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氐人首领李特,被益州刺史罗尚摆了一道,摆得相当惨烈,李特和他的大哥李辅,都被斩杀,氐人集团,受到沉重打击。李特的老弟李流接过了老哥的担子,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掌管东营;李特的儿子李荡、李雄,掌管北营。
公元303年,三月,罗尚派督护何冲、常深,进攻李流,涪陵人药绅,也组织了一个民间武装,配合官军攻打李流。
衣赐履说:此一时期,巴蜀一带有两个涪陵,一个是梓潼郡内的涪陵县,也称涪县,即四川省绵阳市;一个是梁州的涪陵郡,治所在汉复,今贵州省沿河县西北。药绅应该是涪县人。
李流对阵药绅,何冲就乘虚攻打李流的北营,留守北营的氐人头目苻成、隗伯,突然叛变,响应何冲。李特的遗孀罗氏,妥妥的女汉子,套上铠甲,抄起家伙参与战斗,隗伯一刀划伤了罗氏的眼睛,罗氏斗志更盛,我猜比佘太君还要生猛,反正,隗伯没能把她怎么样。
危急时刻,李流等人击退了药绅,率军回营,立即加入战斗,大破何冲。苻成、隗伯见势不妙,带领自己的人马,杀出一条血路,投奔益州刺史罗尚。李流等人又率军追击,一直追到成都城下,罗尚关闭城门防守,李特的儿子、镇军将军李荡,跃马扬鞭,追击败逃之敌,被人一矛捅死。
【李荡不会是一身蛮人打扮的】
衣赐履说:上一回,我们讲过,罗氏对人说,我的两个儿子,李荡和李雄,如果有一个先死,剩下的那个,一定大贵。现在,李荡死了,剩下的是李雄。
李特、李荡父子先后阵亡,而朝廷又派荆州(州政府在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刺史宗岱、建平郡(四川省巫山县)太守孙阜,率三万水军支援罗尚,大军即将到达,李流十分恐惧。妹夫李含就劝他向朝廷投降吧,李流思来想去,决定投降。李流的老弟李骧,侄子李雄,坚决反对,但李流不听。
五月,李流派他的儿子李世,和李含的儿子李胡,到建平太守孙阜的军中当人质。梓潼太守李离,是李胡的老哥,听说老爹李含劝李流向孙阜投降,立即跳上电单车赶回劝阻,但李流、李含投降的速度太快,李离硬是没能赶上。于是,李离找到李雄,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哥儿俩一致认为,投降个茄子啊,应该直接干孙阜啊!但李雄还是有些顾虑,说,咱俩聊得这么激动有毛用啊,我四叔(李流)和你家老爷子(李含)不听,为之奈何?
李离说,他们不听,那我们就逼他们听(当劫之耳)!
李雄大悦。
衣赐履说:李雄是个人物。李流是他四叔,李含是他姨夫,老两位各把一个儿子送给孙阜当人质了,李雄如果单独起事,就是跟李流、李含作对。但是,当李含的另一个亲儿子李离,说出了要控制老爹的话,这个事儿,就可以办了。
随后,李雄、李离哥儿俩到流民之中宣称:
过去,我们曾经残酷地对待过蜀地百姓,现在如果束手投降,我们就会成为任他们宰割的鱼、肉,我们只有同心协力袭击孙阜,才能夺取富贵!
