责任的一种行为。

因此我们看到,在大多数出轨婚姻中,背叛方指责伴侣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导致出轨,而被背叛方却忽略出轨发生的原因,而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对于出轨这一行为的谴责上。

在“自我辩护”之上,艾略特·阿伦森进而提出了“偏见攻击效应”。在受到创伤后,人们会依据不全面的、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对某个造成创伤的特定对象采用敌对或负向的态度。他同时认为,宣泄并不能有效缓解愤怒的情绪,宣泄反而会成为偏激报复行为出现的诱因之一。

一方面,被背叛者无法接受自己被出轨的事实。另一方面,被背叛者更不能忍受的是,在出轨被曝光后,自己还将面对第二次伤害的可能,即伴侣会干脆地抛弃自己,“正大光明”地和第三者在一起。

而这些被伤害的感觉,直接指向了自己可能被放弃、婚姻可能会失败、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体系可能会崩塌的未来。对被背叛者而言,这些伤害不仅仅是对自身情感的摧毁,更是对自己生存资源、社会资源的一种极致掠夺。

当出轨伤害,上升到生存危机时,人必然会被激发打开主动竞争模式。被背叛者会认为,报复出轨方和第三者,不仅是对自己的宽慰,更是争取生存权利的一场“战争”。

解离性底层创伤的第二步便随之发生。处于“下位”的被背叛者试图通过掌控“话语权”,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心理占位,他们看待关系的方式,便从平等的互动模式转向斗争的权利模式。

关系维度一旦变成了“权利斗争”,被背叛者失去的不只是对自我和感情理智的判断,TA将完全陷入到“全能自恋防御模式”中。

在全能自恋防御模式中,人难以理解他人,难以触碰自己的伤痛,完全忽略自己的实际条件和状况,以解离的方式全能夸大自己,其行为大多具有冒险性和的破坏性,扩大问题,向一切不赞同自己的人全面开战,而完全不考虑这种行为的可怕后果。

“不是我的错,我在婚姻里十分完美,付出远远胜过对方,TA必须要为TA的出轨付出代价”;“既然对方选择了出轨,那么TA就必须承担出轨的后果。”…………

被背叛者会被诸如此类的想法会完全占据和支配,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甚至会以伤害自己为代价,攫取更多的舆论支持,从而对出轨方和第三者造成“社会性死亡”。

TA们的情绪宣泄目的,不再是抚慰自己的创伤。TA们将一切创伤变成了向外的匕首,不分对象不分缘由地刺向那些试图解决问题的人,包括那个理智的自己。

但即使是这样爆裂的强势输出,对本就摇摇欲坠的出轨婚姻没有任何有效帮助,反而会导致出轨方对出轨正确性的确认,反而会反转被背叛者周边的舆论风向,让处于暴怒模式中的被背叛者深刻地感到彻底的无助。

“没有人真的了解我的痛苦,没有人真的站在我这一边”,这些自我暗示便渐渐地催眠着被背叛者,让TA们产生被害妄想,“所有人都在试图伤害我”,“我必须奋力反抗这一切”。

而当这时,无法接受自己处于被选择的角色,无法接受自己对出轨婚姻无所作为,于是TA们只能采取更偏激的行为,证明自己仍在关系中享有权利。

毁灭欲由此出现,而毁灭性倾向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它就会快速透支自己的未来和幸福,并陷入恶性循环中。

对出轨方和第三者的报复,成了被背叛者生活的全部目标和动力,而在报复中得到的快感,并不能让被背叛者停下脚步,没有报复的终结,有的只是一次比一次更偏激的、更具毁灭性的行为。

如果报复成为生活的主题,有时我们甚至会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去进行暴怒的情感宣泄。要么是“你输我赢,你死我活”,要么“就一起毁灭”。

而处于这样情绪和行为中的被背叛者,并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快感”和“平静”,TA们将成为这场报复中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3

在背叛打击下,催生羞耻情结,

沉沦在无尽的自我否定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命就是关系,我们在关系中确认自己,滋养自己,没有人可以脱离关系而独立存在。

