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冬天,期待每一场飞雪,因为想看田野安宁,想见山川素白……,因为想聆听春天启程的脚步声。
冬日的时钟已经指向小寒,而我们跟春天之间的距离也又拉近了一些。
小寒,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
所谓“小寒”,乃“冷气积久而寒”;不得不说,古人真是太睿智了,他们为每一个气节所起的名字都是那么富有蕴意和诗意。
看到“小寒”,让人不由想到了“小雪”,轻盈而又纤巧,灵动而又浪漫。
小寒气节,需酝酿一场白雪纷纷,就着诗行的暗香盈盈,去寄托一些希望,去寻觅一些情愫。
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清代诗人洪亮吉的一首诗。
这首诗虽然属于冷门诗的范畴,但它却写得颇为精致而富有韵味,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
雪意(试贵山书院诸生题得先字)
清 · 洪亮吉
严凝楼阁杳难眠,是处林峦戛暝烟。
飞霰乍飘孤屿外,重阴欲酿小寒先。
光埋高下三更月,云黯西南半壁天。
不是官斋望偏切,欲凭盈尺卜丰年。
洪亮吉,原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稚存,号北江,别号藕庄等,我国清朝中叶官员、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
洪亮吉论诗强调“性情”和“气格”,他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这与袁枚的“性灵说”有着相通之处。
理所当然地,洪亮吉也非常赞赏袁枚的诗,认为袁枚所写的诗可以与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人之外“别成一家”。
我们本期分享的这首诗是作者于书院和师友们题诗时分得韵字而所成。
诗的首联在点明天气的同时,也初步临摹出了一幅冬日画面:严凝楼阁杳难眠,是处林峦戛暝烟;寒气凝结,楼阁显得昏暗,而人也久久不能入眠,楼阁外的树林和山峦都笼罩在黑夜的烟霭之中。
当看到首联的描写的时候,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的就是那份来自冬日的寒意。
作者通过对不同物象的择取与相关景象的刻画,使他笔下的一个“严”体现得尤为充分。
而又因为这里的时间定格是在夜晚,所以我们眼前的画面也显得颇为寂静。
颔联带来的是另一幅景象:飞霰乍飘孤屿外,重阴欲酿小寒先;孤寂的岛屿外,忽然飘起了小雪,重阴之下,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小寒的气息。
首联的画面是静止的,而和首联相比,颔联的画面显然有了动感的添入。
我们可以看到,颔联画面中的动感,则是由“飞霰”这一物象带来的。随着“飞霰”的出现,读者的想象力也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此时的我们,仿佛看到了白雪纷纷时的轻盈与潇洒,仿佛感受到了雪花落在衣襟与肌肤上的那种清凉。
后面一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一个“寒”字,让小寒时节的气息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
这首诗的题目为“雪意”,所以作者笔下的内容也都紧紧凝聚于“雪”上面来展开:光埋高下三更月,云黯西南半壁天;雪花洁白的光彩将三更的月色都掩映了,云影则让西南面的半边天显得格外暗淡。
读到这里的时候或许大家也都发现了,洪亮吉的这首写得很细腻。从首联到颈联,作者一步一步将“雪”的形象与相关景象做以丰盈,让我们眼前的物象和画面更显生动和逼真。
“光埋高下三更月”,此句让雪花和月色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其中的“埋”字又充分说明了雪花的繁多与洁白无瑕。
“云黯西南半壁天”,此句看上去在写云影,其实它又以若即若离的形式对“雪”进行了刻画,让夜晚雪天景象的壮观特点得以呈现。
“不是官斋望偏切,欲凭盈尺卜丰年。”;在官舍的“我”并不仅仅因为寒冷而难寐,也不是因为我为了看雪景,而主要是因为“我”想将丰收的希望寄托与这场夜雪。
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韦应物的“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这些诗句中的情感色彩鲜明且又浓郁,其中韵味自然十分耐品。
而相对来讲,洪亮吉这首诗整体的情感色彩却显得很平淡也很平缓,这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不过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又如一杯淡淡的清茶一样,别具一番味道。
生动的景语和平淡的情语相结合,把自然界的朴素和诗意中的美好展现得尤为充分。
不刻意煽情,作者在尾联中只是以寻常口吻道出了自己的愿望,也同样深深感染到了读者。
从尾联的情语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作者心系百姓的伟大情怀,而有了这样的情语表达,这首诗的境界也随之得以提高。
细雪纷纷扑帘罅,狸奴伴我小研诗;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