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先民们便已开始通过占卜来预测一年的丰歉,以及其他事物的吉凶祸福。
这一古老的卜筮传统,历经岁月的流转,逐渐融入了元宵节的习俗之中,成为节日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华夏各地,元宵时节的卜筮方式多式多样,各具特色。
有的地方用膏油面灯来占卜一年的旱涝情况;有的则通过观察元宵节当天的阴晴,判断当年收成的丰歉;还有些地方会在元宵节制作十二支面灯,以此预测每个月的旱涝状况。
有的在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连续张灯三夜,称为“占岁灯”,占卜谷物的丰歉:有风则歉,无风则丰。
还有在元宵夜将芦杆捆绑成火炬,照亮田间,根据火色判断旱涝,火色发白预示着洪涝,火色发红则意味着干旱。
有的地方,采用“元宵候晴”,即根据早中晚三个时间点的晴雨,预卜一年的谷物丰歉;有的则用灯花占卜:元宵之夜,向天地神灵和祖先点燃灯火,在自家厅堂、门户、窗户各处,放置灯火,察看灯火结出的灯花模样,来预测一年的丰收成果。
有的在元宵夜,互相赠送自制的元宵团子,通过观察烹煮元宵团子的火候,来占卜生育;把灯放在锅上,根据剩余灯油量的多少,占卜一年的吉凶祸福。
除此之外,也有在元宵这一天,用甑蒸出十二个面窝窝,分别标记为十二个月,根据积水的多少,占卜每月的水旱;或是采用豆渍法,用蜀秸夹着豆子放入水中,依据豆子浸泡的深浅,推断一年的水旱情况。
年复一年,老百姓发现,这些元宵占卜的结果,多半是胡说,与实际情况不符,占后不见灵验。渐渐地,百姓不出资了,不供奉了,曾经流行的元宵占卜习俗,因为“断供”,失去民间的支持而难以为继,玩不下去了。
民国以后,随着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占卜行为中迷信的一面暴露无遗。至此,元宵占卜这一习俗,逐渐“失传”,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存于图书馆的史籍之中,成为了一段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