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最好的放生,是放过自己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2025-03-16 21:24:40

佛家有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人常执着于擦拭心镜,殊不知真正的禅意,是敢于打破镜中虚妄。老舍先生曾在《四世同堂》中写道:"最沉重的包袱,往往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罗网。"这世间的牢笼千重,最坚固的那座,却是我们亲手修筑的围城。

一、不念过往,才能解开心中枷锁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定风波》,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尽悟道真谛。商界奇才褚时健跌宕一生,古稀之年卷入牢狱之灾,却在出狱后承包荒山种橙,用斑驳老茧托起"褚橙"神话。他曾在采访中说:"活在过去的人,注定要背着棺材行走。"

《后汉书》中有位太守冯异,每逢部下在树下讨论他往日战功,必要策马离开。于右任厅堂悬挂"常想一二"墨宝,正是要人忘掉十之八九遗恨。每个人记忆的殿堂里都供奉着灵位,与其夜夜添香,不如将那方碑石别在襟前继续前行。

二、安住当下,让痛苦云淡风轻

浙江普陀山潮音洞常有人放生海龟,老迈的寺院住持却说:"海龟不过换个牢笼,最好的放生池原是人的心房。"同安寺禅房挂着幅古联:"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恰如流水抚过青石,暗合了杨绛先生"我和谁都不争"的生活哲学。

京城名医金世元九十高龄仍在坐诊,问其秘诀,白须老者意态从容:"今日忧今日当,莫把后事泡成药汤。"作家周国平在妻子病逝后常在圆明园漫步,却不再执着于追问生命终极答案。此时的夕阳不正是彼时的朝阳么?

三、向未来前行,随缘自在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永远呈现六十度上扬姿态,恰似人生应有的弧度。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吴道子,前半生隋宫描龙不得,后半生江海画浪生花,犹记他笑对弟子:"当笔锋转向天穹时,乌云自会分开道路。"

昆曲大师汪世瑜说,行当转折处的"甩袖",最忌力道用老。这恰如老舍《茶馆》里的松二爷,既已放下鸟笼,便把每一步都走成落子无悔的棋路。青藏铁路勘测总设计师张鲁新遇到绝壁,总在图纸写下:"此处另辟蹊径,或可见羚羊跃涧。"

结语:

弘一法师圆寂前书"悲欣交集",明明渡尽劫波,却仍说是"未尽本分"。这世间最大的智慧,原是随波逐浪时的从容。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若能把枷锁铺成阶梯,把心事拆作浮桥,那么每滴眼泪都能倒映星海,每声叹息皆是翅膀振动的序章。且看那月下荷塘,残叶摇曳的幅度,何尝不似欢喜的弧度?

0 阅读:0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奋发的读写人生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