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六国为何不联合对抗秦国?他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2024-03-22 15:11:08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1、春秋战国惨烈灭国战之下的仇恨

《史记 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周武王灭商前,在津盟阅兵,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有八百诸侯。

《荀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朝建立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国有53个。

《吕氏春秋》: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周朝分封了四百多个诸侯国,臣服周朝的诸侯国还有八百多。

西周初期到底有多少个诸侯国?没人说得清楚,周武王灭商前,光是会盟就有800个诸侯,周武王灭商后,又相继分封了71个,这就是871个了。

按《吕氏春秋》的说法,周朝的诸侯国至少有1200个,而且还有很多诸侯是不受周武王控制和分封的,那这样一加诸侯国就更多了,超过了1200个。

周初分封

到了春秋时期,还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晚期,就只有七个主要的诸侯国,这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

从周朝初年的一千多个诸侯国变成战国晚期的7个诸侯国,那其它的诸侯国到哪里去了?

全部被兼并了。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共灭亡了51个诸侯国,齐国灭亡了30多个诸侯国,晋国灭亡了20多个诸侯国,秦国灭亡了十余个诸侯国(不含东方六国)。

从1200个诸侯国到战国七雄,能够在惨烈的灭国之战中活下来的诸侯国,没有一个是善茬。

在惨烈的灭国之战,各个诸侯国也积累了相当的仇恨。

比如齐国和燕国,齐国趁燕国子之之乱时,发兵占领了燕国大部分城池,中山国也趁火打劫,趁机占领燕国数十座城池,燕国几近亡国。

齐国军队在燕国掠夺财富,毁坏宗庙,引发了燕人的抵抗,再加上赵武灵王企图联合楚国与魏国攻打齐国,逼得齐国撤军。

赵武灵王后来将燕国公子职送还燕国继位为王,是为燕昭王,燕昭王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报齐国亡国之仇。

诸侯兼并

齐湣王吞并宋国后,引发了五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秦国)伐齐事件,燕将乐毅为主将,攻打齐国,几乎将齐国灭亡,只剩下2座城池没能攻下。

田单利用反间计加火牛阵打败燕军,恢复了齐国,燕国虽然没能灭亡齐国,但也报了灭国之仇,从此燕齐两国成为世仇,而齐国则元气大伤。

后来秦国灭齐时,齐国不战而降。

齐国原本是战国一流强国,但秦灭六国中,齐国最容易灭亡,说明齐国的实力已经消耗殆尽,很多年都没有缓过来。

说了这么多,想说的就是:秦灭六国,并不是秦国一个对付六个诸侯国,大多数情况下,战国七雄是在自相残杀,然后秦国逐个击破。

除了燕齐是世仇之外,魏齐也是世仇,魏国原本是战国第一强国,但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齐军歼灭了魏军主力十余万人,导致魏国实力大为受损,从此一蹶不振。

垂沙之战时,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大将唐昧,攻占楚国北部大片土地,楚国实力大为受损。

长平之战时,赵国缺粮,向齐国求援,齐国拒绝了,邯郸之战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只有楚国和魏国发兵救援赵国,其他诸侯国则坐壁上观。

虽然邯郸之战楚国、魏国、赵国三国联军击败了秦军,但赵国经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实力大为受损,无力再与秦国决战。

五国攻齐

战国晚期的矛盾并非只有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各个诸侯国之间都有矛盾,有些还是世仇,这让东方六国缺少基本的信任,只有在利益的诱惑下,东方六国能够暂时联合共同对抗秦国,但即使是暂时联合,也是不长久的,而且非常容易破裂。

2、合纵连横

春秋战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合纵连横史,诸侯国在合纵与连横之间不断转变,为了各自的利益,一会合纵,一会连横,全部都是利益在驱使。

合纵就是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就是秦国联合六国中的某一个或数个攻打另一个或数个,连横与合纵是相对的。

实行合纵政策的有两个著名人物,就是公孙衍和苏秦,实行连横政策的主要是张仪。

公孙衍原本是秦将,后被张仪排挤,回到魏国担任魏将,企图联合赵国、韩国、燕国、中山国等国合纵抗秦,但效果不佳。

后来公孙衍担任魏国相邦,成功促成了一次六国攻秦,魏、赵、韩、燕、楚联合秦国西边的义渠国共同攻打秦国,这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对秦国有威胁的一次进攻。

