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为什么不战而降?为何刘备刘琦没反戈一击,击败刘琮夺取荆州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4-25 09:31:26

208年,在曹操发起南征的前夕,刘表去世了。

接下来荆州迅速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动荡。

少子刘琮在匆匆之间被拥立为新的荆州之主。当刘琮正在想怎么抵御曹操守住家业时,蒯氏、韩氏等手握实权的大族则直接劝其投降。

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曹。

驻守江夏郡的刘表长子刘琦收到少子刘琮送去的侯印,想到自己的嫡长子之位居然被顶替,感到无比的羞辱愤怒。刘琦召集军队,准备以奔丧为名去讨伐拥立刘琮的人。

驻守樊城的刘备,竟然对整个过程一无所知,刘琮等投降曹操之后才将消息通知他。刘备想到刘表临死前曾经向他托孤:

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而这才过去没几天,刘琮他们就竟然敢将刘备彻底边缘化,盲目地将荆州白送给了曹操。刘备对这帮子荆州士族投降派也是恨得咬牙切齿。于是有人就劝刘备,干脆将刘琮挟持,把荆州占了算了。

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

但最后事态却最终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

曹操迅速率兵南下,刘琮开城投降。刘备和刘琦只好踏上了流亡之路。

这意味着在刘表临终前的夺嫡之争中,“刘琦+刘备”的组合彻底败给了“刘琮+荆州士族”组合。刘表压制荆州士族的计划彻底泡汤。

当然其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疑问:

究竟刘表是想扶持刘琦还是刘琮继位?刘表在临死前托孤究竟用意何在?为何刘备和刘琦没有反戈一击,击败刘琮夺取并坚守荆州?  

刘琮

荆州本土势力对刘表势力的威胁,终于以夺嫡之争的形式彻底表现出来。

表面上这是长子刘琦和少子刘琮有关继承权的争夺,实则是荆州本土势力夺取荆州实权,将刘表父子彻底空心化的最后一击。

刘琦和刘琮都是刘表的前妻所生,本与荆州本土势力毫无瓜葛。

刘琦是嫡长子,起初刘表十分宠爱这个儿子,如果局势一直不变的话,刘琦将毫无疑问地继承刘表之位。

但荆州五大姓很快就开始干预刘表的家务事。刘表为了巩固自己在荆州的地位,不得不续娶后妻蔡夫人。蔡夫人是蔡瑁的姐姐,属于蔡氏家族。此后蔡氏家族在荆州开始做大,蔡氏之弟蔡瑁及刘表外甥张允因此受到刘表的信任和重用。

而刘表的小儿子刘琮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当看到蔡氏家族势力日渐壮大后,便娶了蔡夫人的侄女为妻,完成了与蔡氏家族的绑定。

在蔡瑁、张允的支持下,刘琮开始了夺嫡的过程。

蔡夫人负责吹枕头风,而蔡瑁张允在外宣扬,他们联手为刘琮造势。凡是刘琮做点好事,就算再小被极力宣扬出去;而每当刘琮做了错事,就算再大也会被掩盖。

这样一番运作下来,刘表便开始转而宠爱起小儿子刘琮来。刘表在蔡夫人、蔡瑁、张允的怂恿下,打算立刘琮为继承人。

刘琦一看形势不乐观,只得寻求支持者。对荆州五大家族起到一些制约作用的刘备成为其唯一的选择。

当时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顾茅庐将诸葛亮招致麾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取得一大批荆州士族的支持,势力大为增长。

刘琦不清楚刘备的态度,只好转而联系起诸葛亮来。但诸葛亮的态度一开始也不明朗,显然他们也不太想和五大家族对着干。

为了争取到刘备诸葛亮的支持,刘琦想了一出“上屋抽梯”之计。先是请诸葛亮到高楼之上,然后暗中令人抽走梯子。在高楼上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话出自你口,只能进入我的耳朵,可以说了吗?”

诸葛亮不得已,说道:“您没发现晋国申生在国内被处死,重耳流亡在外得以安全的事吗?”

刘表周围已经是“奸臣当道”,全是五大家族的人,刘琦基本上没有翻盘的希望。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荆州本土势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不仅刘琦毫无对抗之力,连刘备诸葛亮也尽力避免对抗。

正巧208年镇守江夏的黄祖被孙权所杀,于是刘琦主动争取接任江夏太守之职。

蔡瑁张允等人巴不得刘琦尽快从眼前消失,于是就都同意刘琦的请求。

但这些人还试图赶尽杀绝,趁着刘琦离开了朝堂,还使劲地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但此时刘琦已经手握兵权,且有刘备诸葛亮的照应,蔡瑁张允再强势也鞭长莫及了。

