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时年26岁的陈小鲁与24岁的粟惠宁在家人的支持下走进婚礼殿堂,成为夫妻。
两人结婚的消息不仅震动了两家,更是让人们见证了两位伟人的革命友情。
陈小鲁与粟惠宁的父母陈毅与粟裕可以算是一对好基友。
在战场上两人是紧密合作的搭档,创造了不少军事成就,互相之间都十分赏识着彼此;
而在生活中,粟裕夫妇与陈毅夫妇更是至交好友,经常互相走动,两家的关系早已超越至交。
父辈的友谊。自从1927年八七会议后,我党把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带着群众开展了游击式的革命行动。
在此背景下,南昌起义也应运而生。
而陈毅正是这场起义的总指挥。
粟裕那时候还是一个小小的共产党员,向组织提交过加入红军的志愿书,都未得到批准,当得知南昌起义之后,便早早在家乡发动起义。
1927年9月9日,粟裕带领起义军夺取了莒南县城,将这场起义行径果断付诸实践,并在10月19日向中央报喜。
与此同时,陈毅带领的部队已经数次受挫,并且疲惫不堪,缺乏援军,眼看青纱帐就要攻破了。
此时,他们获得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来自莒南的增援。
原来莒南的军队已经成功处理掉一批“叛徒”,决定加入到陈毅部队中来。
有了这股新的力量,军心大振的陈毅也重整旗鼓,他带领部队先稳住现状,守住井冈山,把持住连绵不断的岁月,等着下一次反击机会。
1931年1月2日,陈义所在的六军在南川与将要进攻瑞金的李觉部队相遇,并引发激烈的交战。
然而战事进行到后半夜,敌军也没有退意。
此时粟裕所在的四军已经决定行动支援六军并做出掩护,但战事拉得太久,四军上山后只见六军打得异常惨烈,三师根本没有保持住阵地。
粟裕便决定暂缓前进,他先派出五师进行正面突击,然后策动一师从侧面迂回包抄,而三师则负责从后方猛击,一时间敌军四面楚歌。
敌军很快支撑不住溃败而逃,只留下锡祠堂作为大本营继续进行顽抗。
粟裕便率十师进行围剿,而其它几个军则对敌军进行封锁。
然而在战场上打仗最怕的就是掉以轻心,粟裕打下锡祠堂本以为能穷追敌军,但反倒被敌人放出重炮开始反击。
他们调动了当地手工业为炮弹提供制造工厂,由于不知有此伏击,粟裕所率之师团都受到了很大伤亡,而敌人趁势突围。
于是再也顾不上缴获武器,他们匆忙撤出战场,而六军则被敌人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这次作战虽然取得胜利,却让四军损失惨重,有大量同志英勇牺牲在这场战争中。
而相对应的还有以汪精卫为主导、背叛我党的“四一二”政变发生。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反共运动,我党在国民党内的发展人员大大受挤压,其中就包括粟裕。
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抗日战争,并将我党所创立的八路军作为主力军之一,这个消息同样也传到海外。
粟裕听说这件事感到非常高兴,他此时正在法国学习军事,他知道这一消息必然会受到极大欢迎,同时他身处法国又该如何行动?
陈毅是担任我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件事可能他有机会会去做,但自己不一样啊,如今正在接受外界监督,他若是贸然行动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但粟裕还是决定提前回国,他训练好学生后,让学生们解散出去,他说:“有其他人代替我,我就不会走,你们要好好保护自己。”
二人的儿女走到了一起。其实陈毅和粟裕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将儿女培养成才,在立下赫赫战功后,两人相继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部长,共同奔波于工作之间,两人间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愈加深厚,两家人的走动也很频繁。
与此同时,两人的孩子也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就像陈小鲁与粟惠宁两人,只是起初他们并不熟悉。
“我并没有受到我父亲身份地位的影响。”
生活中被称作小鲁的陈小鲁这样说道。
他的成长经历过父亲省长公馆那种大气氛围,也待在过家家那种温暖可爱的小地方,更深受群众爱戴的父亲给予“老陈”的亲切称呼,也体验过群众中那种随性自然的生活气息。
幼年时期他与父亲一起走访贫困山区,与百姓共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学生时期他与同校的小伙伴无拘无束地搅在一起,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有身份之别。
长大后的他虽说有一种领导者气质,但更多的是一位温厚个体所流露出来的人情味。
陈毅在教育子女方面向来是严厉且宽松并行。
教育子女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像自己一样去追求真理、追寻科学,以自己的双手谋求幸福生活;
生活上,他体现不出严厉来,他对孩子们温柔且体谅,在孩童时期孩子们所需要的陪伴和注重细节上,陈毅尽量都会做到。
经历过父亲还在世时的陪伴关怀,也经历过父亲离世后坏境改变带来的痛心,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他的奋斗目标和生活方向。
“鲁儿,你现在还小,今年才二十岁,你需得有个长远打算,如果你真的喜欢小宁的话,那你就去追求吧,我和你妈很支持你们!”
