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很多自媒体从宣传天津的角度出发进行夸赞,结果总是遇到喷子,似乎有些人见不得夸赞天津。而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曾经的北方第一城,已经跌落神坛了。
虽然不知道这部分人内心是什么样的想法,对于我们来说,乐观而充满期待才是最好的品质。
上世纪80年代,天津是当之无愧的北方经济引擎。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天津拥有大沽船坞、煤矿等历史符号,建国后更更是在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撑起了这座城市的骨架。尤其是在1984年,天津的GDP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北方经济中心”。
而这样辉煌的过去已经是几十年以前了。

2017年起,天津GDP增速连续两年负增长,排名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全国第11位,当时很多人都在说:天津跌落前十,没机会了!
但在天津生活工作的人都知道,天津一直都没有懈怠,尤其是这两年,天津正处在工业化转型的阵痛之中。造成GDP跌落前十,本质上是工作发展规律造成的。
要知道,天津的钢铁、石化等重工业曾是立市之本,但随着环保政策收紧、产能过剩加剧,这些产业逐渐成为负担。如天津的荣程钢铁,作为天津的支柱产业,这两年在绿色发展方向上不断的转型升级,想要再次发力也许是一年后,或者是三五年。没人说得准。
其次,就是消费提振。虽然天津居民的收入较高,但消费意愿确实长期低迷,从过去三年的时间看滨江道的景象就知道,这几年大家都不好过。

另外还有外部的竞争压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背景的虹吸效应尤为明显,在京津冀中心还有一个雄安新区,资源又进一步的流入其中。
在这样的内外部竞争压力下,天津想要复兴的确很难。但并不是没有方向。面对如此困局,天津的选择是“数实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双轮驱动。制造业领域一直在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数字化车间改造等,几年下来初见成效。
再加上新生态的培育,包括智能工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企业的引入,还有文化旅游的提升等等,天津正在逐渐向好。
当然,拥有这些还不够,想要天津重回GDP前十,最大的隐形王牌还是新兴产业。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的智慧港口成为国际的范式;天津低空经济方面,宁河未来科技城、武清科创园等载体正在加速布局无人机物流和空中交通网络。
这些产业兼具高技术与高附加值,是天津冲击GDP前十的王牌。

当然,成功冲击前十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在人才与创新转化方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实力是一把双刃剑。若能将学术成果高效转化为产业动能(如生物制造领域的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天津有望在合成生物学、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中卡位。反之,若继续受制于“论文强、应用弱”的痼疾,则可能错失窗口期。
天津想要重回前十,短期内数字经济的爆发力可制成增速,但消费与制造业仍然是短板;中期海空产业,生物制造等形成集群效应,有望复制深圳“硬科技+开放港口”的成功模式; 长期则重点深度推进京津冀协同,将让天津逐步修复历史欠账,重塑北方经济枢纽地位。
这座城市的命运,或许正如海河上的海鸥,逆风时俯冲,顺风时高翔。而数字时代的潮水,正为它托起新一轮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