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元一晚的青年旅舍也开始拒绝35岁以上中年人,青年旅舍拒绝35岁+,是社会歧视中年人的延续?
最近,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多家青年旅舍明确表示“拒绝35岁以上中年人入住”,由此引发网友热议。有律师表示,商家的要求是否违法或违规,需要针对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认定。这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讨论声量。
如果把这件事放在“职场歧视35岁以上中年人”的大语境下,显然容易激发大众的激烈情绪。加上舆论的推波助澜,即便不违法,面对汹涌的舆论指责,这几家青年旅舍恐怕也百口难辩。
笔者很好奇,这样的情况是最近才出现,还是长期就有;是只有北京,还是各地都存在?结果翻了一下知乎平台,发现类似的事情2017、2018年就有了,地点也不限于北京,还有杭州等地,不过相关讨论并不多,舆论层面没掀起什么水花。
不过,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旅舍“歧视”35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最近北京这几家青年旅舍集中被媒体报道,加上前段时间热议的“35岁职场中年人”议题,才引来更多人加入讨论。
这几家青年旅舍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做出这样的规定?他们到底有没有理由“歧视”35岁+?
抛开情绪层面的揣测,我们不妨从理性的角度,试着分析一下商家这么做的原因。
一名商家表示:“不接待35岁以上顾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生活习惯不一样,不方便管理。”看似笼统的答案,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恐怕有这么几点:
一是为了避免麻烦:群体单一,方便管理倒是真的,全是35以下的年轻人,好沟通也容易“驯化”。如果年龄跨度大,鱼龙混杂,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也容易引发纠纷——毕竟青年旅舍主打的多是上下铺,一间房4-10床的样子,跟学校宿舍差不多,一个人惹事或叨扰,全屋受影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全是年轻人,也未见得好管理,但对旅舍来说,变量越少越好;
二是为了保持活力:毕竟是青年旅舍,目标是年轻人,全是年轻人,旅舍才有活力;年轻人多自然容易吸引更多年轻人入住,而且年龄层相近,大家有共同语言,气氛也融洽;一般住旅舍的也都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中年人在场难免拘束,年龄上多少还是有些代沟。
知乎上一位自称曾经是旅舍掌管的PU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当然,以上都是站在商家经营角度的解释。
如果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这样的规则也有其合理性所在,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的当下。
随着消费逐渐复苏,各地旅游大热,住店需求旺盛。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旅舍不缺客源,所以也有设置入住条件的动机。通过条件筛选,虽然剔除了一部分客源,但是依然能实现盈利,这才是其底气所在。
再者,从精准人群的角度看,这些青年旅舍可能还是想主做年轻人的生意,通过有意筛选,即剔除那些不能带来高附加值的旅客(比如老人、小孩以及35岁以上的中年人),专做年轻人的生意,便是他们的经验或者是同行经验的有效落地。至于为什么是35岁,而不是34岁、36岁,似乎确实值得探讨,但这不是商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琢磨的事情,只要设定好一个基准线,一刀切地去执行便好了。
此外,有网友反馈:“很多青年旅舍跟年轻熟客关系不错,赚熟客的钱肯定比生客的钱好赚,而且年轻人的口碑也是一方面,所以拒收中年人也很正常。”这样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说起35岁+,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比较扎心。而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年人选择住青年旅舍而不是宾馆或酒店,无外乎是为了省钱,“有钱”的中年人大部分都住酒店了,没钱的也可以住宾馆,最差劲的才住青年旅舍——青年旅舍主打一个便宜,睡一晚最便宜才几十块钱。
为什么拒绝中年人?最直白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他们身上挣不到什么钱,还因为他们往往生活阅历多,还可能带来额外的管理和经营压力,索性一拒了之。当然,一些中年人住青年旅舍,也可能只是单纯地想跟年轻人交朋友,不少背包客也是本着有同行者的心理才选择住青年旅舍的;另外,还有一些心态年轻的人,也渴望通过这种方式,跟年轻人打成一片。但放在大的人口基数下,类似上面的例子还是太少了。
结语:综上所言,青年旅舍拒绝35岁以上中年人,本质上还是目标人群的精准筛选。剔除35岁+,不是简单的歧视,而可能更多是商业上的利弊权衡。
客源丰富的情况下,青年旅舍有选择权,可以选择做或不做35岁+中年人的生意;而当客源不足的时候,青年旅舍便没必要人为设定条件了——挣谁的钱不是挣呢,否则等待自己的便只有倒闭的命运。
微博上,有网友对“青年旅舍拒绝35岁以上中年人”的做法忿忿不平,声称要开一间“中年旅舍”。这个想法很好,似乎也可以探索出一条差异性的创业方向;但从客群的角度看,这未必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毕竟中年人的年不好赚,尤其是那些在住宿开销上不舍得花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