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巫师到史官以及幕吏的历史

老伊涅槃 2024-08-24 01:09:06

按照现在的文字出现理论,四大原创文字(古埃及、楔形文字、汉字、玛雅)主要因为记账记事出现。文字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文章,而文章一经产生,则必然出现经管文档的工作人员,这种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社会的开端。

在中国文明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文档人员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明细,却也越来越衰落。

1、

档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真迹,它是随着文字的形成和国家机器的出现而产生的。根据 这种理论,凭依甲骨文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史籍对夏代社会情况的记载来推断,我国的档案始源于夏代。不过迄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夏代档案的实物,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实物是商代的甲骨文。

在商代,以巫为首的宗教神职官员-祭司,既是高级执政官,又是文书档案的制作者、利用者和保管者。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显赫,占卜是向神请命的形式,掌握占卜术的巫和史是沟通神与人之间的桥梁,自然也就成了神主的代言人。他们总揽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占卜来左右国家政治和商王。另外,祭司阶层也是“史官”,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懂 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指导生产,并出纳王命,这就更形成了其地 位的显赫。这实际是四大文明古国都经历过的阶段,人类文明初始阶段常见的过程。

到了周朝,建立了一套比殷商完善得多的国家机构,神权地位有所下降,但掌管神职和文档的“六大”(大宰、大史、大祝、大卜、大宗、大士)仍是仅次于“三公”的高级政 务官员。其中大史和大士主掌文档,所谓“史载笔,士载言”即是他们主司记载王事 的写照。周代史官的地位重要还因为他们是王家贵族子弟的老师。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与其职责有关。当时求学,没有图书,只能通过档案来学习。古埃及书吏也把持着记载田亩税账的档案,也制作亡灵书等事关法老死后重生的重要大事,是当时文化唯一的传承者。同样,中国史官垄断着档案,别人看不到,因此有“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说法,史官是最早的教师。 其二,与其世袭地位有关。因为西周实行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史官也是世袭的,他们“世官守业”,别族难以染指,这和古埃及、波斯、古希腊等各国的情况非常相似。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世卿制度日趋瓦解,封建官僚制度逐步形成,史官的地位随之下 降。原先世代相传、位高爵重的地位被打破,开始转变为专掌记注和兼守档案的官员。 这批官员在各国的名称不同,如赵国的御史、齐国的掌书、秦国的尚书、魏国的主书等 即是。同时,由于政治上的大动荡,使被贵族垄断的档案大量向社会流散,这就突破了 “学在官府”的禁苑,私学由此而兴。孔子就在此时私下编撰史书,教授学生传播知识。

但是,东西方的祭司历史发展进程从此开始有了不同,中国注重祖先和现实政治,并不注重宗教,因此神职人员和贵族控制文化的现象并不严重,诸子百家中墨子这样的底层人士也能成就一家之说,这是比较少见的事情(墨子身世另有他说,暂时只管常用说法)。

话说回史官书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文档工作主要由长史、太史令、令史等史官掌管,另外还有 一些做具体工作的属员,如掾、主簿、治中等。这个时期文档工作者职责的变化很明确:

一方面其参政决策职能显著降低,可以说史官基本上不能参加国家决策;

另一方 面,档案利用职能突出增强,特别是私家利用档案修史著述蔚然成风。

西汉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都是管理档案的太史令,他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作者班固为东汉管理 档案的兰台令史,其后继者班昭、马续也是“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盛行,私家利用档案进行编修更为突出。

一种史书,编修者往往多达几十家 。虽然工作职责发生变化,但修史著述非一般人所能胜任,因此当时统治者选拔史官的标准很严格,“博选术艺之士”,“仍用博古通今之儒”,都有相应的品秩。同样,史官的独立性完全消失,必须听命皇权,史书写成什么样,最终不是他们能决定的。

3、

在隋、唐、宋时期,文档工作仍由令史掌管,另有佐郎、舍人、主事、管勾、守当官 等属员。这个时期,文档人员又有新的变化:一方面人员数量空前增多;另一方面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隋唐以后,随着文书档案制度的日益繁细和档案数量的增加,令史的 人数激增,以至于“百倍于前”。同时,由于官僚机构的完备,特别是设立了史馆等修史编书的专门机构,此时令史的职任只是抄录和保管,因此就不需要再精选文学 之士来充任了。

当时官、吏已有区分,令史都是低级的吏职事务官员,加之他们熟悉档 案情况,所以极不易升迁,所谓“老吏抱案死”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在元、明、清时期,文档工作由各级书吏掌管,具体有管勾、典吏、照磨、承差、经 历、都事等称谓。自元以后,书吏较唐、宋更加位卑禄微,不足轻重,甚至人们以杂流视之。史书编撰工作更加与他们无关,各朝代临时组建的修撰班子通常以时任宰相级别官员担任,各种馆阁学士为主笔,而私家修史不登大雅之堂,还可能找来政治风波导致杀身之祸。书吏们至此只能是修撰史书工程项目中的最底层员工,打杂兼职苦力,整理档案上交大学士们过目。

而地方官员办事不能无人,法定的公职人员既然不中用,只好另谋补救办法,明、 清时期的幕制由此而生。汉、唐已有幕职,但它与明清幕宾截然不同,前者“姓名达于 台阁,禄秩注于铨部”;而后者只是地方官私聘的辅佐人员。幕宾与书吏共同把持文 档,营私舞弊情形日趋严重,至清代泛滥成为不治之顽症。

#深度好文计划#

4、

“清代与吏胥共天下”,此语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幕吏与清代政治生活紧密相连而源远 流长的关系。虽然幕吏官卑位轻、干政多弊,清廷屡禁屡治、多次裁汰,而幕吏却与清 祚相伴始终。

经管文档的幕吏已降至非官非民的地步。如此低微的社会地位与 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相匹配,自卑与超越的心态促使不少吏员心理扭曲、不断抗争,描绘出“清代与吏 胥共天下”的历史画面

0 阅读:0

老伊涅槃

简介:人们在历史中学不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