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屋漏痕”和“锥画沙”这两个词。以往的书法理论,都把二者说成是中锋运笔的基本原理,至于什么是“屋漏痕”和“锥画沙”,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中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论述得就比较少了。这里根据我自己在书法实践中的体会,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关于“屋漏痕”
关于“屋漏痕”,我们得弄明白几个方面的意思,才能全面彻底地理解它。第一点是:什么是屋漏痕;第二点是:古人说的“屋漏痕”是什么意思;第三点是:自然界中的“屋漏痕”是怎样形成的;第四点是:书法创作中的“屋漏痕”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点是:“屋漏痕”的艺术效果是怎样的,它给人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屋漏痕”,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漏雨时雨水在墙上留下的痕迹。这是狭义的概念。从书法理论的角度来讲,它指的是像“屋漏痕”那样的线条;书法欣赏中,它指的是线条的美感。古人常说的“屋漏痕”,强调的是中锋用笔,指的是线条的骨力之美。自然界中“屋漏痕”的形成,主要靠的是水珠本身的重量,而不是外部力量。“屋漏痕”这一书法理论最早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张旭在论书道的时候提出了这一理论。这是颜真卿个人对书法线条美的理解,也是他个人书法创作实践的集中反映。我认为颜鲁公所讲的“屋漏痕”的艺术效果应当是这样产生的:用笔写字时,笔头蘸墨要多,着纸要轻,少用按力,多用提力,一定要指、腕、肘三力齐用。用“屋漏痕”的原理创作出的书法线条透示着圆润的美、浑厚的美、凝重的美、沉着的美、博大的美。它的总体美感是厚、重、大、浑、宽。
关于“锥画沙”
关于“锥画沙”的问题同样也需要弄明白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点:什么是“锥画沙”;第二点:古人说的“锥画沙”指什么;第三点:自然界中的“锥画沙”是怎样形成的;第四点:书法创作中的“锥画沙”是怎样产生的;第五点:“锥画沙”的艺术效果是什么,它给人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锥画沙”,顾名思义,就是用锥子在沙上画而形成线条的过程。这是狭义的概念。从书法理论的角度来讲,它形象地比喻作书时,应当像用锥子在沙地上画沙线一样。在古人的论述中,“锥画沙”就是中锋行笔。关于“锥画沙”的理论,东晋王羲之和唐代褚遂良都讲过。他们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在作书的时候要中锋用笔,把笔尖放在铺开的笔毛的中间部位来行走。但是,他们并没有指出在书法创作中怎样才能实现“锥画沙”这一审美要求。下面阐述一下我的个人理解:
第一,我认为强调“画行”的运笔意识很重要,如果再进一步强调那就是“刻画”了。第二,要笔毫平铺,万毫齐发。第三,行笔过程中,要肩、臂、肘、腕、指五力齐用。第四,运笔过程中,要以按为主,按提结合。第五,笔头含墨适中,宁少毋多。
关于“锥画沙”的艺术之美,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硬朗、清雄、劲健。
“屋漏痕”与“锥画沙”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书法家大多把“屋漏痕”与“锥画沙”放在一起来使用。这主要是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强调中锋用笔的运笔方法,同时也都强调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感。在这些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不管是“锥画沙”还是“屋漏痕”,都要求作者一定要把笔尖放在正锋的位置上来行走。这是它们用笔技巧的相通之处。它们展示给人们的艺术美感也是相通的。可以说,“屋漏痕”和“锥画沙”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当“屋漏痕”胖时可用“锥画沙”的骨力支撑,当“锥画沙”瘦时,可用“屋漏痕”的肉使其丰润,二者相辅相成。
同时,“屋漏痕”与“锥画沙”之间也存在着不少差异。第一点,“屋漏痕”和“锥画沙”用笔着纸的力度不一样。“屋漏痕”着纸要轻,用力要小。它侧重于“静”,强调结果,即“水痕”。而“锥画沙”是用一定的力量把笔头中的墨汁“刻印”在纸面上,故用笔之力相对较大,笔头着纸相对较深。它侧重于“刻画”,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二点,二者用笔“提”、“按”的顺序不一样,强调的主次也不一样。“屋漏痕”在行笔的时候强调的是“提”中有“按”,主要是用“提”的动作来统领行笔。而“锥画沙”是以“按”的动作来统领行笔,强调的是“按”中有“提”,以“按”为主。
第三点,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屋漏痕”侧重于静,强调的是结果;而“锥画沙”侧重于动,即“刻画”,它强调的是过程。
第四点,它们展示给人们的艺术美感不一样。从两者书法线条的质感来看,“屋漏痕”的书法线条,由于它形成时用墨相对较多,用力相对较小,所以它反映在纸面上的线条质感像是用墨堆积而成,故它的艺术美感就厚、就重、就宽、就大。而“锥画沙”的书法线条,由于它形成时是作者有意用力刻画出来的,用墨相对较少,所以它反映在纸面上的线条质感应当是像印印泥那样的墨迹。所以,“锥画沙”展示给人们的美感是清雄、硬朗。
对于作者所谈“屋漏痕”与“锥画沙”之间的四点差异,您同意吗?如有不同观点,可来电来稿。一编者
天地人
贴切
龙子
其实都是讲笔与纸墨和心手的契默妙运,和米芾刷笔、黄山谷的荡桨,乃至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一个悟字,达到手心笔墨的畅达,由此抽象万物,得意忘形,则可言书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