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茶花的传统,晋代陈祖缓在《和种桑诗》中就有“永嘉地宜茶”的说法。早在公元七世纪初,日本人就从我国温州等地引入山茶花品种。温州大罗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许多花岗岩巨石在古道旁,山坡上,山巅上,或单块孤立,或几块相叠,或成群结队,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妙景天成,构成了大罗山奇特的自然风光,同时也造就了这里许多奇妙的巨岩洞隙,像长春洞、化成洞、罗隐洞,黄云洞等。这里更神奇的是每一处洞口都建有寺庙,寺洞相依,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其中,化成洞和罗隐洞为花岗岩山体崩塌形成的岩洞,最具代表性。

化成洞位于宝岩寺后面的石缝中,又名宝岩洞,化成洞由多块巨石交叠而成,洞内砌有石墙,洞径曲折,明暗相间。据洞碑记载,宝岩洞古洞岩壁“外黑内白,细石有水晶般明莹光润,故曰宝岩,宝岩洞也因此而得名”。相传唐朝化宰相曾经在宝岩洞修炼得道成仙,因此改名化成洞。也有记载认为清朝张岳铭游宝岩洞时即兴赋诗“古洞非开凿,天然造化成”。所以后人将宝岩洞又称为“化成洞”。相传五代梁唐间将领华温琪曾在此隐居养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天目和尚到仙岩主持法席后,为振兴禅宗,在宝岩洞建成宝岩寺。
大罗山的宝岩寺化成洞中岩内,生长着一棵充满传奇的千年古山茶。茶树以三段场景见之于世,洞中两段,洞外一段。洞底下段为因腐烂仅剩三分之一的树干,洞中上段为支架支撑复壮部分,洞口则是生机盎然的树冠部分,看上去非常魔幻。据传唐末时唐宗室李集为躲避战乱,曾隐居大罗山,在化成洞石缝隙中种下了这棵金心山茶花,因此人称“唐茶”。也有传说这棵茶花树是晚唐诗人罗隐亲手栽植,都说明她来自唐代。经过专家考证,认为这株距今茶花有1200余年的历史,是一级保护古树,被世人誉为“世界山茶花大王”,大罗山的“镇山之宝”。
关于李集与罗隐,根据大罗山距离化成洞500米远罗隐洞的碑文,有关“他们”的记录就有三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第一个,李集从宫廷逃出之后,曾化名“罗隐”,俗称“罗公子”,曾隐居于罗隐洞。第二个,唐朝文学家,真名就叫罗隐的,曾隐居于此洞。第三个,明朝有位叫罗洪克的状元,曾隐居于此洞。罗隐洞附近,真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罗大师塔墓,墓与塔都尚保留完整。但是关于罗状元其人,则语焉不详。种种记载,都为这株千年古山茶染上一层神秘色彩。

化成洞中岩深凹,四壁巨崖环绕,人在洞中沿着逼仄石级上行,幽暗邃杳,古山茶生长在洞内岩间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瘠薄泥土里,树根扎在巨岩交叠的潮湿罅隙之中,因受到洞内石壁空间限制,古茶树扎根洞底后,树干一直向上伸展到8米多高,冲出阴暗的洞口露天后才开始开枝散叶。站在洞顶平台欣赏,古茶花枝叶在洞外开散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茶花惧风喜阳,喜肥而且不容易长寿,而眼前之洞隙幽暗杳邃,深达八米,这株茶花身陷绝境却又能冲天而起,在如此岩缝绝境中生长上千年,其顽强坚韧之品性,发人深思,让人过目难忘。
茶花是阳性植物,其枝叶和树干甚至根部都需要吸收阳光照射,而且需要种植在微酸性的土壤里,它能耐旱,但土壤也要含有充足的水分、透水性也要强。然而这株千年古茶花的生长环境却完全不一样。它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其根部长在岩缝里头,未保护之前土壤只有50厘米,而且土壤里面全是水,树根几乎是淹在里面的。另外,其底下树干与根部、土壤所在位置阴暗潮湿,照射不到阳光。种种情况与茶花原本的生活习性是截然不同的,但它却能生存下来,长寿且生机盎然,这种情况,按照茶花的科学生活习性是无法解释的,只能推测它最初的生存环境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罗山这株“浙江最美古树名木”的古山茶,其花单瓣,色大红,蕊金黄,故名金心古山茶。因该品种难以结果,数量极其稀少,是世界三大山茶品系种源之一。1981年,据我国已故著名园艺家汪亦萍先生考证,估算这棵古茶花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1981年5月,美国山茶学会主编在《山茶花》杂志发表文章,称其为“现存最古老的山茶原生种”。日本植物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棵古茶花树有1300余年的树龄。浙江省第二次古树名木普查时,测定该树树高为12米,现在测定树高11.8米,胸围为1.05米,胸径为0.33米,树龄为1200多年。为目前世界上树龄最长、树干最高、树种最原始的野生古茶花树,其科研价值和生物学价值不可估量。