大家认为李雄、李离说得对啊!于是,李雄、李离率军突袭孙阜,孙阜军大败。
衣赐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孙阜之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流已经表示投降,并送了儿子为人质,孙阜大约正准备喝庆功酒呢,根本就没想着防备。这一点,帮了李雄、李离的大忙。只不过,倒霉的是李流的儿子李世和李含的儿子李胡。
建平太守孙阜败就败了呗,没什么大不了的,后面不是还有荆州刺史宗岱吗?但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寸,好死不死的,这位宗岱,刚到垫江(重庆市合川区),就挂了,于是乎,荆州援军,撤了。
危险解除,李流非常羞惭,认为李雄有奇才,从此,军中事务全部交给李雄处理。
【李雄崛起】
六月,李雄进攻汶山郡(四川省茂县),斩太守陈图(《华阳国志》上是陈旹,旹同时),又占取了蜀郡的郫城(四川省郫县)。
七月,李流迁到郫城驻扎。蜀地百姓都修筑堡寨自守,有的逃往南方,进入宁州(云南省),有的向东,进入荆州。城市乡村,空空如也,老百姓全跑光了。李流的军队,毛都抢不到一根,战士饿得嗷嗷叫。
此时,只有涪陵(涪城,四川省绵阳市)的一千多户人家,依附于青城山(岷山山脉经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有青山峰,被称岷山第一峰)隐士范长生。
平西参军、涪陵人徐轝(读如鱼)向罗尚请求担任汶山郡太守,联络范长生,率江西之人(青城山在长江以西),与罗尚成犄角之势,对付李流。
罗尚不许。
徐轝怨恨,但还是请求出使江西,出城之后,一道烟向李流投降,李流立即任命他为安西将军。徐轝到青城山拜见范长生,劝他给李流军提供粮食,范长生同意,李流军满血复活。
衣赐履说:隐士范长生,手下有一千来户人家,他支持李流,李流就满血复活了,凭什么啊?好像有点扯诶,呵呵。
不久,李流病危,对手下干部说:
骁骑将军李骧(李特五兄弟,李辅、李特、李庠、李流、李骧,现在只剩下老四李流,老五李骧),仁德精明,本来足以成就大事。但是,前将军李雄英俊神武,大概是上天的选择,你们,都要接受他的命令。
衣赐履说:李流的位子,没有传老弟,没有传儿子,非常明智。作为叔叔的李骧,没有和侄子争权,值得称道。
九月,李流去世,李雄自命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治所设在郫城。益州刺史罗尚数次攻打,都无功而返。李雄派武都(甘肃省成县)人朴泰向罗尚诈降,说:
李骧、李雄现在没有粮食,而且叔侄两个开始内讧了,李骧打算闹分家,要带着他的人到江西找饭吃,到时明公派军攻城,我可作为内应,郫城一战可破。
罗尚认可,赏给朴泰大量金宝。
朴泰说,事情成了,我再受赏不迟。
然后,朴泰还要求罗尚派人跟着自己,以便随时监督。
罗尚当然同意。
之后,罗尚派隗伯带兵攻打郫城,朴泰约定以举火为信号。到了约定日期,朴泰把长梯送出城外,而李骧早就在路旁埋伏了军队。
隗伯军看到火起,争相攀缘长梯登城。李骧突然率军杀出,大败隗伯。李骧率军连夜赶往成都,抵达城下,下令军队高呼“万岁”,又呼“已经攻取郫城!”
城中之人以为隗伯得胜归来,打开城门,于是,李骧进入少城。罗尚发觉中计,连忙退到太城固守。隗伯身负重伤,没能逃脱,被李雄活捉。隗伯受伤极重,眼见活不了了,李雄就没有杀他。
衣赐履说:胡三省注说,朴,是板楯蛮族的大姓之一,也即是说,朴泰也是蛮族。那么,罗尚相信了朴泰的话,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的益州干部群体,不全是汉族人,少数民族恐怕不少,否则,罗尚如此轻信,很难解释得通;再一个是,罗尚可能也想到会上当,因此,他派的不是自己嫡系部队,而是投降过来的隗伯,胜了固然好,败了,也无所谓,反正死的都是蛮夷。只不过,他没想到,李骧竟然乘势攻打成都。
另,氐人流民一起喊“万岁”,又喊“已经取得郫城”,说明氐人对汉语掌握得非常好,也即是说,不仅李特、李流这些顶流氐人,汉化程度很高,就是普通氐人,汉化程度可能也不低。
【这位李骧,是关二爷投胎的吧】
李骧转而率军攻打犍为(四川省彭山县),截断罗尚的后勤运输线,斩杀犍为太守龚恢。
