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方志敏侄女婿,任省军区司令员,叛变警卫员送一餐饭壮烈牺牲

大气孔雀 2025-01-24 17:37:35

引言:

世人皆知方志敏烈士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却不知在他身边还有这样一位战友,他是方志敏的得力助手,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开拓者,更是方志敏的亲密战友和侄女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率领红军将士屡建功勋,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就在革命事业最艰难的时刻,一碗看似普通的饭食,却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点。这位年仅32岁就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他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那碗致命的饭食,又隐藏着怎样令人痛心的故事?

一、少年立志 奔赴革命

1903年,唐在刚出生在四川达县广福乡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当地最大的丝绸铺子,家中藏书丰富。六岁时,唐在刚就被送入私塾读书。与其他富家子弟不同,年幼的唐在刚并未沉迷于优渥的生活,反而常常关注乡间贫苦百姓的生活。

1914年,11岁的唐在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绥定联合中学。这所学校是当时四川省规模较大的新式学堂,校内经常有进步学生举办读书会,讨论时事政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校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课运动。唐在刚积极参与其中,带头组织同学抵制日货,张贴反帝标语。这次运动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集体斗争的力量。

1921年春,唐在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在北京求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见证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这里,他结识了几位地下党员,开始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

1922年冬,唐在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积极参与党的地下工作,主要负责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和组织工人运动。1923年春,他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工人罢工,但不幸被军警发现。在一次秘密会议后,他被跟踪多时的特务逮捕。

在狱中,敌人对唐在刚实施了严刑拷打。他们用竹签插指甲,用烧红的铁条烙身,甚至多次把他绑到刑场陪斩,试图摧毁他的意志。但唐在刚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暴露任何组织机密。在狱中三个月,他还秘密发动难友,策划了一次越狱行动。

这次越狱堪称惊险。唐在刚带领难友们趁狱警交接班的间隙,用藏匿已久的工具撬开牢门,徒手打死了一名狱警,夺取武器,成功突围。这次越狱在北京城轰动一时,也让唐在刚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越狱后,组织考虑到北京已不适合他继续工作,将其派往上海。在上海期间,他化名"李森",主要从事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叛徒告密,他的身份很快暴露。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再次机智脱险,辗转来到了江西。

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开拓

1927年底,唐在刚来到江西吉安,担任赣西特委代理书记。他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发展了大批党员,建立了多个地下党支部。1928年春,组织派他前往景德镇领导工人运动。当时的景德镇是全国著名的瓷都,有数千产业工人,革命基础良好。

在景德镇期间,唐在刚深入瓷器厂房,了解工人生活状况。他发现工人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工资却极其低廉,很多人染上了尘肺病。为改善工人处境,他组织了七次大规模罢工,其中最大一次有四千多名工人参与,这在当时的江西工人运动史上都很少见。

1929年初,组织调派唐在刚到弋阳、横峰地区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正在养病的方志敏。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将原来的弋横中心县委扩大为信江特委,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任主席。

为扩大革命力量,唐在刚和方志敏采取了"游击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发展路线。他们先在各地建立游击队,待力量发展壮大后再建立革命根据地。1929年夏,他们组建了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团,这是赣东北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唐在刚特别注重发动群众。他提出"每个农民都是我们的耳目,每个山村都是我们的堡垒"的口号。在他和方志敏的领导下,赣东北苏区很快发展到八个县,与闽北苏区连成一片。

1930年春,中央红军北上作战时,唐在刚指挥赣东北红军配合作战。他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牵制了大量敌军,为中央红军攻克黎川、建宁等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军事行动,使闽北、中央和赣东北三个苏区连成一片,极大地扩展了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就在这期间,唐在刚与方志敏的侄女方秋荣相识。方秋荣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投身革命。她在苏区医院担任护士,多次参与战地救护。两人志同道合,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1931年春,他们在一次群众大会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方志敏亲自为他们证婚,并送了一本《共产党宣言》作为结婚礼物。

