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白衣渡江为何被骂成臭头?

大力道历史 2025-04-04 08:44:50

三国时期,吕蒙 “白衣渡江” 袭取荆州。客观讲,这件事在三国历史进程中意义非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关羽趁机发动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芒。

在关羽主力与曹军激战于襄樊之时,吕蒙认为时机已到,向孙权献上奇袭荆州之计。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吕蒙为麻痹关羽,对外诈称病重,返回建业,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陆逊到任后,写信给关羽,言辞谦卑,极力夸赞关羽的功绩,表达对他的敬仰,让关羽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将荆州部分守军调往襄樊前线。

一切准备就绪后,吕蒙率东吴大军伪装成商船,士兵们身着白衣,扮作商人,昼夜兼程,沿江而上,迅速控制了荆州沿江的烽火台,悄无声息地进入荆州境内。驻守荆州的糜芳、傅士仁因与关羽素有嫌隙,在吕蒙的劝降下,不战而降。

就这样,吕蒙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关羽得知荆州失守后,急忙回师救援,但此时他腹背受敌,曹军在后方追击,东吴军队又占据荆州各要点。

最终,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获并处死。

对东吴来说,当然是大胜利!

长江乃东吴的天然屏障,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战略位置极其关键。此前刘备占据荆州,对东吴的长江防线构成严重威胁,若蜀汉顺江而下,东吴防线将岌岌可危。

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夺取荆州,使东吴完全掌控长江中游,将防线连成一体,极大增强了防御的稳定性。

正如《三国志》所言,“据有荆州,国势益张”,东吴从此在长江防线的战略布局上占据主动。

总之,各为其主,对东吴孙权政权那是大功一件。但让吕蒙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军事行动却在后世引发诸多争议被部分人视为不齿之举。

《三国演义》中,孙权犒赏三军,大摆宴席。宴会上,吕蒙竟然被安排关羽魄附身, “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那你说,真实三国充满着背叛。

曹操不必说,刘备那就是墙头草,作为结拜义弟关羽。正史上的他,可和曹操争过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真相是刘备妻子早被曹操俘虏,关羽在曹操大军逼近下主动投降——原文是“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但很奇怪,吕蒙偷袭荆州,不过是三国期间的标准操作,为何他要被骂成臭头?明明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为何被嗤之以鼻?

还得多方面剖析。

一个就是从道义层面看,孙刘联盟是对抗曹操的重要基础。自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联合,才得以在乱世中与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就算关羽不打招呼北伐襄樊,威震华夏,威胁了东吴的战略安全。但曾经一个壕沟的战友,面上没撕破脸,你吕蒙袭取荆州,可是主动破坏了孙刘联盟。

你东吴不仅没有从旁协助他攻打曾经的敌人,反而背后插刀,这种行为被视为违背盟约、不讲信义。南宋学者胡寅就曾批判吕蒙此举 “趁人之危,侥幸取胜,虽得荆州,不足为武”。

其次,关羽经后世民间戏曲故事演绎成了忠义的象征。“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其忠义之名传遍天下。

吕蒙没那么好命,只算是东吴一名将。他设计擒杀关羽,在一些人眼中,是对忠义精神的践踏。民间逐渐将关羽神化,吕蒙的行为在百姓心中自然难以被接受。

再者,从战略眼光考量,吕蒙虽为东吴夺回荆州,看似扩大了东吴的势力范围,但从长远看,却破坏了三国之间的战略平衡。

蜀汉因荆州之失实力大损,刘备为夺回荆州,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大败而归,蜀汉元气大伤。而孙刘联盟的破裂,也让曹魏有了可乘之机。

此后,三国之间的争斗更加复杂,东吴也再难实现北伐中原的大业。

0 阅读:47
大力道历史

大力道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