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乐观的品性很重要】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们都强调,投资要有合适的性情,但是这个性情究竟包括什么东西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拥有必要的客观、理性,比如延迟满足,比如没有不从众时的不舒适感,等等。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你要具有乐观的品性,投资时间越长,我认为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甚至再深挖一点,这种乐观的品性还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巴菲特在长年的布道中,曾经回忆过两件事,我认为特别值得玩味。一是他曾回忆与苏珊结婚前,他的岳父大人曾与他进行过一次长谈,当时他的岳父对未来充满悲观,他说:“你和苏珊未来不会幸福,因为其他党派正在占领我们的国家,我们要被打败了,战争和衰退不可避免。”
另外一件事是,他刚大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和他的导师格雷厄姆曾劝告他:“你最好不要立刻进入金融行业。如果你做股票推销员,你的客户会非常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几十年来一直在200点以下,现在超过了200点,估值过高了。你最好在银行做几年文书工作,等指数跌破200点再进入金融业。”
当然,巴菲特最终没有听这些“好心”的劝告,因为从他投资开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未回到过200点,反而一路上涨上去了,至于他后来与苏珊出现问题,那也是个人感情上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战争和衰退不可避免”。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这一点在巴菲特近七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不断得到充分印证。
巴菲特也曾不止一次地说,他自己得了“卵巢彩票”,他很庆幸自己生活在美国,因为如果他生活在非洲某个国家,也不会有今天的巴菲特了。
是的,投资从大的方面讲就是投资国运。借用巴菲特的话说,我自己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伟大的国度,而且我自己的这种庆幸和乐观也并非是盲目的庆幸和乐观,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基础之上而得出的结论。
我的这个结论,来自哪些方面呢?
一是从历史上看,我觉得自己更应该乐观。
我曾经作过一个譬喻,如果说1840年,我们中华民族面对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打入了历史的谷底,那么,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我们中华民族这支“大牛股”就确立了向上的拐点,而后来的改革开放,无疑又加速了我们这支“大牛股”蜿蜒向上的历史进程。
投资人大多喜欢广泛的阅读,我觉得学习一下必要的历史知识,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二是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我觉得自己更应该乐观。
人与人之间的出生环境与人生际遇是不同的,所以,就难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有一点,我们通过常识去观察现实生活,反而更容易得出一些常识性的结论。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股整个市场陷入恐慌,然而巴菲特却表现出了显而易见的乐观,因为他认为在20世纪,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经济衰退,但生活水准依然提高了7倍。我认为,巴菲特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常识去观察的。
同样的,如果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日常生活水准中去观察,可能也容易得出“历史总在进步”的结论。特别是像我这样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人,从个人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或许更有些话语权。
当然,不同年代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视角,生活状况不一样的人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有时运用常识(或者说是运用祖母的智慧),我认为更胜过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
我们投资人,应该善于从常识的角度去观察。
三是从上市公司中去观察,我觉得自己更应该乐观。
我们投资人多是喜欢研究各类上市公司的,虽然个人的能力圈较小,面对着5600家左右的公司不可能一一研究,但是对很多行业的龙头公司还是保持关注或研究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固然有些坏的公司在市场中滥竽充数,它们给投资人带来的是价值毁灭,但同样有一批量的上市公司却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旺盛的蓬勃发展势头,它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创新竞争精神,完全可以称之为民族的脊梁。从这些上市公司中,我觉得不难看见前进的微光。
四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我觉得自己更应该乐观。
我们人性中有一个弱点,就是往往会高估眼前的困难,而低估未来释放潜力的能力。
这一点,就是从我们自己的人生际遇中也会得到一些感悟,比如,我们或许因为人生或事业一时遇到一些困难,当时处于那样的背景下,就难免沮丧、悲观,然而一旦熬过来了,再回首那段经历,便不难顿悟,当时再大的困难也不过尔尔,因为人生没有绕不过去的坎儿,甚至当时的所谓困难、挫折不过是“茶壶里的风暴”。
就整个人类来讲,也是如此,因为未来总是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人类未来释放出的潜能也一定会克服掉这种种不确定性,甚至我们人类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人类对未来发展的想象力总是那么枯竭。
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我相信将来也必然会如此。
当然,我知道谈这个题目有些太大,依靠我本人的一点学识自己也谈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是确定不疑的,就是一个投资人必须要锤炼自己这种乐观的品性,不然,自己的投资就一定会很“拧巴”。
当然,我也知道,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或者还是悲观,与自己的先天基因也是有关系的,或许有人天生就具有乐观的品性,有的人就天生偏抑郁一些,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我们在投资中与自己的这种天性做斗争了。
总之,在投资中让自己保持乐观的品性,自己的投资就不“拧巴”,不仅不“拧巴”,有时还会体会到“跳着踢踏舞上班”的感觉,这一点,也算是我说的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买入的是未来】经常有看过我女儿账户分享的朋友说,看你那时的买入标的是超级便宜的,而现在没有当时那么便宜了,言下之意,我现在之所以有收益是因为当初买的便宜。实际上,这种锚定在过去的心理,是投资中不好的心理,甚至说是投资中的障碍,是必须要剔除掉的。
比如,我女儿账户现在的茅台持有成本为283.936元,但这是因为近些年的分红不断增加而被动降下来的,实际上2015年时的茅台股价是五百几十块钱的,就是到了2018年第三季度,因为财报不及所谓的预期,茅台的股价第二天跌停,股价在跌停的第二天掉到509块的。那时市场中的人们感觉到便宜吗?我觉得大部分人认为是贵的,特别是在2015年“神小创”疯狂时期,茅台这种所谓的大盘股是被市场普遍视为“大烂臭”而不受市场待见的。
我持有的其他标的,如片仔癀、东阿阿胶、格力电器等也如是,并不是因为我当时的买入成本低(当然买入时还要讲究安全边际的),而是因为长期持有而造成成本低的。
所以,我总是对提出这种问题的朋友答复说:你就假设自己是个外星人,突然来到了我大A股,然后考虑一下自己的机会成本,权衡一下值不值得买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投资一家企业,不是买入它的过去(哪怕它过去十分辉煌),而是买入它的未来!
