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0名新发癌症女性中就有1人是乳腺癌,每70名因癌症死亡的女性中就有1人可能死于乳腺癌[1],乳腺癌已经仅次于肺癌,成为我国女性发病数第二高的恶性肿瘤,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为妻子、为母亲关注起来。

乳腺癌更偏爱哪种体质?
虽然乳腺癌在女性中影响广泛,但近年来多项大规模研究发现,乳腺癌并非“雨露均沾”,而是对某些特定类型的体质“情有独钟”。
1、乳腺密度大的
《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发表的一项纳入超过170万女性参与者的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乳腺密度增加或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女性,乳腺密度越大,乳腺癌风险竟猛增 207%[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亚洲女性中致密性乳腺占比高达60%以上[3],也就是说乳腺癌对于亚洲女性更不友好。由于腺体组织是乳腺癌发生的主要场所,致密型乳腺中的腺体组织较多,风险会相应增加;此外,致密性乳腺的腺体组织会掩盖早期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这也是为何部分女性体检报告显示“未见异常”,却在后期确诊为晚期乳腺癌的重要原因。

2、不对称的
其实两侧乳房轮廓轻微不对称是一种普遍现象,受发育期激素影响、肢体不对称性活动、长期侧睡、哺乳期等因素的影响,是会长着长着变得一大一小。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医疗成像专家在《乳腺癌研究》杂志上的发表的研究发现:女性两乳的大小每相差100毫升,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50%。
同时!突然的不对称,也要警惕!
例如乳房的大小或形状突然发生变化,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乳腺密度、代谢产物等有关,也会升高乳腺癌的风险。
如何让“高危体质”远离癌变?
1、自觉筛查
40-70岁: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70岁以上: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4]

2、策略升级
① 控体重
35岁以后体重增加10公斤以上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在绝经前女性中,35岁后体重增加5-9.9公斤,乳腺癌的风险增加89%;体重增加>10公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123%[5]。
不难看出35岁之后的体重管理是预防乳腺癌的关键窗口期,重视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越早关注起来越好。
② 避激素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围绝经期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可直接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诱导雌激素受体所在区域的DNA双链断裂,导致HER2、CCND1等致癌基因扩增,驱动乳腺癌发生[6]。
避免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特别是对于围绝经期的女性,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不要盲目服用激素类药物或保健品干扰内分泌平衡。
③ 戒烟酒
吸烟和饮酒能通过炎症和代谢途径等多种途径增加乳腺癌风险,二者协同作用则危害更大。戒烟限酒是降低乳腺癌风险的必要措施,有家族史的女性更应该严格限制。
④ 好心情
女性们常说“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可见长期压抑负面情绪对女性健康的伤害。反之,保持好心情能通过调节激素、增强免疫、改善菌群等多重机制为乳腺健康筑起无形防线,每一次微笑都是在为生命充电。
⑤ 适时生育
适时生育(尤其是35岁前),母乳喂养,做好孕产期保健可以通过生育改变乳腺“命运”。
越早看到,离乳腺癌越远哦~
参考来源:
[1]Kim J, et al.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cross 185 countries. Nat Med. 2025 Feb 24.
[2]Boyoung Park, Yoosoo Chang, Seungho Ryu, et al. Trajectories of breast density change over time and subsequent breast cancer risk: longitudinal study. The BMJ. 2024; 387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2024-079575
[3]薛珂, 徐辉, 岳保荣, 林琳, 杨云福, 丁艳秋, 叶兆祥. 基于乳腺锥形束CT三维影像的女性乳房特征初步调查.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6): 618-625.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6.004.
[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 《中国癌症杂志》2023年第33卷第12期 CHINA ONCOLOGY 2023 Vol.33 No.12
[5]Katherine De la Torre, Woo-Kyoung Shin, Hwi-Won Lee, et al. Weight gain after 35 years of ag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findings from a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2024). DOI:10.20892/j.issn.2095-3941.2024.0172
[6]Lee J J-K, Jung Y L, Cheong T-C, et al. ERα-associated translocations underlie oncogene amplifications in breast cancer[J]. Nature, 2023.

张明徽 乐和新医创始人
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2002年发现vNKT细胞至今,张明徽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走过了20余年的研究历程,积累了700余例实体肿瘤的治疗经验,涉及几乎所有常见实体肿瘤,研究结果充分证明vNKT在实体肿瘤治疗中具有巨大价值。

适用于病理恶性程度较高或存在复发风险的术后患者;经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常规治疗肿瘤已基本控制但仍未达到治愈的患者;持续存在较高致癌因素的患者;放疗、化疗不耐受的患者。这些患者如果在传统抗肿瘤治疗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后续治疗,复发、转移或再发肿瘤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vNKT细胞治疗是理想的后续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