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拆解,发现99%都会考:修辞赏析+表达效果

君达阅读理解 2024-10-15 04:58:53

少明老师原创内容

#2005篇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1)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2)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3)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4)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5)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6)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7)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

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8)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像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像沉静的思想者,像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9)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10)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2.读完第1段话,请你分析一下它的作用。

3.第2段和第3段的划线句子,都用了转折,请你分析一下有什么作用?

4.从语言运用角度,谈谈第4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5.请根据本段创设的情境合理想象,围绕绝壁松“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选择“烈日或寒风”中的一种情景进行描绘,60字左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6.请比较第5段划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改句:再也没有其他数目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了。

解题指导 :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1)排比句: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2)比喻句: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3)拟人句:将事物拟人化,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还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

(4)夸张句: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5)反问句: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6)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7)对偶句: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7.第6段写山下之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8.赏析第7段划线句中“站立”的表达作用。

9.赏析第7段蓝色字体的表达效果。

考点指导:如何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思路一: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

思路二: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形象、品质,事物的特征等。

A.动词、形容词:XX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XX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Xx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XX,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思路三: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注:以上思路可直接用于概括组织答案。

10.第8段划线句从描写角度赏析

11.第8 段蓝色字体句从修辞角度赏析

12.通读全文,谈谈你对第10段“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黄山松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3.思考探究:作者说“给我震动的是黄山松”,联系全文,详细概括分析黄山松哪些品质给作者以震动?

参考答案

1.

概括了文章写的对象:黄山绝壁松;“黄山绝壁”交代松树的生长环境,暗含其精神的顽强;隐含主旨,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2.

①内容上;交代了黄山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并且突出作者的震动。②结构上:开门见山,开篇点出黄山松;引出下文,为下文写黄山松的品质作铺垫;总领下文,写出了作者的震动,奠定感情基调。

3.

黄山满是松,“我”说的只是山上松;山上松名松颇多,“我”说的却是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运用转折句,以山上名松衬托绝壁松,引人注意,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另外设悬激趣;引出下文对绝壁野松的具体描绘。

4.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绝壁松的外形特点及奋取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的赞美。

5.

烈日炙烤着大地,石头露出狰狞的面容,绝壁松像一把利剑奋力地冲破石缝,挣扎间,流出的血液变成了滋润自己的甘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6.

原句: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改句:再也没有其他数目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了。

原句是反问句,加重语气,表达在作者心目中再也没有什么树木能比这绝壁之松更顽强。改后变成陈述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

7.

作者把生长在温暖山谷中的松树与绝壁松作对比,突出了绝壁松在坎坷命运中磨砺出来的坚韧和奋力生长的勇气。

8.

“站立”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绝壁松在绝境中傲然挺立的姿态。

9.

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绝壁松的丰富姿态,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的敬意。

10.

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写出了黄山松生长环境的险恶,气候的多变,突出了黄山松的坚强、坚毅、生命力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11.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山绝壁松的丰富神情,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12.

黄山绝壁松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精神的集中体现,昭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使黄山更富于生命气息和人格化的气质,所以作者把绝壁之松看做黄山的灵魂。

启示: ①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人要做生活的强者。

②刚强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坚韧是一种不放弃的决心,适应是无法战胜挫折时的上策,我们应当学会刚强、坚韧与适应。

13.

①刚强、坚毅,破石而出。②生命力、适应力强,分泌酸性物质腐蚀石头,吸收营养,能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③忍耐力强,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④奋取与自信,以进取的姿态面对人们。

0 阅读:1

君达阅读理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