不是吗?这话又回到了投资的第一性原理,即什么是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呢?答曰: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然后是句号。
这个“句号”是段永平加上的,我认为加得十分精彩,因为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它上市与不上市无关,与股价短期的波动无关,与牛熊市也无关,它只与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总和有关。不要小瞧了这段话的分量,因为这段话可是我多年“悟道”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今年以来我进一步强化的新认知,是我重新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上面这段话就告诉我们,我们在考虑买入一家企业时,就要学会毛估估(或目测)它未来十年八年的自由现金流是否会持续稳定地增加,果如是,那么我们便可以考虑扣动自己的板机了。
至于市场先生它在短期报什么样的价,那不是我们考虑的,我们唯利用耳。
进一步说,我们评估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不是评估它过去(历史的样本仅仅是个重要的参照),而是毛估估这家企业如果自己有这么多钱,将它完全“私有化”下来并“退市”,它在未来(比如五年或十年)它大概会给自己带来多少自由现金流,如果自己能够大致估算出来,我认为,就算真正懂得这家企业了,而所谓的贵不贵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这种毛估估也是一种模糊的正确,而不会是精确值,因为大凡能够计算出精确值的,我认为可以百分之百地说它是个精确的错误。
【对分红与成长的再思考】12月20日,茅台中期分红到账后,我的主账户又配置了茅台,女儿账户则配置了格力。有朋友问,你说茅台是非卖品、收藏品,难道就是想每年吃分红吗?分红也不增加内在价值啊?如果茅台不再增长了,投资意义也不大吧?这个问题可能具有点普遍意义,也引起了我的一点再思考。
首先说明,投资茅台每年吃分红,这是我的保底思维,实际上,我判断着茅台的未来还是有成长性的,因为成长才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或许有一天,茅台这种品种会碰到成长的天花板,但我认为不是现在,至少在未来十年八年之内,我觉得谈这个话题为时尚早,因为茅台强大的定价权决定了它长期跑赢通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茅台的投资价值有二:一是有分红收入,可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自己将分红收入进行再配置(这种配置并不仅仅限于再投资于茅台);二是未来有一定的成长性。当然,考虑到茅台当下的利润基数已大,若想短期取得爆发性收益,还是远离茅台。这是我当前投资茅台的基本态度。
由此,我也想到,一家企业究竟应该分红不应该分红呢?这要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如果一家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它是可以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因为盈余再投资才是不断提升内在价值的重要途径。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历史上就有一次少量的分红,巴菲特还说,他当时上了卫生间了。但如实说,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公司管理层具有巴菲特这种超强资本配置能力的也可以称之为稀有动物,甚至可以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上市公司确保每年一定比例的分红,交由股东自己去进行资本配置,我认为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此外,有两种类型的上市公司,我觉得也应该加大分红力度。一是公司的发展已处于相对成熟期,如格力这种类型,就应该保持较高比例的分红率。二是公司账上“现金泛滥”,甚至“现金淹没到脖子”,就应该加大分红力度,如茅台这种公司便是如此。
至于说分红之后还要除权,认为分红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人,我认为他还是个投资小白,是需要通过“补课”去学习有关的知识了,因为道理最浅显不过,如果一家公司坚持持续分红而股价不填权,迟早有一天股价会成为零以下的了,但,这是可能的事情吗?!
诚然,分红确实不会增加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的,但是作为个人投资者投资组合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分红收入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可以让我们在股价低迷时,从从容容地落实投资的“八字诀”(选准、拿住,收息、攒股)。
比如,假设茅台股价保持五年不涨,或者股价再跌跌,有了分红收入,对个人投资者的长期收益只能会是增分项,而不是减分项,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分红再多积攒股数(要想富,攒股数),相反,如果股价在短期内上涨太高太快了,那只能说对我们的长期利益是一种伤害。凡是悟透了这一点的投资者,我认为投资就真正悟道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延迟满足)。
说到这里,我再啰嗦一句,从从容容地落实投资“八字诀”,这是我们个人投资者的巨大优势,而又是机构投资者多不具备的优势。比如,你如果是一家私募机构,大部分仓位持有茅台五年,若股价不涨反跌,它会依靠什么过活呢?就是基金经理能够忍受,他的大部分客户能够忍受得了吗?所以,激励机制的不同,就决定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必然会希望股价上涨再上涨,或者会不断地跑来跑去,去寻找那些短期容易上涨的品种。所以,我们个人投资者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心骨”,不要被一些机构投资者忽悠,甚至将自己投资的优势变成劣势。如实说,这可是我多年才悟出来的一点浅显的道理。——有时道理越浅显,悟明白了越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