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日本陆相东条英机在两院发表演讲时,对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仍然心有余悸:“1940年,重庆方面敌之抗战特点,作战非常消极,至今未曾出现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只有共产军去年八月在华北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从敌人嘴里得到的评价才是最真实的,八路军放弃与自己实力相适应的分散式山地游击作战方式,跟装备绝对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平原上死拼,是绝不可以否定的民族壮举!
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未必清楚,“百团大战”并非战役正式称谓,并且这场战役还分为三个阶段整整持续了五个多月,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季一直打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战役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正太铁路沿线破袭战,第二阶段正太铁路外围地区的运动作战,第三阶段应对华北日军报复的“反扫荡”作战,仅在前三个半月的时间里,八路军就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沉重打击了华北日伪军。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以后,侵华日军实施了“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转变,在华东和华中与重庆政府的正规军进行对峙、以及局部的“短切突击”作战,而把华北则视为战争后方,大肆掠夺粮食、煤炭、棉花等战略物资,以支撑其长期的侵略战争。面对广泛活跃的八路军和其他游击武装,日寇华北方面军则采取了封锁和分割的“囚笼政策”。
日军的作战特点是机械化程度和机动性要高于中国军队,如此便可以在整体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在某一局部形成兵力以及战斗力优势,而装备和弹药的优势也使其后勤压力很大,这也意味着日军作战非常依赖于铁路和公路等主要交通线。同样,为了在华北掠夺资源和维持占领,日军也离不开交通线,所以交通线成为抗日武装和日军争夺的焦点。
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华北日军已经利用铁路、公路线和大批的据点、碉堡,完成了对华北平原的封锁和压缩,仅在冀中地区,交通线两侧的据点和碉堡就达到了500多个,这种方式不仅利于日军运输兵力和物资,也极大限制了八路军的作战范围。华北之敌有日军有27万人和伪军14万人,如果任由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八路军的回旋余地会越来越小。
彭清宗
尤其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间,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变投敌后,公开组建了汪伪政府,致使国民党高层和重庆军政内部出现大幅撕裂,“速胜论”又被部分人的“亡国论”所取代,国际国内的不利局势,都使抗日战争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既要破坏日军的封锁,又能打击投降派的论调,因此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总指挥(这两个职务要理解)彭德怀决心发起的“正太铁路破袭战”,其实兼具军事与政治的双重意义。
战役第一阶段: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这一阶段即是围绕正太铁路(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晋冀两省之间重要交通线)进行的破袭战,在全长249公里的铁路沿线上,八路军发起了全面的攻势,攻占敌人碉堡据点、破坏铁路公路、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等等。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在作战计划中,拟定的出击兵力为第129师八个团(附总部炮兵营)、第120师六个团和晋察冀军区十个团,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分头对敌人实施打击。
不过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也是八路军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在华北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总兵力已突破40万人,因此在战役发起后,各大军区、军分区所辖部队纷纷参战,已经形成了在华北5000公里交通线上的全面大破袭,包括正太路、平汉路、津浦路、北宁路、平绥路、德石路等几乎全部华北铁路网。截至战役第三天,八路军总部接到的战报中,查明番号的就有105个团。
其中包括刘邓第129师的46个团、贺龙120师的20个团和聂荣臻晋察冀军区的39个团,总计105个团的20余万兵力,尚不计配合作战的游击武装和民兵,交通线沿线日伪军遭到沉重打击,彭总和左参谋长遂高兴地将战役命名为“百团大战”。所以百团大战的实际范畴已经超过了原来设想的正太路破袭作战,是席卷整个华北的一次大规模交通破袭战。
百团大战第一时间把日本人完全打懵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接到的报告是:“小队以下据点一夜之间不复存在”,方面军司令部则把此役称为“挖心战”,以致把每年8月20日作为挖心战纪念日,可见是刻骨铭心之痛。
战役第二阶段: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22日至10月10日这一期间八路军乘胜扩大战果,开始对日军分割我根据地的主要据点、甚至部分县城发起了攻坚作战,所以战役第二阶段已经不再局限于铁路线两侧,而是重点打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除相当数量的村镇据点外,八路军还决定攻占榆社、涞源、辽县等四座日军重兵把守的县城,这几个县城都位于敌占区和根据地的交错地带,对我威胁甚大。
但是由于八路军装备简陋弹药缺乏,攻坚能力很弱,因此在原定拿下的四座县城中,只有陈赓的386旅一度攻占了榆社县城(后来在日军反攻时放弃),其他三个县城都未能攻克,并且付出了较大伤亡。事实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缺乏火炮和重武器的八路军,并不具备大规模攻坚的实力,所以战役第二阶段略显勉强,歼敌和自身伤亡数字比较起来不太划算。
八路军也低估了日军修复和恢复交通线的能力,日军在对主要交通线抢修完毕后,随即调动部队进行反扑,多田骏将其命名为“百万大战”,日军不仅企图恢复交通沿线的盘踞,还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扫荡,于是百团大战进入艰苦的“反扫荡”阶段。恼羞成怒的日军在这一阶段特别疯狂,对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来泄愤,因此各根据地军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
百团大战形势图
关家垴战斗就发生在战役第三阶段,意味着日军的报复性作战,已经深入我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晋察冀、晋冀鲁豫、冀中等军区的八路军部队,一边抵御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一边出击外线,深入敌占区进行袭扰和破袭。战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下旬,日军被迫全面撤退,历时五个多月的百团大战才告结束,战役期间八路军伤亡20000余人,而日军的伤亡也突破了17000人(另有相当数量的伪军伤亡)。
百团大战极大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信心,提振了全国抗日军队的士气,迫使日军从各地增兵华北,也极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百团大战发起于中国抗战危机四伏的“一刹那”,打击了日本方面一切诱降、劝降的阴谋毒计,震慑了一批企图对日妥协的软弱分子,政治意义重大。重庆政府不得不给八路军发来嘉勉电,在此期间,重庆方面与日本人在香港的秘密接触也戛然而止。
胜利是有代价的,百团大战期间不仅八路军各部付出了较大伤亡,同时也暴露了人数上的实力变化,从最初的三师15团到105个团,自然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和重庆政权的双重警惕,日本人开始研究对付八路军的办法,而重庆政权也开始了限制八路军、新四军发展的一系列手段,比如停发军饷、封锁陕甘宁边区、频频制造摩擦等等,还强令江南新四军北移,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皖南事变”的爆发做好了军事准备。
瑕不掩瑜,无论怎么说,百团大战都是八路军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