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李治,有多恐怖?武则天的上位掌权,都在他的计划之内

念桃说历史 2023-07-28 07:48:00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延续了近三百年,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提起唐朝的皇帝,许多人会想到开国之君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开元盛世”的唐高宗李隆基,或者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而对夹在他们中间的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却是印象不深,或是认为其无所作为,为人懦弱,更有甚者认为其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但真实的李治却并不如人们所想的这般无能,历史上的他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为唐朝的发展创造了卓越的成就。

李治何许人也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 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便亲自抚养李治,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李治在李世民的监督和教导下,才识渊博、待人亲和,得到了太宗的赞许与群臣的认可。

后来太子李承乾在起兵企图篡位失败后被废,李治的另一位哥哥李泰也因罪被黜,唐太宗经多方考虑,将储君之位传与李治。

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便经常让李治共商政事并让其积极参与,使李治得到实际的政治锻炼,此外唐太宗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对李治进行教导,使其了解民间疾苦,重视百姓民生。

唐太宗晚年还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统治经验加以总结,对李治循循善诱,要他明晰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处政之道,李治将这些道理融会贯通,成为其日后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

李治的强毅果敢

永徽元年,李治即位,即位当年,河东地区便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其中晋州(他为皇子时的封地)最为严重,“天下诸州,水旱相继,关辅之地,又遇蝗灾”,刚刚身披黄袍的李治面对这些表现的并不慌乱,部署官员积极赈灾,将事务妥善安置后,还与朝臣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无论是处置手段,还是面对的态度,都并非一个昏庸懦弱的君主所能表现出来的。

高宗在处置涉及维护皇位稳定的事件中,也并不昏懦,永徽三年,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等人对高宗即位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相互勾结,阴谋推翻高宗统治,共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荆王元景为帝。

在事情败露后,高宗果断下令将房遗爱及其同党斩首,令高阳公主等自尽,以此事件中高宗的杀伐果断也可佐证高宗如此处理事情的手段,又怎会如许多人所言,去容忍武则天的作风。

而在打击关陇贵族势力,加强皇权上,高宗依旧果敢,唐太宗临终前安排褚遂良与长孙无忌两位大臣共同辅佐李治处理国事,由于长孙无忌国舅加朝臣的双重身份,使得朝政基本被他所把持,在处理一些朝政事务上专横独断,以他们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的权力也日益增长,作威作福,肆意打击政敌,其影响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到皇权。

为了打击关陇世族的嚣张气焰,唐高宗先是废掉了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王皇后而改立出身寒微的武则天为新后,而后李治又针对握有实权的集团首脑长孙无忌开展行动,将其流放,趁机清洗正处于群龙无首中的关陇集团。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李治削弱了关陇贵族对权力的把握和控制,摆脱了所谓的辅政大臣对他的束缚,维护了君权的独立,可以放开手脚,专心推行自己的施政方针。

李治对大唐的主要贡献

此外高宗深得太宗真传,能够体恤百姓疾苦,虚心纳谏,他勤于政事,对犯颜直谏的狄仁杰、顶撞他的来公敏均能做到提拔重用。

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得以延续,唐高宗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全国人口总数从贞观年间时户不满三百万,至永徽三年短短数年间,便达到了三百八十万户,粮食产量也上升,物价有所下降,社会生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史称永徽之治。

在军事方面,唐高宗加强训练军队,使大唐王朝有强盛的国力,他采用恩威并重的方式来调节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保持同大多数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上,坚决捍卫东西门户。

东征高丽,讨伐新罗,灭亡西突厥,平定西南蛮,维护了大唐的稳定,实现了李世民未能完成的抱负,使唐代的疆域达到顶峰,东至朝鲜半岛,西抵里海,纵横半个中亚,其所建立的庞大的疆域版图维持了32年,建立了大唐帝国的雏形。

