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珍宝岛武装冲突后,中苏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政府气急败坏之下,竟然叫嚣要动用300颗核弹,对中国大中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面对苏联巨大威胁,毛主席没有慌乱,他一方面通过永载史册的“换家战术”让苏联投鼠忌器,一方面,为以防万一,毛主席在1969年下令建造一个可躲避核武器攻击的地下工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几年后,赫鲁晓夫因一系列举措失当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苏联和中国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军队在两国边境多次挑起武装冲突。
1969年3月初,苏联军队袭击了我国边防部队,我军伤亡六人,珍宝岛战役爆发。
这次武装冲突让两国局势进一步恶化,苏联国内一些强硬派,竟然提出动用300颗核弹,轰炸我国大中城市。
面临这种局势,毛主席没有选择用核武器回击。而是调动陆军,驻防两国边境。
实际上,自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之后,毛主席就未雨绸缪得在两国边境驻防了重兵,并修筑了一个个特殊的堡垒,这些堡垒具有极高隐蔽性,从外部看甚至看不出什么,而堡垒内部则可以驻防不少部队,可以储存大量武器和粮食等物资。
鉴于两国有开战可能,毛主席为保证中央指挥中枢不出现意外情况,毛主席对诸多领导人进行了紧急疏散,比如说叶剑英被疏散到广州,邓小平疏散到南昌,谭震林疏散到桂林。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最初坚持要留在北京坐镇,是周总理多次劝说,他才暂时离开了北京。
二、伟大的“换家战术”与此同时,毛主席提出了伟大的“换家战术”,毛主席指示到,将陆军调往中苏边境,一旦苏联对我国发动核打击,新中国陆军将立即进入苏联领土,到时候中国人民就在苏联生活,试问这种情况下,苏联还敢对中苏人民混居的地区投下核武器吗?
与此同时,中国将核武器直接投向美国。这样的话,美国即使报复,他们也只能报复苏联,毕竟此时苏联已经对中国投下了大量核武器。
从战略角度来说,毛主席此种战术,美苏两大国都会受到极大损失。
毛主席这一“换家战术”立即震惊了美国和苏联。
苏联方面得知消息后,其高层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
美国得知这一消息,尼克松的政治智囊基辛格,立即和苏联大使进行了紧急会晤,基辛格表示,如果苏联真的对中国展开核武器打击,美国将苏联此种行为,视为三战的开始。美国将采取一切手段对付苏联。
美国和中国强硬的表态,让苏联意识到,如果苏中两国继续敌视下去,中国则会彻底倒向美国,这对于美苏争霸是极其不利的。
最终,苏联放弃了核打击计划,并派遣特使和我国展开和平谈判。
三、可抵挡核弹的131工程苏联的这次核威胁,让毛主席意识到,建造一个可以抵挡核武器的地下指挥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1969年,在毛主席指示下,中央做出在华中地区选择一隐蔽地方,建造一座地下指挥部的重要决策。
1970年1月31日,中央正式签署行政命令,建造这一地下工程, 因为施工起始时间是1月31日,因此,此项绝密工程被称之为“131工程”,按照中央指示,131工程由时任总参谋长的黄永胜主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址,黄永胜最终将131工程建造地址,放在连飞机都难以侦察到的湖北省咸宁市高桥镇境内。
1970年的某一天,武汉军区抽调了一支几千人的部队,秘密进驻高桥镇某个隐蔽山谷,部队很快拉起了铁丝网,安排好了岗哨,竖起了“军事重地,严禁入内”的牌子。
131工程在当时是我国最高机密,这里没有任何标识,没有红旗,没有部队歌声,没有部队番号。
进入山谷的施工车辆都是分段式进入,每部车只负责一段区域,131工程最核心区域,哪怕是运输车辆都不得进入。
按照上级规定,驻防士兵在工程没有完成之前,不得请假离开,家属来了也不得进入。
施工期间,包括部队士兵任何人不得拍照。令很多人奇怪的是,131工程挖出来的沙土,没有人知道去了哪里。
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后,因为黄永胜是林彪集团核心成员,因此,黄永胜很快被隔离审查,131工程也不得不暂时停止。
不过,在毛主席指示下,131工程的A、B两个核心区域还是继续装修建造。
1973年,131工程两个核心区域建造完成。根据后世解密的资料显示,131工程分上中下三层,地下工程是防核武器防毒的,其大门重达三吨。最初,中央为了建造131工程,特批了3亿元预算。
不过,因为131工程最后只建造了两个核心区域,因此,最后只花费了1亿3千万。
后世解密资料显示,131工程1栋属于毛主席住所,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毛主席可以在30秒内转移到地下工程。
按照紧急战备状态相关规定,一旦中央机关入驻地下工程,地下工程将储存可供半年使用的粮食等物资,而且,通过一系列巧妙设计,在131工程内部做饭,外部是看不到烟火的,这就保证了131工程的绝对保密。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中美、中苏关系都大大好转的情况下,1981年,中央决定将131工程转给湖北当地政府管理。
1986年,在中央批准下,131工程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旅游区。不过,因为保密需要,只有中间一层对外开放。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在131工程上的部署,无疑是无比英明的。事实上,在建国后,毛主席大部分决策都是无比英明的,就以抗美援朝为例,无数历史学家指出,这个决策也只有毛主席敢下,会下,正是这个英明决策,打出了中国几十年的和平,打出了中国的大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