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9月,太平天国天京发生了天京之变。在这场大内讧中,先后有2万多太平天国的精英人物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下,其中包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等太平天国重要人物。
这场惨剧发生在太平军取得辉煌战绩之后,诸路清军趁着太平天国内部大乱,从各个方向向太平军发起了全面反击。武昌、汉阳、湖口、庐州、镇江、句容等重要重镇先后被清军攻陷。清“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再次合围了天京。
尽管奉洪秀全之命回京辅政的翼王石达开运筹帷幄,一度曾经指挥太平军暂时遏制住清军的反攻。但好景不长,没到一年时间,由于洪秀全怕石达开成为杨秀清第二,为限制他手中的权力,接连册封了自己的两个草包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
见此情况,石达开深恐自己也成了杨秀清第二,为了避祸,他选择了率部离京出走远征。
看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面临灭亡的现状,湘军统帅曾国藩高兴的喊出“粤匪不患今年不灭!”之句。
好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人已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了茁壮成长,个个都成为太平天国独当一面的大将。
亏着洪秀全于慌乱之中及时启用了这些太平天国后起之秀,而太平军在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人的正确指挥下,从1858年起,接连取得了3次大捷,收复了诸多失地,歼灭清军精锐2万余人,太平天国才得以续命6年。
时再建的清“江北大营”由屯兵浦口,直接威胁到天京的安全,其统帅德兴阿、胜保虽系军事庸才,但他们麾下的从关外调来的蒙古骑兵战斗力着实强悍。
德兴阿占领浦口后,立即截断了天京北面的粮道,为打通粮道,太平天国副掌率、后军主将李秀成亲自带领7000人马从天长攻打清军,尽管先后摧毁清军营垒十余座,但由于李秀成兵少,当德兴阿率清军主力来援时,李秀成抵挡不住,当时就阵亡2000余人。
退出战场的李秀成连夜派人向拥有数万人马的太平天国又正掌率、前军主将陈玉成求援,陈玉成得信后,集中主力猛攻浦口,一举踏平清军营垒百余座,接连攻克仪征、六合、扬州、瓜州,共歼灭敌军万余人,天京之危机遂解。
虽然太平军取得了浦口大捷,但湘军李续部8000精锐却在鲍超、多隆阿、李续宜等湘军悍将的配合下,趁着皖北太平军主力攻打浦口之际,于1858年攻陷了太平天国军事重镇九江。
九江的失陷,令太平天国损失惨重。此战,太平天国天京不但失去了第一道屏障,尤其严重的是还损失了17000的精锐。同时,能攻善守的太平天国贞天侯林启荣亦战死城中。
攻占九江后,猖獗一时的李续宾又率部不到一个月时间连陷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然后兵抵庐州城南三河镇。
三河镇是太平军粮草军火储存重地,守将吴定规见李续宾带人来攻,一面积极组织防御,一面急忙派人向陈玉成告急。
这年10月,陈玉成在完成浦口之战后,立即联合李秀成还有捻军赶赴三河。
时李续宾部因连续疲劳作战已成强弩之末,面对陈玉成、李秀成联手的强大攻势,仅有招架之功,全军6000人包括李续宾、曾国华在内皆死在太平军的刀枪之下。
接着,陈玉成又带人马不停蹄的杀向桐城,在攻克桐城的同时又斩杀湘军1000人。
三河大捷乃太平天国短暂中兴的奠基之战。当进逼安庆的湘军得到消息后,吓得连夜从安庆撤军,就连湘军统帅曾国藩都连连哀叹不已。
芜湖位于天京之西,然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太平天国供应天京的储粮基地。
1858年11月,浙江提督邓绍良、总兵戴文英为了攻打芜湖,集中2万人马向芜湖杀来。
太平天国左军主将李世贤得到敌情后,当即率所部万余人前往迎战敌军。
然而尽管清军兵力强于太平军,但由于时任浙江巡抚与提督邓绍良向来不和,这个时候已经借故拖欠邓绍良部饷银多时,所以此时的清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李世贤正是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先是以少数兵力牵制住黃池的清军,然后亲率主力杀向湾沚,围住了邓绍良大营。
此战,由于清军将强兵弱的原因,李世贤部干净利落的斩杀清军万余人,就连邓绍良、戴文英等清军大员皆死于乱军之中。
太平军在石达开出京远征后,接连取得了浦口、三河、湾沚大捷。三战过后,太平军与清军再次进入对恃阶段,太平天国亦因此续命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