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驳
“鬼方”,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记载。但关于“鬼方”的概念,学界有不同的争议。
罗琨先生认为,卜辞中的鬼方不是文献、金文中的鬼方,卜辞中的鬼和鬼方为专名,而文献、金文中的鬼方是周人对西北游牧民族的通称。
张亚初先生则认为,鬼方是媿姓民族的通称,包括缶、基、亘等方国。周康王二十五年的小盂鼎铭记盂一次伐鬼方就执酋三人、获馘四千八百多,俘人一万三千八十一,可见金文中的鬼方绝非只指一个方国。
王国维先生《鬼方昆夷猃狁考》指出“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
本文赞同罗琨先生的说法,商代卜辞中的鬼和鬼方为专名,但经过商周社会的剧烈演变,鬼方民族也应该处在不断地分化及融合过程当中,从鬼方分化出来的有如倗族等,有些应该迁入中原,最后融进了华夏族,如復族。鬼方的主体应该还是生活在北方草原,成为后来的狄族。本文不认同张亚初先生的“鬼方是媿姓民族的通称”这种说法,但媿姓的根源应该是鬼方。
结合文献和甲骨卜辞的记载,可以看出鬼方与殷商的关系是由敌对到臣服。
《易·未济》九四云:“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据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震’应即武丁卜辞中的沚震、伯震。三体石经中‘震’字古文从‘雨’、‘目’、‘戈’‘火’,而卜辞沚震的‘震’从‘雨’省、‘目’、‘戈’。震是沚伯,其地近于危。鬼方与危方并称,则它也应近于山西西南部,故高宗命震征伐鬼方。”
李学勤所说的“鬼方与危方并称”是指如下三片卜辞:
《殷虚文字乙编》6684(右):己酉卜宾贞,鬼方易祸?
贞,亡[祸]?五月。
《殷墟文字甲编》3343[一1]:己酉卜内,鬼方易祸?五月。
《殷虚文字乙编》6382(右):己酉卜殻贞,危方其有祸?
己酉卜殻贞,危方亡其祸?
“鬼方易”是一个名叫易的鬼方首领。己酉日所卜同时卜危方、鬼方是否遭到灾祸,以有祸为正卜,表明商人是希望他们有祸的。此时鬼方和殷商处于敌对关系。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氐、羌来宾”。
《易·既济》九三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即商王武丁,用三年时间,征服鬼方。
鬼方被征服后接受商朝的册封并入朝为官。《史记·殷本纪》称“鬼侯”,应是鬼方臣服后接受册封的结果,被封为侯爵。并担任了“小臣”的官职。
《甲骨文合集》5577:……逐自……小臣鬼……于……。
“小臣”在商代是地位较高的官职。
臣服后的鬼方,接受商王的命令及指派的任务。
《怀特》1650:丁卯贞:王令鬼、丙丙(应为上下结构,上丙下丙)刚于京。
这条卜辞记载,商王命令鬼方与丙丙去京地进行刚祭。
《甲骨文合集》203正:贞:鬼获羌。
贞:鬼不其获羌。
这条卜辞记载,鬼方参加了对羌方的战争。
《甲骨文合集》20757:……庚子卜,不……步鬼。
庚子卜,丁于……步[鬼]。
这条卜辞记载,商王来到鬼方,可能是巡视。
下面几件金文可能和鬼方有关:
《鬼作父丙壶》(《殷周金文集成》9584),西周中期器,铭文:“鬼作父丙宝壶。伊冒。”鬼,应为氏名,指鬼方。冒,集成不识,推测可能是鬼方的族徽。这个族徽字,从字形来看,其形象如冠弁、纶巾之类的帽子,可能即冒字初文的一种写法。和《九年卫鼎》中的“冒”字有几分相似。
《九年卫鼎》中的“冒”字。
冒,《说文解字》云“冡而前也。从冃从目”。冃,即冒的初文。释为“冒”还有个原因,就是《史记》记载的匈奴“单于有太子名‘冒顿’。”王国维认为匈奴是鬼方后裔,不知“冒顿”之“冒”和此处可能是鬼方族徽之“冒”有无关系。作为族徽的“冒”,其变形式样有多种。
《鬼父卣》(《殷周金文集成》5243),铭文:“鬼父作旅彝。冒”。
《龙爵》(《殷周金文集成》7532),铭文:“冒龙”,这是鬼方族徽和龙方族徽组成的复合族徽。龙方在武丁时期,也是商王征伐对象。龙方的地望也在山西,1971年在山西保德林遮峪村出土一件晚商时的青铜器《龙卣》(《殷周金文集成》4784).
《冒斝》(《殷周金文集成》9138),铭文:“冒”。
综上所述,鬼方是商周时期生活于今山西省内的一支游牧民族,其族姓为“媿”,族徽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