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春天,花开、叶翠、鸟鸣、蝶舞,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人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做什么,防范什么?
中医认为,人体最重要是升阳、护阳,针对不同人群用不同方法,但惊蛰过后,有2个挑战:一个是倒春寒,削弱阳气;一个是湿气重,以回南天、梅雨天为表现形式,外湿困重,也会伤阳。
怎么把阳气护住、升起来,又能应对寒气和湿气的冲击?不少人有自己的招数。临床实践感到,一些人操之过急,升阳过猛,化火生热,或有上热下寒问题,火不归元。火不归元并非单一症状,一般伴有水不归元、气不归元等表现。

所以,有句俗话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定程度反映火乱窜、气乱钻、水乱泛等问题,现代病理学叫病原体入侵、免疫力下降,道理是相通的。
关键是要怎么调理?火不归元——引火归元,水不归元——引水归元,气不归元——引气归元。
一些中医爱好者马上举手:这题我会!引火归元用肉桂,引水归元用这些,引气归元用砂仁,这个用在药材理解上是正确的,但中医极少用单个药材治病,通常用2味及以上的药对、药方打“组合拳”。

而且,引火归元的药材不单是肉桂,还有附子、黄连、吴茱萸等一大批,引气归元除了砂仁,还有陈皮、木香、香附等,引水归元的除了泽泻,还有车前子、薏苡仁、猪苓等一大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及病患,所以学中药一定不能公式化、简单化、浅表化。
至于引火归元、引水归元、引气归元的药方,同样也很多,中医讲几个有代表性的方剂:
肾气丸可引火归元,五苓散可引水归元,升陷汤可引气归元。
一、肾气丸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是中医重难点问题,它的大致意思是把上蹿的虚火、浮阳引回到肾元,解决上热下寒等问题,改善口腔溃疡、长痘肿痛、失眠烦躁、腹泻腹痛、手脚不温、虚不受补等问题。

肾气丸又叫“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全方8味药组成,以熟地为君,山茱萸+山药为臣,茯苓+泽泻+牡丹皮为佐,附子+桂枝为使,其实这个方子,就是后世熟悉的“六味地黄丸+附子和桂枝”的组方。
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大家很熟悉了,第一路是熟地入肾,泽泻泄肾,第二路是山药入脾,茯苓泄脾,第三路是山茱萸补肝,丹皮泄肝,附子、桂枝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个药是同气相求,虽然用量较少,但能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振奋肾阳,跑出去的浮阳、上蹿的相火,会主动找到桂枝和附子,收进肾阳,然后整个人的虚热就降下来了。

有的人会问:上热下寒通常是中焦堵住了,中焦不通,浮阳相火怎么回归肾元?方剂里有2个很厉害的药:山茱萸疏通肝,山药疏通脾,中焦就打通了,所以要从方剂整体去理解。
而且,桂枝+附子虽然药不多,但能固肾阳,相当于冬天在屋里取暖,要把房门和窗户关紧一点,这样火就不会把热量泄出去,体现在身体,就是腰部发热,双手双脚暖和了。
能够引火归元的方剂,临床常见的还有交泰丸、封髓丹、七味地黄丸等。
二、五苓散引水归元
“水”和“湿”同为祸害人体的两兄弟,水不归元临床多见于命门火衰、脾土虚寒、阳虚不能制水,引起水邪夹湿,泛滥全身,引起头晕、水肿、咳嗽、呕吐、痞满等问题,解决有2个思路:温阳化水——步步深入,开闸放水——一步到位。

五苓散由5味药组成,药小力宏,是中医临床十大名方之一,开闸放水,利水除湿,全方以猪苓+茯苓+泽泻为君,以白术为臣,以桂枝为佐使,主要用于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冻住了,不能把水液布输全身或排出体外,水液滞留在膀胱等病症。
主要症状有3个:烦躁口渴、小便量少,口渴饮水但又吐出来。肾主水,主管全身水道,五苓散是怎么疏通并引导水液回到肾元而不捣乱的?
先是桂枝,药量少但能强心,心主五液,解决水流不动的问题。然后关键来了,五苓散能开闸放水,主要是三大君药:泽泻通全身的水,茯苓通上焦中焦的水,猪苓通下焦的水,一下子把水拨乱反正了。还有白术,它是健脾燥湿的,既能固本培元,又能促进运化,提高人体消化水平。

就这样,桂枝强心,像启动“水泵”,泽泻、茯苓、猪苓把多余的水往外赶,排出去,白术燥湿健脾,通力合作,身体蓄水不利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引水归元。服用五苓散后,一个显著体会就是“非常饿”,这是水纳肾元,运化恢复,药方起效的标志。
能引水归元的方剂,还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泽泻汤等。
三、升陷汤引气归元
气不归元,临床多见于咳嗽哮喘汗多不收,经常因气呛而咳、气逆而嗝,有时咳得半夜睡不着,烦躁失眠,冬春之交中老年人很常见。

一般表现为上盛下衰、上竭下虚或上寒下热等问题,这是肾虚不纳气、宗气上逆为咳,典型的气陷症。治法有益火之后、壮水之主、引气归元,以引气归元更管用。
气是促血、升举脏器的,气虚气逆则下陷,临床上最常见可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胃气虚带动全身。但到了清代,张锡纯通过化裁,留下补中益气汤的黄芪、升麻、柴胡,添加知母和桔梗,这就是5味药的“升陷汤”,虽然药材数量少了,但治疗范围增大了,不仅补脾胃之气,还能清肺气、强心气,更主要是引气归元。
升陷汤,以黄芪为君,柴胡升麻为臣,知母为佐,桔梗为使,黄芪升气补肺,知母凉润防止燥热,柴胡升少阳,升麻升阳明,桂枝引药上行。

柴胡、升麻、桔梗都是升提的药,黄芪升发气机,但这4个药遇到知母,知母引阳入阴,主降,在4味药把肺气、心气、脾气都宣通之后,脏器下陷升举之后,知母再把它们引下来,纳于肾元,这叫治病求本。
升陷汤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多种疾病,以及肿瘤术后恢复、冠心病治疗等。其它能引气归元的方剂,还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温中汤等。
总之,肾气丸的引火归元,五苓散的引水归元,升陷汤的引气归元,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辨证准确能起到良好功效,但这些药方都有禁忌症,使用需遵医嘱。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心得。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04-02 11:36
脸皮臊不.张仲景是大家族。是数百人口的大家族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大瘟疫之时。张仲景死时 东汉大瘟疫还在爆发中 东汉大瘟疫人口減少一半。而张仲景家族更是人口减少三分之二。远大于东汉平均减少数。能把连自己家瘟死都控制不住的医生还捧成神医.写的医书《伤寒论》《金匮要略》捧成神书的那都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有人说张仲景因东汉大瘟才出伤寒论,这话没错。但忘了张仲景死时瘟疫还在爆发。不说张仲景时代吧。世界十大瘟第二名是清朝云南大瘟。据记载,仅仅在在昆明,人口“十存二三,田地半多荒芜,耕种无人”;这十存二三是什么意思。死亡率是70%以上。张仲景的三分之二也不过是60%以上而己。这时伤寒论出来多少年啦。近千年啦吧 中医这神书去那啦 更不用说历史上是三年一小瘟十年一大瘟。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04-02 11:35
哈。那你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变态多久啦
用户14xxx00
反中医就是反民族,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