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杭州的郊区翁家埠村的农民正在田间收拾庄稼,这时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 。
有两个大胆的农民顺着枪声的地方走过去,看到一辆豪车已被打得面相全非,在水塘边躺着一个人, 穿着长衫,衣服都被血水浸泡。
第二天,上海 《申报》大篇幅刊出“本报总理史量才先生噩耗”的消息,遇刺地点正是海宁附近的翁家埠。
此消息经传开,舆论一片哗然,因为当时的史量才在上海可谓如日中天,他不仅坐拥中国最大的报纸《申报》,同时也是上海报业工会的负责人,堪称报界领袖。
各界人士在悼念史量才之余,纷纷猜测,这位致力于办报救国的报业大亨,究竟是遭何人的毒手?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亲自指示,浙江警方从速破案,严惩凶手。
可是当时社会上有种声音说, 刺杀史量才的不是别人, 正是这个贼喊捉贼的蒋介石。
而史量才只是一个办报纸的,怎么会和蒋介石结仇呢?
这还要从史量才的发家史说起。
史量才,江苏江宁人,19岁考中秀才,先后在南洋中学,育才学堂任教,曾与黄培炎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清政府时期,曾经为了反对朝廷向列强借款修建铁路,参回了收回路权运动,投身革命期间,积累了大量人脉,后放弃仕途,投身报业。
1908年,28 岁的史量才,开始担任上海《时报》的主笔,可谓年少有为。
可是没过几年,他竟然斥资12万,收购了《申报》担任总经理。他的华丽转身速度之快,更让人惊讶,一个穷小子,他的12万元巨款从何而来呢?
其实,他的发迹史和两个人有关系,一个就是他的恩师张謇,一个就是他的妻子沈秋水。
据说这个妻子跟一个姓陶的都督有关系,这个陶都督有笔财富,有八十万两,他被暗杀后,沈秋水嫁给了史量才,就把这些资金也带了过去,史量才可谓人财两得。
短短几年内,史量才开始走上人生的巅峰。
1912年,史量才听到风声,申报经营不善 ,即将出售,于是他立即着手与人合资购买《申报》。
他怎么偏偏选中一家濒临倒闭的报纸呢?
从清末晚期到民国,史量才曾亲眼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政坛更迭反复的乱象。他终于看清了反动军阀和流氓政客争权夺利的本质,对政治感到十分失望。
从此,他把主要精力转向新闻事业,试图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当局,激浊扬清,进一步实现办报救国的最终目标。
20世纪初,中国的报纸行业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
《申报》 原名《申江新报》,由英国商人美查兄弟创办于1872年,1908 年曾以大量篇幅调查报道光绪帝之死而名声大震。
《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三个时期,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当时的上海滩,《申报》可谓是独树一帜,它将国计民生定为主要的报道目标,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百姓之苦。
可是,这家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在发行量上却表现平平,直到转入史量才的手中,《申报》才开始步入了快车道,一步步成为近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报纸。
1918年,一座5层申报大厦在老报馆的旁边落成。
为此,史量才聘请了上海最著名的设计师,按照报馆的业务流程布局,从编辑部、广告部、排字房、制版间、印刷厂等一应俱全,建成了中国第一栋现代化的报业大厦。
除了投资70万建造大楼,史量才还投资20万,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印刷机,每小时可印刷报纸是原有速度的24倍。
1919年10月,由于《申报》的骄人成绩,史量才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
当时《泰晤士报》的所有者,世界报业泰斗北岩爵士来上海参观申报馆新大楼,他大加赞赏,认为《申报》的这种规模和效率令人叹为观止。
1926年《申报》的日发行量已经突破14万大关,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申报》的迅速发展,令蒋介石也感觉震惊,他下令调查《申报》,看看一家私人报纸到底有什么诀窍。
蒋介石派出去的调查员,回来报告了《申报》成功的数条经验,其中最显著的一 项是,《申报》设有广告科。
史量才接手《申报》后,首先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变革,除了抓报纸的发行之外,还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部门——广告科。
当年很多报纸都不重视广告,往往广告很少,于是他敏锐的感觉到,广告投放应该有很大的盈利。
《申报》的成功,让蒋介石看到了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作用,第二年,他便借鉴《申报》的经验,在南京筹备《中央党报》,为国民党的各项政策鸣锣开道。
另一方面,他派人拉拢史量才和《申报》主笔陈景韩,在蒋介石看来,如果能将《申报》变成国民党党报,就会事半功倍。
对此,史量才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1926年的上海报业大会上,史量才再次被选为会长。面对参与大会的各界人士和蒋介石派来的代表,他明确提出《申报》的宗旨是:“言论自由,不偏不倚,为民喉舌”。
同时《申报》宣称经济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和军阀的补助津贴,坚持自由发表时评,政治上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或者独裁军阀的操纵,这无疑是对蒋介石收买政策的有力回击。