虽然刘琦失去了名义上的继承权,但是从此掌握了兵权,这种以退为进的办法反倒让刘琦实力得以壮大。

但当刘表病重时,蔡瑁、张允则完全掌控了襄阳城,不允许刘琦进城探望,不给其任何争取刘表支持的机会。

于是刘琦和刘琮形成了某种均势。

在这期间,刘表的举动意味深长。

刘表此前已经放下了对刘备的顾忌。五大家族都快铺满荆州了,顾忌刘备还管啥用,当务之急是制约荆州本土势力才是。

于是刘表尝试削弱蔡瑁,让刘备驻扎在和其仅有一江之隔的樊城,并负责管理驻扎在樊城附近的水军。而此前樊城水军是由蔡瑁指挥的。

这显然是一种威慑,让蔡瑁和张允不敢肆意妄为。

当然也意味着刘琦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继位的可能性。

同时在刘备去看望刘表时,刘表还向其托孤。  

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刘表提出让刘备统领荆州。

显然这属于无效的邀请,因为还有刘琮以及荆州各大家族在呢,他们怎会允许刘备鸠占鹊巢呢?何况刘琦虽然和刘备是盟友,肯定也不会乐意让刘备将荆州夺去。

所以这次托孤和上次徐州陶谦托孤不同。毕竟反对的势力都控局了,所以刘表说将荆州让给刘备,只是一种招揽人心的客套而已。

那么刘表之所以这么说,至少包含两层含义:1、希望刘备能够继续制约荆州本土势力,巩固刘家在荆州的统治;2、希望刘备能够帮助接下来的继位者抵御曹操的南征。

刘表将刘琦外放到江夏,让刘备进驻樊城,这用意也很明显,他还是希望刘琦能够争一争的。

刘表都只差一口气了,为什么不明确将某个儿子托孤给刘备呢?

因为他心里也实在没底。

刘表对荆州势力的强势和刘琮的顺杆爬有些反感,因为这么做只会导致两个结局:刘琦沦为傀儡,或者刘琦在亲曹派挟持下投降曹操。这样刘家在荆州肯定毫无未来可言。所以即便临死也不愿松口让刘琮明明白白地继位。

但刘表也不确定,就算刘琦能够战胜刘琮,但他能战胜荆州本地势力,获取其支持然后在荆州站稳脚跟吗?仅仅靠刘备诸葛亮,这荆州的局势恐怕会很艰难......

于是刘表便决心将选择权丢给兄弟二人,让他们自己凭实力去争吧。优胜劣汰,有实力获胜的人,才更有可能抵御曹操,保住刘家在荆州的基业。

抱着这个心态,刘表便向刘备含糊不明地托了孤,实际上是授予他某种干预夺嫡的权力。

上屋抽梯

但刘表死后,蔡瑁为首的几大家族开始玩起了骚操作。

表卒,瑁、允等遂以琮为嗣。

众遂奉琮为嗣。

显然蔡瑁等人是越俎代庖,替刘表做了最终的决定。

蔡瑁等人清楚,这种类似于阴谋的继承行为,肯定会招致刘琦的反对。

事实上刘琦也明确表示过要出兵。

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将因奔丧作难。

荆州的这帮人,权斗水平一流,但是带兵打仗未必就在行。如果刘琦刘琮真打起来,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那该如何是好呢?于是荆州本地势力打算求助外援:曹操。打不过就送呗,“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何况有曹操罩着,刘琮说不定还能坐稳在荆州的位置呢。

所以刘琮继承了荆州后,也曾想抵抗曹操:

(刘)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

但这些荆州大族表示,守什么守,直接投。

刘琮都是靠蔡瑁等人拥立的,哪还有决定权呢,于是被迫接受投降的提议:

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曹。

这样刘琮和荆州大族们不仅靠曹操的介入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还拿荆州找曹操换了好处。对于他们来讲,投降曹操算是稳赚不赔了。

而这边刘琦正打算和刘琮火拼呢,却听说曹操介入,已经打到新野了。

这刘琮和荆州大族们可真是老六啊,费这么大劲从他刘琦手中夺取了荆州,却转手就卖给了曹操。

刘琦感觉刚不过,只好恨恨地撤退了。      

会曹操军至新野,琦走江南。    

曹操南征

那现在问题就来了,既然刘备受刘表之托,对荆州有临时处置权。那么刘备为何不趁乱杀入襄阳城,然后抗拒曹操呢?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首先是刘备兵力实在有限,估计就仅有万余人。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与曹操南下的数十万兵力相比,这点兵力实在是太弱了。

其次,刘备失去了介入的理由。刘琦都已经放弃争夺逃亡江南了,刘备这个客将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能够再出兵拿下襄阳城了。就算勉强能够拿下襄阳城,但刘备依旧很难获得荆州大族的支持,而诸葛亮徐庶等人当时在荆州尚属于边缘人物,靠他们一时也很难主导荆州的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荆州保存实力不失为明确的选择。

而这也足以解释刘备“携民渡江”的行为。虽然有被曹操追上并攻击的危险,但刘备依旧为百姓提供保护,帮助他们逃亡江南。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之所以要这么做,至少有两个目的:

1、争取民心。荆州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人才都太多了,这些人的能力足以影响天下大势。既然刘备不得不走,那么留下一段佳话,争取士人之心,何乐而不为?

2、积累实力。在乱世中,能走的往往都是有钱人,否则跑出去没吃没穿还不如留在本地听老天安排。所以这逃走的十余万百姓,属于高净值人群,对于缺乏资源的刘备而言,这可是求之不得的人力、资金和粮草的供给渠道。所以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对于刘备来说比占据一个空城来得更为实际。

这样于情于理,刘备都应该完成“携民渡江”的壮举。这也和曹操动不动就对一地进行格式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刘备没能得到荆州,但他收获了一片好评以及荆州士人之心,这些都为他日后重返荆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携民渡江

0 阅读:19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