婚后,方秋荣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工作。她不仅继续在医院工作,还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妇女工作。唐在刚则继续扩大革命根据地。在他们和其他同志的努力下,赣东北苏区很快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当时中央领导曾称赞这里是"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

1932年,赣东北省委成立,唐在刚被选为候补委员。此后,他又先后担任赣东北省军委书记、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在他的领导下,赣东北红军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战略运筹 独具匠心

1932年春,唐在刚在赣东北军区总部组织召开了一次特别军事会议。会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游击战术":山地伏击、夜间奇袭、化整为零、围点打援。这套战术充分利用了赣东北地区山多林密的地理特点,为之后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中,唐在刚不断完善这套战术。他让部队按照地形特点进行专门训练,要求每个战士都能熟练运用地形优势。一次在弋阳县的战斗中,他指挥一个连的兵力,利用山谷地形分散埋伏,吸引敌军深入。当敌军进入伏击圈后,红军战士突然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一举歼灭了敌军一个营。这次战斗被当地群众称为"弋阳伏击战"。

为保障军需供给,唐在刚着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网络。他在各个县城都设立了秘密联络点,由当地党组织负责管理。这些联络点表面上是茶馆、杂货店,实际上承担着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的重任。为确保安全,他还制定了严格的联络暗号制度,每个联络点都有独特的接头方式。

1933年夏天,赣东北苏区遭遇严重的物资短缺。唐在刚组织了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运输队,穿越敌人封锁线,从闽北苏区运回大批军用物资。为避开敌人耳目,运输队只在夜间行动,白天则隐蔽在山林中。这支运输队往返三次,为赣东北苏区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群众工作方面,唐在刚创造性地提出"三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要求每个干部都要定期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参加农业生产。他还在各乡建立了农民夜校,派党员干部教农民认字、学文化。这种做法很快在苏区推广开来,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关系。

1934年初,唐在刚组建了赣东北游击队学校,专门培训游击战术。学校设在深山老林中,除了军事训练,还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短短半年时间,学校就培养出数百名游击战术骨干。这些人后来成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为扩大革命力量,唐在刚还开创了"地下兵工厂"的先河。他在横峰县的一个偏僻山洞里建立了兵工厂,组织能工巧匠修理武器,制造手榴弹。工厂的工人都是附近农民,白天在田里劳动,晚上来厂里干活。这个兵工厂一直秘密运转到1935年,为赣东北红军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

在情报工作方面,唐在刚建立了一支由青年农民组成的"农村情报网"。这些农民表面上过着普通的农村生活,实际上担负着侦察敌情的重任。他们装扮成卖菜、赶集的农民,打探敌军动向。通过这个情报网,红军及时掌握了敌人的军事部署,多次化险为夷。

这一系列独特的战略战术安排,使赣东北苏区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得以维持和发展。即使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赣东北苏区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

四、北上突围 遭遇挫折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根据中央指示,赣东北红军也开始筹划北上行动。唐在刚和方志敏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详细的北上计划。他们决定分三路北上,以分散敌人注意力。

第一路由方志敏率领主力部队,从弋阳出发,向皖南挺进;第二路由唐在刚带领,从横峰出发,向闽北进军;第三路由粟裕指挥,负责掩护群众转移。三路大军约定在皖南某地会合,然后一同北上。

1935年1月10日,北上大军正式出发。唐在刚率领的部队负责打开通往闽北的通道。他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战术:故意暴露行军路线,吸引敌人主力追击,为方志敏部队创造有利条件。这个计划初期很成功,大量敌军被吸引到闽北方向。

