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王小波《黄金时代》
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知道王小波,一种不知道王小波。不知道王小波的人,我们无从评述,而知道王小波的人,一定会对《黄金时代》记忆深刻。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宠儿”,他写这本书从构思到成稿,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如果你以为20年时间会打磨一部鸿篇巨制,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篇才区区三万字,除了大段的性描写以外,故事简单的让人惊讶,然而就是这本被很多人当做 黄颜色 小说来看的作品,却影响了很多人。
说起《黄金时代》还要先从王小波的一生开始讲述!
一、王小波有趣和特立独行的一生1952年,王小波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他有个蒜头鼻,嘴唇又大又厚,而且不善于运动,人人都叫他“傻波子”。
可老天“关上了一扇窗,却为他打开了一道门”,王小波天生对文字写作非常有天赋,阅读速度很快,写作文也总是获奖。
虽然父亲不支持他学文科,但王小波却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偷偷读书、写诗,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作家奠定了基础。
16岁时,王小波第一次离开了北京,满心欢喜的怀揣着 "浪漫的救世情怀",被派到了云南当知青,原本以为很有趣,没想到到了当地才发现生活枯燥无味。
于是,王小波发挥自己有趣的性格,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道路,这一段经历反而被他过的非常潇洒,还顺便构思了《黄金时代》的底稿。
1973年,王小波21岁那年,回到了北京,成了一名工人,业余时间开始创作小说,写了本《绿毛水怪》恰好被李银河看到,王小波顺便把自己的有趣发挥到了极点。
在那段时间里,他大胆和李银河示爱,写情书、送礼物,还没皮没脸的卖弄自己的文学素养,成功的俘获了李银河的芳心。
也正是因为李银河的出现,王小波才有了完成《黄金时代》的物质和心理基础。
1984年,王小波陪李银河出国留学,其间得到了许倬云老师的指点,几经修改,完成了《黄金时代》的撰写。
从开始构思到最终成稿,王小波几易其稿,用了将近20年,可《黄金时代》并没有一炮而红,反而,无法没有被大众接受。
二、《黄金时代》的坎坷遭遇《黄金时代》以王小波在云南下乡时的经历及见闻为蓝本,讲述了21岁的北京青年王二和26岁的插队女医生陈清扬的故事。
整个故事的开篇,是因为“有一天,陈清扬从山上下来,和王二讨论她不是破鞋的问题”,王二从与陈清扬不熟,到帮她分析“破鞋”的原委,再到两人第一次在山上坦诚相见的约会。
陈清扬和王二在枯燥的下乡生活中,用两人的身体交流促成了“伟大的友谊”,从第一次坐爱,到两人反复的试验各种动作,再到没羞没臊的私奔到后山;从被旁人指责,到“享受”挨批,再到两人多年后久别重逢的重温。
在《黄金时代》书中,王小波把他的有趣和特立独行的精神赋予了王二,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露骨,又带有深刻反思的男女情爱故事。
时代决定了命运,《黄金时代》也不例外,因为描写了大量的性段落,王小波辛辛苦苦成书的《黄金时代》虽然获得了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但却只能在T湾发行。
甚至连名字都被改成了“王 二 风 流 史”,在国内发行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不过,王小波却不愿意修改作品,相反,他认为性并不可耻,这一点在王二和陈清扬的口中可以略知一二。
王二说,“在我看来,这东西无比重要,就如我之存在本身”。
陈清扬说:“饱受摧残,但又快乐异常”。
最后,在朋友们的努力下,王小波找到了时任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编辑,赵洁平看完全书,犹豫再三,还是咬牙刊发了出来,才最终促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面世。
三、《黄金时代》的深刻反思和经久不衰一个有趣的灵魂造就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故事,《黄金时代》的成功出版,也让世人体会到了王小波的时代剖析和哲学反思。
《黄金时代》有别于当时的同类“知青小说”以咏叹和柔情刻画为主的表现手法,创造性的开创了一个非常另类的小说思路。
全书中,处处蕴藏着王小波的辩证思维和黑色幽默,谈论“破鞋”问题,他能给出“存在即合理”的结论;而写交代待料,他又能充满幽默的得出“可信与不可信”的讨论。
这本书读起来轻松简单,一气呵成,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或许是受“怪诞现实主义”题材的影响,《黄金时代》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反讽、隐喻与双关的写作手法,也出现了很多看似“不伦不类”又没什么营养的段落。
但这恰恰体现了王小波的高明之处,他没有书中提到一个说教之词,但读完全书,我们又似懂非懂的体会了他对人性和时代的反思。
作为知识分子下乡的王二,因时代宿命,被迫下乡当知青,在队长和其他领导的监督下,他的个人意识和自我逐渐的消失殆尽。
在这种环境下,王二和陈清扬找到了释放自我的方式,用一次次的性,来表达自己对于命运的反抗。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借王二和陈清扬之口,无时无刻不在诉说自己的诉求和呐喊。
他以小见大,用最简单的故事,直白又略带戏谑的传达着对于时代的反思——性不是目的,而是破除旧意识观念的灯塔。
1997年,王小波不幸在家中意外离世,然而这部伟大的作品却做到了长盛不衰。
20多年来,《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作家、学者和读者的一致喜爱,很多名家都对其大加推崇。
王朔自述王小波比他牛,高晓松赞誉王小波的白话文堪称第一,而当年和王小波共度时光的李银河也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小波,称他的文字“给人带来哲思,带来纯粹”。
而麦家更是惋惜到:“如果让王小波多活十年,或许他能和鲁迅齐名”!
好看的皮囊总是千篇一律,而有趣的灵魂注定万里无一,王小波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一部永恒的经典。他永远也不会想到,如今的文学界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分量十足。
王二确实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