闰十二月,李雄对罗尚发起猛攻。太城内粮食已尽,罗尚留下牙门将张罗守城,自己于夜间从牛鞞水(郫水)向东逃跑。罗尚走后,张罗立即献城投降。李雄进入成都,但城里没有粮食,士卒饥饿,只能前往郪县(四川省中江县东南广福乡,在成都东边数十里处)山中,挖掘芋头、杂谷充饥。
梁州刺史许雄,被指控不能进军讨伐贼寇,返京接受处罚。
公元304年,正月,罗尚逃到江阳(四川省泸州市),派使者向朝廷奏报情况,朝廷诏令罗尚暂且统领梁州(四川省东北部及陕西省南部)所属的巴东郡(重庆市奉节县东)、巴郡(重庆市)、涪陵郡(贵州省沿河县西北),以供军资。
衣赐履说:此前,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正在攻打在洛阳主政的长沙王司马乂。本年正月,司马乂兵败被杀,因此,给罗尚下令的,可能是成都王司马颖。
罗尚派遣别驾李兴向镇南将军刘弘(镇守襄阳。应该是在原梁州刺史许雄被问罪后,刘弘又兼任梁州刺史)求助粮食,刘弘手下考虑运粮道路遥远,而且荆州本地粮食也很紧张,就想拨给罗尚五千斛米,意思一下就算了。
刘弘说:
天下一家,不分彼此,我现在给罗尚粮食,对西边儿,我就不必忧虑了。
于是,刘弘给罗尚三万斛米,罗尚得以振作。
衣赐履说:此时,刘弘正在攻打境内的张昌变民集团,自身粮食也很紧张,然而,能够支援罗尚三万斛米,确实有大局观,难能可贵。
李雄认为隐士范长生有名气,有威德,又被蜀地百姓所看重,就想迎立范长生为君主,而自己做范长生的臣下。范长生拒绝。
【范长生在道教中地位很高,位列蜀中八仙】
衣赐履说:李雄现在控制了包括成都在内的几个郡,取得这些地盘,不容易诶,死伤多少战士且不论,仅他们老李家就死了近十人诶,怎么着,你李雄要把这份儿基业,拱手让给一个叫范什么长生的家伙?就是你自己愿意,跟着你出生入死的那班兄弟们愿意吗?这也太扯了吧!
现在,李雄集团至少占据了梓潼郡、汶山郡、新都国、蜀郡(含成都)、犍为郡,益州相对发达地区,都已收入囊中,于是,手下一众干部,坚持请求李雄称王。
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建兴。废除晋朝法律,重新制定法律七章(约法七章)。任命叔叔李骧为太傅,老哥李始为太保,折冲将军李离为太尉,建威将军李云为司徒,翊军将军李璜为司空,材官将军李国为太宰,阎式为尚书令,杨褒为尚书仆射。尊奉老娘罗氏为王太后,追尊老爹李特为成都景王。
李雄认为李国、李离有智慧谋略,凡事必先找他们咨询后才会实施,李国、李离也都愈发谨慎。
衣赐履说:李国、李离,都是李含的儿子。提个问题,倘若我们不知道李氏为氐人,看李雄的这套班子,以及他的行政方式,大家能感觉到有一丝一毫蛮夷的味道吗?妥妥的一个儒家王朝嘛!
罗尚屯驻于巴郡,派兵进攻蜀中,斩杀了李雄的从祖父李冉,抓获了李骧的妻子昝氏(昝读如赞,上声)和儿子李寿兄弟。
公元306年,隐士范长生乘素车,从青城山来到成都,李雄亲自到城门口迎接,手执笏板时用的手板),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他为范贤。
衣赐履说:笏板,是臣下晋见君王或上级时拿在手里的一块板子。成都王李雄,不但出城门迎接隐士范长生,居然还手执笏板,似乎,史书继续在扯诶。
范长生劝李雄称尊号,李雄于是称帝,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太武,国号大成。追尊老爹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尊老娘罗氏为皇太后。封丞相范长生为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的部曲都免交赋税。
【李雄称帝】
衣赐履说:《通鉴》上说,以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复其部曲,皆不豫征税。而《晋书·李雄传》上说,复其部曲不豫军征,租税一入其家。完全是两个意思。前者说的是,范长生和他的部曲,都不用征税;而后者则是说,范长生的部曲,都不负担徭役,在范长生的地盘上,所有的租税,成汉政府不会染指,完全属于范长生。这两条纪录,天差地别,真不知道司马光是怎么审稿的。
我们不得不问,范长生,范老汉,你凭什么啊!李雄啊,你是不是疯掉了!
