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投研:动保悖论——生物股份
极简说商业
2025-04-10 13:43:00
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488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一、生物股份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生物股份93年成立,99年上市,主营生物制药(92%),具体来说,公司主要是做疫苗的,产品涵盖猪、禽、宠物和反刍类四大系列共计100余种动物疫苗。
在生物疫苗行业的整体排名中,公司排名第四,在猪用疫苗领域,则排名第一,是细分龙头。
二、生物疫苗行业
生物疫苗行业规模较大,2016年生物疫苗行业整体规模是131亿,到了2022年,大约是180亿人民币,年化增长率5.5%。疫苗以猪、禽为主,其中,猪用疫苗市占率大约48%,禽用疫苗市占率大约39%,二者合计87%。
生物疫苗一般有两种销售模式,一种是政府招标模式,另一种是公司直接卖给养殖场。由于猪用口蹄疫疫苗属于政府规定必须予以接种的,因此政府招标苗数量占比会较多,作为对比,禽用疫苗渗透率不足5%,主要是下游养禽厂商不太赚钱,所以对这类疫苗重视度不够。
生猪行业拥有著名的猪周期,其实禽畜行业也有鸡周期,只不过由于波动不大,持续时间短暂,远不如猪周期那么知名,无论如何,正因为行业下游存在周期性,导致作为行业上游的生物疫苗行业,也存在或强或弱的周期性。
总体而言,生物疫苗是一个基础性行业,且处于成长期,其中的宠物用疫苗更是一片蓝海。
生物疫苗行业较大,稳步增长,口蹄疫疫苗刚需,禽畜疫苗渗透率很低,等等,正因为如此,我曾经认为生物疫苗行业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赛道,然而,真相可能十分复杂,这就不得不提到“动保悖论”。
一方面,对于最重要的口蹄疫疫苗,猪肉价格高,说明猪肉少,导致疫苗使用量少;猪肉价格低,说明养殖户亏钱,导致疫苗使用量少。总之,无论猪肉价格高低,疫苗提供商都处于一个很被动的位置。
另一方面,猪肉供应商分散,都是散户,导致疫苗使用率低;猪肉供应商集中,都是大户,疫苗使用率高,导致疫苗公司没有定价权。总之,无论猪肉供应商是分散还是集中,疫苗提供商都处于一个很被动的位置。
感觉生物疫苗公司深陷囚徒困境,进退维谷,无论行业如何发展,自己都身处一个颇为弱势的位置。
三、生物股份的投资逻辑
可能正因为“动保悖论”,导致公司的业绩十分难看。
营收12年触底,17年触顶,后大体下滑;净利17年触顶,后大体剧烈下滑;盈利能力持续下滑,18-23年,毛利率从73%下降至59%,净利率从40%下降至17%。
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似乎与猪周期同步,上轮猪周期的结束日期是2018年5月,彼时生猪行业由于非洲猪瘟导致猪肉价格创造历史新高。
然而,自此之后,各大猪企纷纷增加产能,猪肉价格持续跳水,由于猪企在上轮猪周期中赚得盆满钵满,所以血条特别厚,特别能抗,导致本轮猪周期虽然已经持续7年之久,依旧难言见底,甚至于,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逻辑可能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简言之,以前养猪本质上是农牧业,如今养猪则变成了工业,农牧业意味着周期性,而工业则意味着超额供给,不复周期性。换言之,如今养猪行业已经进入永夜,可能在未来会一直处于超额供给的状态,不再有价格回暖。
而对于最上游的生物疫苗行业,行业似乎受益于猪价,猪价越高,行业越好,推测是,猪企赚钱了,也愿意让利给疫苗公司;与此同时,行业似乎并不受益于猪量,18年5月后,市场投放的生猪数量越来越多,正因为如此,猪肉价格才越来越低,然而,虽然生猪数量和疫苗用量变多了,但似乎公司并没有受益于这一趋势,推测是,猪企亏钱了,所以在付猪用疫苗钱的时候,也变得十分吝啬。
从这个角度来看,动保公司,与下游的养猪企业,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由于下游的养猪企业在最近数年一直过得不好,因而,动保公司过得也是十分辛苦。
同时,由于预测未来养猪行业的根本逻辑发生变化,从农业变为工业,行业一直超额供给,很难有价格回暖,导致养猪企业一直很难过,因而,生物疫苗公司在未来可能也会一直很难过。
我当然知道公司有技术优势、牌照优势、产能优势、客户优势,但拗不过大势。
根据如上分析,生物股份的回暖是与下游养猪企业和猪肉价格的回暖同步的,如果有回暖的话。因而,我们应当以周期性企业的投资思维来投资公司,其中的周期,即猪周期。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猪企纷纷公布年报预报,预告自己实现了年度盈利甚至同比增长,因而,现在可能是建仓公司的时候。
四、生物股份的估值
从K线图角度,6元观察仓,然后等待下一轮猪周期,如果有的话。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