这是陈毅对儿子说的话。
陈小鲁和粟惠宁初次见面是在1957年,那一年他刚满十八岁,这一年国家刚经历完大跃进,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化。
彼时国家赋予两个年轻人去创办学生肖想训练学校,两人负重前行,在劳动中收获经验和成长。
两人在历经一年的风风雨雨后,从当初互不相识变成携手并进并且非常默契的一对搭档。
两人间有些事不需要多言语,就能非常自然而接纳彼此、理解彼此态度和想法,这恰恰说明他们非常合得来。
就这样两人由搭档变成朋友,再到彼此欣赏彼此,相提并论称得上是最佳搭档。
他们每一次成功都得益于彼此间深厚的情谊和默契,这样的组合放在哪里都能轰轰烈烈起来,更何况是在革命事业时期?
两个年轻人的父母对于这一段感情都相当支持,他们认为这一段感情好就有机会走到一起。
他们开始频繁接触,于1972年正式确定关系,但考虑到年龄等因素,他们并没有立即结婚,而是给彼此留足够长的时间去考验和接触,他们认为这样的选择更好,更稳妥。
四年来,他们从一开始面对复杂情况时手忙脚乱,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从起初的一无所知,到最后研究资料逐渐丰富起来,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实证化研究,这一切,都离不开彼此间持久不变的信任和默契。
随之而来的71年夏天,是陈毅癌症末期的时候,也是他最后的一年时间里发生的一件事。
那年春天,在刘伯承元帅推荐下成立了国防学院,这是继苏联军事学院之后又一个新开军事学院,在学校中担任任教工作的陈小鲁和粟惠宁便肩负重任,为培养新生代军事人才、建设新中国贡献了很大能量。
新工作给两个人新生活带来希望和支撑。
1975年蜜月留影经历过父母相继离世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悲惨痛苦的一段时间,一方面要忍受失去至亲挚爱的痛苦,一方面还要面对亲人的弥留甚至死去。
一代元帅双目失明,为了不给子女造成麻烦更多痛苦他始终坚持不去医院,不久后便离世了,后来粟裕也接连不幸最终离世,如今只剩两个年轻人互相扶持。
两个彼此相依为命的人,从当初初见时的一些好感,到后来从父母处得到支持眼看观结婚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他们更加珍惜彼此,更加依赖彼此。
1975年4月,在双方都同意结成夫妻后,他们到了佘山仙景度蜜月,那一年,他们正值年轻充满朝气的年龄,本该是奋斗拼搏的时候,如今却因为父母身故减少行色匆匆。
他们慢下来,享受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与海风迎面吹来的温暖,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登高活动,从高处俯瞰一望无际的大海,一望无际的大地,以这壮阔美景见证下他们的新婚飞行航程,更加坚定各自扶持彼此走下去、携手并进的决心和信念。
僧多侣少,多年的几经磨练和岁月洗礼虽然让他们心神俱疲,但依旧能体会到彼此身上的美好。
1975年下半年,“小鲁与小宁”照片被寄给云南探险少年,这几年仅余的一丝空闲时间内,他们决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寄照片给少年之前,他们进行了不少漂亮景物拍照留念,这也算双眼云游外面世界不曾远行的一种弥补和代替吧。
丈夫癌症去世,无疑这是1976年元旦前夕给她最大的悲哀震撼。
她对过往有很多思考,非常看重身边人的想法和感受,她知道自己的孩子们一直很关心她,她不希望他们白白遭受痛苦磨难,她也知道别人口中的话:“你们都有很好的前途,希望你们可以继续前进。”
她回想起这些话语,加上自己对外界透彻理解后,平复心情写下命令,对新一代将帅发出号召,也算是延续丈夫之愿。
儿子肖卫华认为这一切曾经非常美好,但如今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我们应该铭记过去并展望未来,他永远支持母亲继续前行之路,他认为这一决定非常好,也非常优秀。
由子女连接起来的两个人,不同于自己的父母为工作而劳碌奔波,但他们都在为革命做贡献,他们更关心人民更关心社会,可以说这是时代不同的一种体现吧!
在如今家庭观念多样化,大众可以包容不同类型人们间爱情的时候,你觉得革命家族是不是依旧遵从自身传统,为爱情家庭解决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