但,李雄是成汉帝国的开国皇帝诶,做了三十年天子,政治相对清明,社会比较安定,老百姓的日子还是不错的,他既不疯,也不蠢,那么,他如此厚待范老汉,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好,我们试着来解开这个谜团。
范长生是谁?
《晋书·李流传》载,涪陵人范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
即是说,范长生祖籍涪陵(贵州省沿河县西北),带了一千余家人,住在青城山。
《华阳国志》载,(范)贤名长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支,字元,涪陵丹兴人也。
范老汉的名字,一长串儿:贤,长生,延久,九重,支,元,其中任何一个,似乎都与道教有关,或者说,至少有点神秘兮兮的感觉,包括“支”,乍一看,好像关系不大,不过呢,支,要是跟“天干地支”联系起来,是不是立即就有一种“出身高贵”的感觉了?呵呵。如果一个人以这些名字中的任何一个为名,我们当然不好说,这个人一定是个道士,但是,这个范老汉,叫了上面所有的名字,要说他与道教没有关系,显然说不过去。
《十六国春秋别传》载,以西山范长生岩居穴处,求道养志之士,雄欲迎为君而臣之;长生固辞曰,推步大元,五行大会甲子,祚钟于李,非吾节也。
意思是说,范长生住在山沟里,求道养志,李雄打算把他接过来当主子,自己当臣子。范长生坚决辞让,然后以某种神秘解释(我不明白“推步大元,五行大会甲子”是什么意思),说天下是李家的,不是范家的。这一段,一方面表示,李雄要把位子让给范长生,另一方面,范长生则以他的方式,为李雄称王称帝的合法性,提供了某种理论依据。
《华阳国志》载,(李雄)迎范贤为丞相。从弟置,流子也,以不陪列,诛之。
范长生来到成都,李雄是以下属的礼节,率手下人到城外迎接的,李雄的堂弟李置,没跟着一起去,李雄就把李置给杀了。这特么也太狠了吧!李置是谁啊?李流的儿子诶!李流是李雄的亲四叔,李雄的位子,是李流传给他的诶,李流的儿子没有去迎接范长生,李雄就把他给杀了,如果不是李雄忘恩负义,则一定是范长生这个人太重要了,重要到不杀李置不行的地步!
《华阳国志》载,(范)贤既至,尊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
《十六国春秋别传》载,公元306年,加丞相范长生为天地太师之号,封西山侯……公元318年,四月,范长生去世,李雄任命范长生的儿子范贲为丞相。范长生善天文,有术数,民奉之如神。
《魏书·賨人李雄传》载,时涪陵人范长生颇有术数,雄笃信之。
范长生行政职务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被尊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精通天文,还有神奇法术,老百姓奉之如神;范长生去世之后,李雄任命他的儿子范贲为丞相——丞相居然世袭诶!