大罗山唐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茶花热席卷温州,人们漫山遍野采挖野生茶花和剪取她们的枝条扦插繁殖,这棵千年古山茶也难逃厄运,在那几年里遭到严重破坏。当时负责管辖的瑞安有关部门发现后,立即采取了保护措施,在树的周围安装了铁栅栏。2005年,相关部门再次采取了保护措施,将已严重腐烂的树干清理掉,并在树干边浇筑水泥加以支撑和保护,由此,古茶花又恢复了生机。此后,由于生存环境恶化,古茶花长势衰减,出现持续落叶、枯枝现象,后来一些错误的保护措施使得它病情进一步加重。到了2011年,这株古茶树由于树龄大、树干创面广、生存环境恶劣,古树组织腐烂严重,大小根系基本烂毁殆尽,已经挣扎在濒死边缘,情况十分危急。

“世界山茶花大王”病危的情况很快引起各方关注和重视,2011年温州市瓯海区农林渔业部门为抢救这棵千年茶花,启动抢救千年古山茶复壮技术工程,邀请国内外专家会诊。经过诊断发现古茶花的多种病因,首先,以前错误的用建筑水泥封闭式的浇注树干空洞,时间一久,出现裂缝,雨水渗透里面难以排出,而水泥覆盖的树干正是树干朝阳部分,在烈日照射下导致树干的内部温度过高,加速树干的腐烂,使得树干从里面的顶端一直烂到基部,最危险部位只有15厘米厚度。其次,树体腐烂的毒素已经开始影响到古树的代谢功能,在此前2010年冬到2011年春一度出现花小量多和大量树叶脱落的现象。
山茶结籽通常来说是对山茶本身的不祥预兆,这棵古山茶有史以来很少有结果的记载,可就是在当年她最虚弱的时候,结了许多的果,说明她将寿终正寝,但是还想着拼尽最后的力气延续香火,传宗接代,树木生存的智慧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茶花落叶是临死的预告,叶片蔫萎更危险。最后,基部长期没有进行土壤基质更换造成基质老化,对古树生长极其不利。

大罗山古山茶花复壮

大罗山古山茶花复壮
2011年7月,云峰山茶研究所的王家云制定的紧急拯救方案获得专家评审通过,承担起拯救复壮千年古茶花的重责。凭着对茶花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王家云对这株千年古茶花动起了“大手术”。由于当时主树干腐烂得只剩三分之一,切割掉山茶树体上浇筑水泥的危害部位后,古山茶只能依靠支架支撑。王家云对古树树体上的水泥剥离完成后,还对古树做了“割肉”手术,去除树体的腐烂部分,发现围径2.2米的巨大根基已有80%~90%腐烂,大小根系烂毁殆尽。王家云用石硫合剂等消毒处理创伤面,再用青苔或薄膜进行保湿保护。同时清理周边环境,更换土壤基质,安装地下排水管,给古树一个清爽的生存空间。

古山茶根部大部分坏死,主干腐烂难以输送养分给上面的枝叶,同时病体又加快了养分消耗。为了增加养分供给,王家云还为主树干配置了营养液吊针。为确保成功救治古山茶树,温州市云峰山茶属植物研究所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保持着紧密联系。通过检测为古山茶找到了同属移植活体,王家云对古山茶进行“同属移植和古山茶高位分离减负固定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和植物活性剂对组织创面进行处理达到供体和授体快速结合生长的科学救治。看着名词很复杂,其实操作很简单,就是用繁殖苗木嫁接的一种方法——靠接。具体操作就是在茶花靠近树干分枝的地方利用周围巨石作为支撑点,搭建金属支架,将一些与这棵古茶花同种的小株的、带盆的茶花固定在架子上,然后将她们与这棵古茶花靠接,利用这些年轻、茂盛的小茶花的根系和枝叶为古树带来养分和生机。
经过5个疗程近6年的精心照料,救治措施从假活期到成活前期到成活期,再到完全成活期和后续综合管理。至2016年春夏,古茶树靠接部位愈合良好,这棵茶花界的“活化石”终于渡过了生存危机,重新焕发青春。如今,她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每年春天,一朵朵色彩鲜艳的茶花开满枝头,姿态优美,生机盎然。
老干新花,中国茶花古树巡礼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