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皇帝发布了一道重要的上谕为多尔衮平了反,恢复了睿亲王的爵位,追封谥号为“忠”,其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乾隆皇帝不仅为多尔衮平了反,在另一道上谕中还将代善、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岳托、硕塞、勒克德浑等七个开国功王爵位定为世袭罔替。至此,便有了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一说。
然而八大铁帽子王中乾隆皇帝也是区别对待的,其中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岳托六人配享太庙,而庄亲王硕塞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则没有进入太庙。
那么,乾隆皇帝既然封了他们铁帽子王为何没有将他们配享太庙呢?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配享的资格太高清代的太庙分为三个层级,依次是列圣列后、宗室功王、异姓功臣。按照东尊西卑的原则,东配殿供奉的是13个功王,西配殿供奉的是13个异姓功臣。
客观地说,东西配殿的功王和功臣数量极其稀少,整个清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只有26个人有幸进入太庙。
太庙
如果从配享难度来说,反而是宗室王公更大。如果不信,将配享功王的名单列出来便可知晓,依次是:武功郡王礼敦、通达郡王雅尔哈齐、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多罗宣献郡王界勘、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亲王胤祥、超勇亲王额驸策凌、恭亲王奕䜣。
其中前四个都是追封的郡王,他们或是努尔哈赤的长辈,或是同辈,属于荣誉性的配享。实际上只有9个功王是凭借功劳进入太庙的。
策凌非宗室王公怎么会在东配殿呢?这个需要说明一下,策凌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起初确实是与其他异姓功臣一样供奉在西配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时下旨将其移入东配殿,位于胤祥之次,所以策凌仕东配殿功王中唯一不姓爱新觉罗的。
太庙配享功王中,除了四个追封的和策凌外,剩下的就只有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岳托、胤祥、奕䜣八人。
奕䜣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配享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时候,太庙中实际上只有12人。庄亲王硕塞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与以上功王不是一个量级,因为他们出生的时间较晚,没有机会在大清开国时建立功勋。
爱新觉罗・硕塞
不过硕塞和勒克德浑在入关后建立的功勋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也是乾隆皇帝在酌定铁帽子王的时候,将他们列入名单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功劳不如配享功王代善、济尔哈朗自不言,他们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在建立后金政权和大清开国的过程中,几乎参与了每一次重大的征战,论资排辈他们甚至还在皇太极之上。
多尔衮在太祖诸子中年幼的功绩主要集中在崇德、顺治两朝,尤其是在大清入关和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多铎是太祖幼子,其功绩主要集中在顺治朝,他下扬州、南京,杀明大学士史可法、灭福王,打下了江南半壁江山。客观地说,如果以战力而言,多铎算是大清第一战神。
岳托与豪格属于太祖孙辈,但是他们的年龄比多尔衮、多铎还要大。岳托能征惯战、屡建奇功,很受皇太极的赏识。崇祯十一年(1638年)统军攻至山东境内死于军中,如果他能活到大清入关,那么爵位肯定会由郡王升至亲王。
豪格最大的亮点是顺治三年(1646年)授靖远大将军统兵征四川,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灭了张献忠。乾隆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将其爵位世袭罔替并配享太庙。
相比较而言,庄亲王硕塞与勒克德浑就要逊色不少。硕塞是入关后才开始随军征战的,主要跟随多铎南下伐明。此后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独自领兵,只是他参加的战役规模比较小,影响也不大,多为剿灭叛乱也一类的。
勒克德浑与硕塞的情况大致相当,多铎攻占南京后,以他为镇守主将收拾残局。随后率军入湖广、移师广西,他最重要的一战就是擒获南明重臣何腾蛟,因此受封顺承郡王。
硕塞与勒克德浑因为年龄较小,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开国诸王大多已经故去,故在顺治皇帝亲政以后,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后要说一下功王配享太庙的具体时间,清代第一个配享太庙的是武功郡王礼敦(崇德元年),定都北京后,他的神牌从盛京太庙迁到北京太庙被供奉在东配殿上首第一龛,这也是东配殿中最尊贵的位置。其他三个追封的郡王,都是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配享的。第五个是怡亲王胤祥,雍正八年(1730年)薨逝时便进入太庙。剩下的功王(除了奕䜣外)统一都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这一次乾隆皇帝将位置进行重新排列,将允祥后移动定在了北首十一龛,同时将策凌从西配殿移至东配殿,位居胤祥之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䜣特旨配享太庙,成为大清朝最后一位进入太庙的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