几条史料摆下来,我们即可发现,这个范老汉,不是一般人啊!我们之前觉得很扯的记录,搞不好并不扯诶。
关于范长生与氐人的关系,讨论起来,太麻烦,或者说,太学术,不好看,幸好已经有前辈学人作过研究,此处,我们就借用唐长孺先生的一些观点。唐先生在《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一文中,对范长生、李雄、徐轝等人的关系进行了考证、梳理,并给出一些推论,我们列举一二:
【唐先生的镜片儿,比我的还厚】
1.刘禅时代,涪陵地区大姓徐巨造反,蜀汉朝廷派车骑将军邓芝平定,之后,将当地徐、蔺、谢、范等大族五千家迁徙到蜀郡,任命为猎射官。又从这些人中挑了一部分,配属给有关将领,名为助郡军,这帮人于是世掌部曲,成为蜀郡的大姓。徐轝、范长生自为徙蜀而世掌部曲的大姓。
2.蜀汉政府将这几个大姓迁于蜀郡,担任猎射官;晋朝又从这些人中抽调了一部分到冯翊,充任弩士,也即是说,以徐、范等大姓为主导的这批人,都善弩射。而弩射为蛮族专长,特别是賨人和板楯蛮,可以说个个都是神射手。进而推断,范氏可能出身于賨人,徐氏可能出于巴蛮,而入蜀的巴氐本为迁居略阳郡的賨人。
3.李特之父担任猎将,自然也是由于善弩射的关系,那么,出于涪陵而有賨人嫌疑的蜀汉射猎官的范氏、徐氏,与李氏则颇有可能是同族的。
4.范长生应该是天师道首领,晋朝灭了蜀汉之后,天师道在蜀中相当流行,青城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范长生居青城山,不仅因为避难,还因为宗教上的关系。
5.范长生致力传道,信徒众多,百姓奉之如神。那么,范长生归附李雄,其影响之大,不难想像。
6.巴氐本就崇奉天师道,李特及其手下流民,恐怕都是天师道教徒。
……
讲真,唐先生的观点,未必不可商榷,但他的研究思路,则给了我们相当的启发。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解释一下,之前我说很扯淡的那些问题了。
前面我们讲过,李氏家族以前是跟着天师道(五斗米道)大教主张鲁混的。张鲁在汉中传教,不但汉族人信,少数民族也信。李雄的曾祖父李虎,带着族人,从巴西郡宕渠县(四川省渠县东北三汇镇)前往依附张鲁。
后来,曹操占领汉中之后,把张鲁迁往内地,把賨人迁到了天水(甘肃省甘谷县)、略阳(属秦州,甘肃省天水县东)一带定居。
天师道非常神奇,到哪都落叶生根,而且,不管谁家,只要有一个人信了,那么,这一大家子基本上都信了,进而,其子孙后代,大概率也会成为天师道的信徒。比如,张鲁他们家,世世代代当教主,天师道大当家,一直是张鲁的后人,被称为“张天师”。再如,东晋的王羲之,他们家也世代信奉天师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晋书·李雄传》载,有刘化者,道术士也,每谓人曰,关、陇之士皆当南移,李氏子中惟仲俊(李雄字仲俊)有奇表,终为人主。
这条记录,就告诉我们,李家跟道士们,从来就没有远离过,或可说,他们本来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而范长生,从各种史料的记录来看,到李雄时代,已经有一百多岁了,有记录显示,他在刘备时代就大名远播了(刘备死于公元223年),我觉得有点夸张,故不采纳。但,范长生在巴蜀一带,是一个神仙般的存在,则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关于徐轝。
徐轝向罗尚建议联合范长生,罗尚拒绝,则表明,罗尚对天师道是敬而远之的。史书上说,徐轝怒了,坚持非到西山去,之后,就投降了李流,并说服范长生为李流的部队提供粮食,李流军得以重振。
按我的理解,徐轝本来就心向李流,他不是因为一怒之下才归降李流的,他们本来就有同样的信仰,甚至,可能是同族的。
关于李雄对范长生的礼遇。
李雄是天师道的信徒,但在教内的地位,当然远低于范长生。因此,他才会有将世俗权力让给范长生的做法,出成都城,以下属礼节迎接范长生。李雄的侄子李置,竟然不来迎接大教主,岂有此理!于是诛杀。
这下子,逻辑就顺畅了。
在益州、梁州这一带的斗争中,天师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范长生的支持,李雄、李流,不但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得到了武力上的支持,最重要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师道在巴蜀有极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汉人和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一道桥梁,通过大教主范长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这对于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氐人、或者说賨人的李雄来说,实在是控制蜀地成本最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人与少数民族、儒家士大夫与其他阶层人群的融合问题。
李雄的政权,是传统儒家政权与天师道教权的某种媾和,李雄似乎创建了一种“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
但从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权演变来看,宗教的力量,是无法与政权相抗衡的,尽管宗教有时也能坐大,显得蓬蓬勃勃,但从来都不可能凌驾于政权之上。范长生非常乖巧,李雄表示让位,范长生没有顺竿儿往上爬,两人亲切握手会谈之后,李雄借范长生的影响巩固政权,范长生借李雄让渡的权力传播天师道,心照不宣,相得益彰。
【成汉政权,达不到这个程度】
从这个角度看,成汉帝国,虽然在形式上将政权与教权拧到了一起,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教合一”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