我们通过与别人建立外在关系,来映照自己和了解自己,同时也用内心的情感和需求去调整与别人的关系。

当背叛发生,被背叛者面临的,除了感性的情感创伤,还有破坏性更强的自尊被挑战和自我价值被摧毁。

不可否认,虽然社会道德标准普遍偏向认为“出轨是不道德行为”,但被背叛者总是会无意识地陷入与第三者的比较中,并试图通过对第三者的“诋毁”,来获得自我价值的确认。

而被背叛者一旦接受这样的观点,认为通过比较可以重新确认自我价值,关注点就会从价值本身,转移到“比较”上来,久而久之,被背叛者会将“比较”等同于“自我价值”。

这种转移焦点的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僵固性思维”,它会造成解决问题时的视野狭窄,导致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甚至会限制人的成长。

在出轨婚姻情景中,比较式的僵固性思维最大的可怕之处,在于产生“脆弱的高自尊”状态。

脆弱的高自尊状态,背后隐藏着“我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在比较中赢得胜利,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有价值的”,而在比较焦虑中,被背叛者的目光则完全聚焦于如何自证上,而忘了为什么去比较这件事。

“TA到底哪里比我好?”、“你们在一起比我们在一起让你感觉幸福吗?”在被背叛者反反复复的比较中,最常得出的结论便是:“第三者比我年轻”、“第三者比我更懂伴侣”。

物理层面的“年龄优势”,亦或是精神层面的“共鸣契合”, 这无疑是对被背叛者的再次重磅伤害,因为这两者皆是无法通过比较去获取自我价值确认的。

解离性底层创伤的第三步便随之发生。从情绪冲击,到关系认知,最终延伸到最重要的“认识内核”里。自尊被挑战,价值被忽略,被背叛者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出轨对被背叛者来说,是一种全盘否定,否定了这段关系,也就是否定了被背叛者这个人,否定了被背叛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很多被背叛者,会有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认为不止TA们的感受、需求和作为人的特殊性丧失了肯定,连同TA们过往的付出、经历也统统在得知背叛后,一并被剥夺了。

由于TA们对“被剥夺”的极度敏感,因此无论是受到关注、顺从、忏悔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反馈,能被被背叛者感知到的,只有不公平甚至被迫害的感觉,让TA们感受到莫大的冒犯。

无回应的亲密关系,令人绝望的期望破裂,自尊被摧毁,在出轨中被背叛者在经历被剥夺之后,很大可能会产生“耻感情结”。

心理学上将耻感情结定义为,在经历重大情感创伤后, 我们确认自己是有缺陷的,并且是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由此带来的强烈感受和体验。

耻感情结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负性评价,如果旁观者通过言语和行为,控诉受害者夸大事实、否定伤害的发生,则会让受害者进一步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有一些旁观者会责怪受害者是“活该”的,即“受害者有罪论”。

一方面被背叛者会怪罪自己为什么瞎了眼,没更早看出伴侣是这样的人;一方面,被背叛者也会接受来自外界的评价,“为什么之前不好好经营婚姻,现在又能怪谁呢?”

被背叛者不再像以前那么自信,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一边厌弃出轨者的不忠,一边又离不开出轨者,然后产生深深的屈辱感,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又无法疏解。

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攻击,比出轨这件事还要可怕,因为它是一种摧毁自我的力量,让被背叛者扭曲自我,即使离婚了、或者对方完全回归家庭,也很难被完全治愈。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男女都很难接受背叛的原因。

背叛行为,也许看似出轨方的一时上头,但却能从情绪应激、关系维度和价值认同三大维度对被背叛者造成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和挫败。

健康的爱,幸福的婚姻,也许并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须。但当背叛发生,对于被背叛者的伤害是不可逆的、持久的,甚至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婚姻中,即使双方矛盾重重,也切记不能以冲“背叛”这一方式,粗暴地对抗分歧。即使现在不再爱了,切记尊重是所有关系的基础,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底线。

好聚好散,无愧自己曾经的付出,也无愧今后的人生道路。若不能在一起共享幸福,共担风雨,也请不要伤害。

0 阅读:5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