在提高了报纸的发行量之外,虽量才认为时机已成熟,他要开始对《申报》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他一直强调要把《申报》当作史记来办,留下真实的记录,通过唤醒民众,来实现办报救国的初衷。
在专制与共和的较量中,《申报》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共和一边。
1915年, 袁世凯图谋复辟,为了取得舆论支持,曾派人携15万巨款收买《申报》史量才断然拒绝。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申报》连续发表报道和评论赞扬学生的爱国热情,反对当局镇压手无寸铁的学生,喊出了国人共愤,万众一心的口号。
也是在这一年,《申报》宣布,不再发布日本人的广告。此举一出,《申报》的爱国立场立即赢得了国人的致尊敬。
在中国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申报》充当了民族相册的角色。
而蒋介石想扶持《申报》的意图,被史量才识破,并断然拒绝。
鉴于《申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蒋介石只好打消了收买的念头。他想着只要对《申报》严加管束,这家小小的报纸也做不出什么出格的事来。
然而,蒋介石却低估了史量才。
1927年,四一二惨案发生,国民党为了控制社会舆论,派人进驻了当时上海几乎所有的报纸,对新闻实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
由于经济独立,不依靠国民党扶持,《申报》成了上海唯一一家拒绝国民党派员进驻的报馆。
对于四一二事变的报导,在编辑部内产生了分歧,史量才不顾时任主笔陈景韩的反对,坚定的指出,对于蒋介石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必须予以揭露。
《申报》详细深入报道了事件的真相,成为了上海滩唯一敢说真话的报纸,
为此,有人建议蒋介石干脆查封《申报》,考虑到自己的中央党报还没有形成影响力,蒋介石并未考虑这一建议。
尽管对史量才的举动,蒋介石又气又恨,但他还是决定再一次拉拢,这一次,他要亲自出马。
1928 年5月,蒋介石邀请上海各界名流到南京召开座谈会.,他要亲白领教一下史量才。
在会间隙,史量才与蒋介石碰了面,蒋介石说:“我有雄兵百万,惹怒了他们可不好办。”
而史量才却说:“我有读者百万,惹怒他们,同样不好办。”
这明摆着是与蒋介石叫板。
如果说仅仅因为一句话,蒋介石耿耿于怀,就对史量才痛下杀手,不太可能,但是,事情却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生了转折。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所持态度还是攘外必先安内,这让史量才大受刺激,民族存亡之际,《申报》俨然成为了一面战斗的旗帜。
《申报》决定停止广告,一日三刊发表时评和社论,以醒目的标题揭露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对于史量才的行为,蒋介石非常生气,然而,更让他愤怒的是邓演达事件。
邓演达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坚决拥护者。
1931年底,就在他准备筹划倒蒋时,被蒋介石秘密逮捕并杀害。
宋庆龄闻讯悲愤交加,她起草了一份宣言《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可是,这份宣言在上海无人敢发,史量才却毅然决然地全文刊发。
蒋介石不敢对宋庆龄下手,因此,这笔账又记在了史量才头上。
1932年6月4日,南京中央大学爆发学潮,国民政府抓捕60多名学生,解散中央大学,《申报》发表时评,抨击蒋介石政府,还揭露国民党教育部长原中大校长朱家骅挪用3万元水灾捐款的丑闻。
这让朱家骅十分恼怒,他连夜整理一份关于《申报》的材料,上报蒋介石,历数史量才的种种罪状,并说他有通共嫌疑。
蒋介石本来对史量才记仇,朱家骅这一纸诉状,更是火上浇油,他决定教训一下史量才,下令,《申报》禁止邮递。
报纸停止发行,无疑断了活路。史量才马上去南京,想见蒋介石,可蒋介石闭门不见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双方僵持了一个月,《申报》损失惨重,史量才痛苦不堪。
经过再三斟酌,史量才答应了蒋介石条件,忍痛辞去报社内的左派人士,蒋介石觉得教训目的达到了,就下令可以邮递报刊。
但史量才并不会屈从于蒋介石权威,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文字大反攻。
1932年12月份,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在上海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半年后,同盟会总干事杨杏佛被军统杀害。
史量才搜集许多线索,在《申报》上大力抨击这一事件,这让蒋介石的恼怒达到了极点,便下令戴笠暗杀史量才。
1934年10月,史量才决定带家人前往杭州秋水山庄小住。
当时,戴笠已经派了国民党四大金刚之一的特务头目赵理君暗杀史量才。
但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却出面制止了这件事,他对蒋介石说,无论从舆论、影响力还是经济方面,杀了史量才都得不偿失。
蒋介石如梦初醒,立马颁发了对史量才的免死金牌。可惜,由于杭州负责人赵龙纹的工作疏忽,竟然把蒋介石的手谕滞留在办公桌,没能及时告知赵理君。
结果,史量才就死在了自己募捐修建的公路上。
报业领袖被暗杀,引起全社会愤慨,《大公报》、《新闻报》等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对史量才遇害一事发出强烈呐喊。
蒋介石为了平息舆论,一面假装下令立马查找凶手,严惩不贷,一面又安抚了赵理君。
其实,心知肚明的人都知道,这个案子永远无法破解,凶手也永远无法抓到。
一代报业大亨史量才,虽然一生无意政坛,却能左右政坛。
他是:成于报业,也败于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