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微服私访也受骗

智者聊过去 2024-03-15 03:19:12

于成龙是清代出名的廉吏,他担任地方官时,喜欢换上普通人的衣服去民间微服私访,尤其是遇到疑难案件难以决断时,他更是以微服出访作为破案的线索。可是他的微服私访竟然也会受人利用,欺骗上当。有人别有用心,会故意假装普通百姓,借机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来陷害与他们有矛盾私怨的人,导致他了解到的情况与事实偏颇很大,断案时也有失公允。

于成龙的手下早就有所觉察,但是没有人敢直接对于成龙说明这一点,后来有一个姓程的书生,大着胆子来见于成龙,指出了这一点弊端,并且举出他亲眼所见的两件事例加以佐证,让于成龙不得有信服。于成龙很是吃惊,他一向认为百姓都是善良诚实的,他很是感慨地说道:“如果你不是今天对我说明这一点,我怎么知道世间人心竟然还有如此刁钻恶毒的啊!”

康熙年间,陈鹏年担任苏州知府,他和于成龙一样,也有微服私访的爱好。当时,苏州城中出了一件命案:城中金狮巷中有一户姓汪的富翁,家中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教他的两个儿子。可是他的两个儿子却早就染上许多恶习,不听老师的教导,因为屡教不改,后来干脆杀了这位老师。

命案发生之后,汪富翁为了保儿子逃避罪责,他拿出许多钱财上下打点,买通了官府中的大小官吏,要他们放过自己的儿子,将这件案件作为一桩疑难案件结案。官府中的官员都庇护凶手,将案件作为无头疑难案件呈报,陈鹏年不贪钱财,不相信这个结果,他决定微服私访,去汪家附近调查走访。

姓汪的富翁早有准备,他用钱收买了他家附近茶坊酒肆的小贩船夫,嘱咐他们,如果有人向他们打听这件事,一定要为汪家抱屈呼冤。陈鹏年果然上当了,他在汪家周围听到的说法都是一样的,于是他也相信汪家的两个儿子不是凶手,于是不再追究这桩案件,姓汪的富翁终于奸计得逞了。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写了一位古代良吏,名叫明恕斋,他在担任安徽太平府知府时,为了查明案子,他换上便服亲自去查访。

知府大人途经一处小庵,就走进去休息。庵中一位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一见知府,就合掌肃立,恭敬地上前见礼,吩咐自己的徒弟备上最好的茶水呈上。徒弟远远地回答:“知府大人将要来,还是请客人去外面的客厅里坐吧。”老和尚笑着应道:“知府已经到了,你快点把茶送上来吧。”

明知府很是吃惊,问老和尚:“你怎么知道知府要来?”老和尚笑道:“知府是城中最大的官,全城的人都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岂只只有我老僧一个人知道?”知府还是不解:“那你是怎么认出我来的?”老和尚笑了:“知府不认识一城的人,但全城的人谁不认识知府呢?”

知府又问道:“那你知道我是为什么事出来的吗?”老和尚点点头:“我当然知道,您是为了查明那件案子。原告和被告双方都已经派出许多人,分布在前面的路上,等着知府大人已经很久了。他们见了您,可能都会装作不认识太守你。”

明知府原本对自己这次微服私访的结果充满了期待,听了老和尚的话,顿时觉得茫然若失。他板着脸问老和尚:“那你现在为什么不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虔诚行礼:“老僧死罪!我其实正希望知府大人问起这事,我好良言相谏!”

老和尚继续说道:“知府大人来到这里,治理政事,并不比汉代的良吏龚遂、黄霸差,但是您却有一个不太好的爱好,就是喜欢微服出访,这就给了那些阴损刁钻的豪绅富人设计圈套欺骗您的机会。就是那些普通的乡民百姓,哪一个没有亲朋好友,哪个没有有过恩怨的人?如果您微服私访,问了偏袒甲方的人,那他必定会为甲方说好话;如果你问的是偏袒乙方的人,那他必定会为乙方说好话。如果你问的人与对方有恩怨,那他一定会有所偏向。至于那些妇人小孩子,见识有限,见闻感受不一定正确,那些年老的老头病妇,头脑都已经糊涂了,他们说的话更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您作为知府,亲自出来查访,尚且如此,如果再叫别人来打听或视察,也未必能查出真相。私访带来的害处,也就可见一斑了。我老僧原本是世外之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事,何况是官府的事。只是我佛慈悲,普济众人,如果对人世间有好处,就应该冒死直言。希望知府大人详察!”

明知府听了和尚的话,沉思许久,也就不再继续查访回衙去了。第二天,他派差役给那位老和尚送去钱粮,可是差役回来向他禀报:“昨天大人见了老和尚刚走,那位老和尚就对徒弟说:‘我心事已了,再无牵挂了。’说完就静静地坐化了。”明知府听了,感叹不已。

0 阅读:0
智者聊过去

智者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