在闽北山区,唐在刚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游击战。他们白天隐蔽在深山,夜间出击,多次打击敌人的补给线。在一次夜袭中,他们成功缴获了敌人一个运输队,获得了大量粮食和弹药。这些物资为后续北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月初,唐在刚带领部队准备向皖南转进,与方志敏部队会合。然而,敌人已经察觉到红军的意图,在皖南和闽北交界处布下重兵。唐在刚的部队在穿越封锁线时遭遇敌人伏击,一场恶战在崎岖的山地展开。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红军战士利用地形优势,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周旋。唐在刚亲自指挥战斗,多次率队突击敌人阵地。在一次冲锋中,他的警卫员被敌人击中,他立即背起受伤的战友,在密集的弹雨中撤出战场。

经过艰苦战斗,唐在刚的部队终于突破了敌人封锁,但付出了惨重代价。原本两千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八百人。更糟糕的是,他们与方志敏部队失去了联系,不得不改变计划,暂时留在闽北地区。

3月中旬,唐在刚获悉方志敏部队在皖南遭遇重创。他立即组织剩余力量,准备向皖南增援。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情报传来:敌人正在集结大军,准备对闽北剩余的红军力量进行"清剿"。

面对这种局势,唐在刚不得不改变策略。他将部队分成数个小组,分散隐蔽。他本人带着一个警卫班,准备穿越敌人封锁线,打探方志敏部队的下落。在穿越封锁线的过程中,他们遭遇敌人巡逻队,发生激烈交火。

在这次遭遇战中,唐在刚腿部中弹,行动受阻。警卫员将他背到一个山村,寻求群众帮助。当地一位农民将他藏在自家的地窖里,并请来赤脚医生为他治伤。就这样,他在地窖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一直在等待与大部队取得联系的机会。

五、英勇就义 永垂不朽

1935年4月,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唐在刚的伤势逐渐好转。他开始尝试与分散的部队恢复联系。一天深夜,他派出的联络员带回了一个噩耗:方志敏在皖南被捕。这个消息使他立即决定改变计划,准备设法营救方志敏。

唐在刚带着几名警卫员,化装成商人,向皖南方向探查。他们走村串户,打探方志敏被关押的确切位置。经过多方打探,终于得知方志敏被关押在南昌。正当他们准备制定营救计划时,不幸被敌特务发现了行踪。

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后,唐在刚和两名警卫员被迫分散逃离。他独自一人在山野间辗转,想要寻找地下党组织的联系点。然而,敌人在各个要道都设立了岗哨,封锁了所有可能的逃生路线。

4月底的一个雨夜,唐在刚来到横峰县一个叫小茶村的地方。他准备在此稍作休整,再寻找脱险的机会。不料,村里有人认出了他,立即通知了敌军。很快,一个营的敌军包围了小茶村。

面对重重包围,唐在刚躲进一处荒废的祠堂。敌军搜查到祠堂时,他利用建筑结构的掩护,连续击退了几波进攻。在打退第三波进攻后,他的子弹已经所剩无几。

这时,敌军开始向祠堂投掷手榴弹。唐在刚被迫转移到祠堂后院。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口枯井。正当他准备利用枯井转移时,一队敌军从后院翻墙而入。双方展开了短距离的激烈交火。

在这场遭遇战中,唐在刚身中数弹,但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他才被敌人生擒。敌军立即将他押送到南昌,关进了与方志敏同一座监狱。

在狱中,敌人对唐在刚进行了残酷的审讯。他们妄图从他口中得到地下党组织和剩余红军的情报。但无论敌人如何拷打,唐在刚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据后来的狱友回忆,他在牢房里经常唱起红军战士爱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35年8月5日,敌人将唐在刚和一批共产党员押往刑场。在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行刑时,他要求面对敌人的枪口,以表示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气概。

唐在刚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埋在南昌郊外的一处乱葬岗。当地的地下党组织设法在他的墓上做了记号。1949年南昌解放后,他的遗骨被移葬到烈士陵园。在陵园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革命者的意志,比钢铁还硬。"

0 阅读:144
大气孔雀

大气孔雀

以史自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