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评你的
我吃我的
继上海和广州之后,北京也有了自己的米其林指南。这次在北京发布的米其林指南包含一家三星餐厅、两家二星餐厅和二十家一星餐厅。主打江浙菜的新荣记夺魁三星,两家二星餐厅则分别为素菜餐馆京兆尹和上海菜餐馆屋里厢,采逸轩、萃华楼、大董等餐厅被评为一星。
获得一星的餐厅表示在同类别里出众;二星代表厨艺高明、值得绕道前往;三星为最高星级,代表餐厅供应的料理出类拔萃、值得专程造访。但这份榜单并没有得到网友和业内人士的认同。事实上,自2016年首次进入中国内地以来,争议便一直伴随着米其林。米其林在中国最大的三个城市发布了美食指南,虽然餐厅各不相同,但舆论却出奇一致,网民都不认可它的标准,最常见的理由就是:“米其林作为一家外国轮胎公司,有什么资格在中国发布美食指南”?入华被吐槽如果以外国人不懂中餐为由来贬低米其林指南的权威性,那倒是冤枉他们了。米其林会在各地评委团队中加入当地评委,并不是很多人臆想的“一群外国人评价中餐”。
当然,这仅仅说明评委的国籍不是影响因素。米其林在中国推出的美食指南确实存在不少槽点。比如米其林在上海、中国港澳台地区发布的指南中均有多家粤菜馆上榜,其中首届上海米其林指南唯一的三星餐厅是粤菜馆唐阁,首届台北米其林指南同样把唯一的三星颁给了一家粤菜餐厅。
由此可见,米其林似乎偏爱粤菜。然而到了粤菜大本营广州,米其林颁布的首届指南竟然没有一家餐厅获得三星,甚至没有二星餐厅。直到第二年,广州才有了一家二星米其林餐厅。另外,在米其林上海指南中,本帮菜的存在感很低,这也是当地网友吐槽的一大理由。而且,最新版的上海米其林指南将法国餐厅Ultraviolet评为三星,也是唯一的三星,而之前的三星餐厅唐阁被降级为一星。中国是美食大国,而上海又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唯一的三星餐厅是一家法国餐厅,这多少让人有些难以接受。考虑到米其林本就是一家法国公司,其评价标准最初正是建立在法餐的基础上,法国餐厅被拔高也不足为奇了。米其林偏爱法餐米其林对法餐的偏爱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2005年,米其林进入纽约,《纽约时报》刊文指出,二星以上的餐厅里,一半以上都是法餐。2008年,米其林去了以美食多元化而闻名的洛杉矶,却只评出了4家二星餐厅,没有一家三星。
洛杉矶当地的美食评论家们对米其林展开了无情嘲讽:“这些高傲的评委大概都不愿走出比佛利山庄酒店(洛杉矶当地的五星级酒店)。”虽然米其林颇为青睐日本,三星餐厅一度比法国本土还多,但日本人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一些大师级餐厅没有入选,徒弟的餐厅反而被评上了,这显得“非常可笑”。即使是在欧洲内部,同样是美食大国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对米其林偏爱法餐颇为不满。由此可见,米其林的争议并不局限于中国,米其林的法式标准在全世界都有批评意见的存在。本质上,这是法餐体系下的美食指南和多元的世界饮食文化的冲突。影响力下降除评价标准之外,米其林还有其他争议。
自米其林指南诞生以来,便被诟病评价程序不透明。程序不透明就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近日,有韩国媒体曝出,米其林可花钱买星级。虽然这一指控尚未得到证实,但也和米其林评价程序不透明有关,给了民众遐想的空间。此外,一些餐厅被米其林评为星级餐厅之后,业主会大幅提升房租,从而使得商家被迫搬迁甚至结业。
这几年,也有不少餐厅开始主动抛弃米其林。原因很简单,被评为星级酒店让餐厅和主厨都承担了很大压力,稍有做的不好便会被顾客挑剔。当慕名前来的顾客不满意,对餐厅的口碑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对餐厅的发展反而更加不利。事实上,米其林近年来在欧洲的影响力有下降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它迫不及待在海外开拓市场。不过,目前看下来效果并不好。如果米其林不能以更包容的标准来评价世界饮食,那彻底没落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