如此快速的发展,也给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留下了深厚的积累和铺垫。

除了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唐高宗在法律、思想文化的建设上,也有着辉煌的成绩,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唐律疏议》的编撰。

高宗永徽二年,长孙无忌等大臣对唐太宗时期的律法——《贞观律》做了一定的修订,编撰颁行了《永徽疏议》,作为高宗一朝需要遵行的律法,这部《永徽疏议》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立法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对科举制度的完善方面,高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重视贤才的选拔,憎恶以往通过世族身份便可无门槛入仕的特权,推行科举制也是他打击世族势力的手段之一。同时高宗时代的科学技术也都有着较为辉煌的成果。

李治的成就还表现在他能够封禅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最隆重的盛典,经常是在所谓大平盛世时举行,在唐高宗之前,只有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这三位皇帝在泰山封禅。

北宋欧阳修等人在所撰《新唐书》中概括说:“其非常祀,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将皇帝至泰山封禅,列为皇朝最隆重、最盛大的庆典,居“非常祀”之首位,因而成为许多皇帝的最大愿望,这也是对某位皇帝政绩的最大肯定,高宗得以封禅泰山,其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

在高宗封禅之时,巍峨的泰山,广阔的齐鲁大地,迥荡着大唐乐舞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这些都丰富了泰山文化、齐鲁文化,使其成为盛唐文化的绚烂篇章。

李治为何被抹黑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李治的印象和史实有所偏差呢?这主要是由于后世对武则天形象的歪曲影响对李治的客观评价。

后世包括《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这样著名的史学名著,他们对待唐高宗的问题上存在谬误,很多认识是错误的,特别是对形成唐高宗的整体印象,比如说他性格软弱,说他怕老婆,说他在武则天的问题上无能为力等,这些整体形象,这些书都起到了作用。

尤其是在武则天涉政问题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为服务当时的政治需要,故意妖魔化武则天,误导后人。

而事实上,唐高宗在世时,他仍一直牢牢掌握着统治权,武则天则是一个很贤惠的皇后,每个方面都做的非常好,几乎是无可挑剔,唐高宗死了以后,武则天在另外一种环境下操纵了大权,甚至后来当了皇帝,那是后来要研究的问题,其实是跟唐高宗无关的。

世人多谓高宗李治是武则天手中的政治傀儡,并认为高宗一朝的繁荣景象是贞观旧臣与武则天努力的结果,由此得出高宗昏懦的结论。

可是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在即位之初,关陇贵族擅权,可在铲除了长孙无忌、褚遂良及其党羽之后,高宗便逐渐掌控了实权,直到死前,他对国家仍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也就是说在唐高宗时代,李治绝对掌握朝中的大权,他确实有身体上的问题,但是这不妨碍他完全彻底地控制朝廷。

古书上有一些记载,尤其是对武则天操纵权力的记载,基本上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司马光、欧阳修他们跟武则天有仇吗?没有。为什么把武则天写的那么不堪呢?这和后来宋朝的情况有关,因为当时宋朝可以说就是一个女权的时代,很多人想成为武则天那样的人。

史书上对武则天的那种写法,就是为了在宋朝政治上挡住这些人,就是为了挡住有可能成为武则天那样有权力的女人。

在历史的实事求是问题上和现实政治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为官方撰写史书的人会选择什么?他们选择现实政治。

因此这时候对武则天有点不公,在武则天涉政的问题上有意说武则天的坏话,说的更严重些,有点妖魔化武则天,这样做的同时,也就对李治进行相应的贬低,歪曲其形象,刻意营造一种女强男弱的关系,这也是导致后世对李治评价其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唐高宗李治还是使得唐朝延续了此前李世民时所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一定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进步,为此后唐王朝达到鼎盛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不可不谓是一位明主,绝非人们想象的那般不堪。

所以,要正确客观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绝不能只看到他的某一面,只有多方考量才能更清楚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的真实形象。

0 阅读:268
念桃说历史

念桃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