但这次六国攻秦以秦国的胜利告终,秦国当时与齐国结盟,诱使齐国与宋国攻打魏国,而五国联军在函谷关被秦国击败,公孙衍的合纵未能成功。

合纵连横

苏秦则历史上较有著名的纵横家,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六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苏秦最巅峰的时期佩戴六国相印,导致秦国15年时间不敢东出攻打六国。

但苏秦并未达成六国联合攻秦的军事行动,后来秦国引诱齐国和魏国,并与他们联合攻打赵国,赵王责备苏秦,苏秦便离开赵国出使燕国,后又在齐燕二国之间周旋,做了很多像间谍一样的工作。

合纵是很难的,因为要联合多个诸侯国一起对抗秦国,各个诸侯国之间又各怀鬼胎,秦国很容易破坏,各个击破。

张仪也是著名的纵横家,他一生都在为秦国当说客,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张仪戏耍楚怀王,原本楚国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的。

张仪欺骗楚怀王,只要楚国和秦国结盟,就赠送600里土地,楚怀王信以为真,结果张仪只给了6里地,引发了秦楚之间的战争。

秦国拉拢魏国、韩国攻打楚国,楚国拉拢齐国对抗秦魏韩三国,最终楚国大败,元气大伤。

东方六国对秦国合纵最有威胁的一次是在公元前298年,齐国相国孟尝君田文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打秦国,后来又有赵国和宋国加入,齐国名将匡章在函谷关击败秦军。

战国七雄

这是六国合纵攻秦第一次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把攻占的土地还给韩国和魏国,导致韩国与魏国退出合纵,六国攻秦再次被瓦解。

在这之后,六国合纵攻秦再也无法危及秦国。

六国为什么不能合力灭亡秦国?

因为六国根本不可能齐心,各个诸侯国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早上还是盟友的两个诸侯国,下午就有可能变成敌对关系,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所谓的合纵,其实就是因为共同利益暂时联合在一起的诸侯国,根本不可能长久,而且这种联合非常脆弱,很容易被秦国连横打败。

3、远交近攻

范雎给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对于交界的诸侯国,秦国的主要政策是攻打,对于离得远不交界的诸侯国,秦国的政策是联合。

秦国对于燕国和齐国的政策主要是联合与拉拢,对于韩、赵、魏三国,主要是蚕食,对于是楚国,是既联合又攻打,时时变化。

远交近攻

秦灭六国时,齐国一直冷眼旁观,既不援助其他五国,也不做备战,因为齐国是秦国拉拢的对象,齐国居然就相信了秦国,直到其他五国全部灭亡,齐国就成为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燕国就更搞笑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实力大为受损,燕国不仅不帮赵国,还发兵攻打赵国,企图趁赵国虚弱之际攻占赵国的城池,结果接连被赵国打败,赵军一直打到燕国都城,燕国割地求和,赵国才退兵。

当秦国灭亡赵国,陈兵燕国边境时,燕国才感觉到唇亡齿寒,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结果失败,导致秦国发兵攻灭燕国。

燕国和齐国都是这样的水平,楚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楚怀王甚至被秦昭襄王骗到武关会盟,结果被秦国扣留,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

后人开上帝视角觉得燕国、齐国、楚国的行为很可笑,但在历史上,他们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几百年战争打出来的仇恨,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六国不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秦灭六国之战时,秦国还有大量的政治行为来配合军事进攻,比如收买六国的大臣,散布谣言诬陷六国名将,最有名的应该是郭开诬陷赵国名将李牧。

郭开被秦国收买,散布谣言说李牧谋反,导致赵王迁用其他将领来更换李牧,李牧不从,结果被赵王迁派人杀死,这种自毁长城的事在现代人看来非常愚蠢,但在当时却是经常发生的事,赵国能不灭亡吗?

秦灭六国

齐国丞相后胜也被秦国收买,在秦灭六国之战时,后胜劝齐王建保持中立,等到秦国把其他五国灭掉,就轮到齐国了。

长平之战时,秦国散布消息说害怕赵括,不怕廉颇,导致廉颇被撤,秦国换上白起,白起对赵括,长平之战一战就坑杀40余万赵军,赵国从此再也无力对抗秦国。

这都是秦国的政治行动,是配合军事行动来灭亡六国的,六国能够看清天下大势的人少之又少,天下人才大多聚集在秦国,最终秦国灭亡六国,也是历史的选择。

0 阅读:5

一国之君中国历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