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伴随着春光明媚,一些疾病也不合时宜地过来袭扰,比如寒湿、困乏、咳喘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有慢病、身子骨比较弱的老年人,表现更为明显。中医辨证开药方,热门药材不少,其中就有附子、泽泻和蝉蜕3个药。
附子、泽泻、蝉蜕,它们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种属配伍等都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首先要知道,附子、泽泻、蝉蜕有两个身份是一样的:
其一:它们都是“奇药”,附子、泽泻都是有毒的药材,蝉蜕一说有小毒,但只要配伍得当、熬煮得法,它们都会减毒、无毒,转变为治病救人的良药,令人称奇。
其二:它们都是“专药”,附子是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第一药”;泽泻是利水、渗湿、泻热、降脂的要药;蝉蜕在开音、利咽、明目、透疹等方面疗效明显。

但附子、泽泻、蝉蜕是不少人搞错,或对其药性认识不准确的药材,有的是以讹传讹,有的是一知半解,所以引起一些用药乱象或危象,有必要将这3味药认真理清楚,具体来说是3个方面:
附子不补肾;泽泻不化湿;蝉蜕不养肺。
一、附子不是补肾药,是补阳药
附子味辛、甘,是大热大毒的中药,生品毒性较强,一定要慎用,只有炮制减毒后才可放心配伍,有的地方在超长时间高温熬煮后(一般不少于2小时),附子毒性就大大减少了。可以放心食用。

附子入心脾肾经,能通行十二经,以其大热之属性回阳救逆,在亡阳证里有突出用途,受到历代中医积极评价,其实附子本质上不是“热药”,而是“通药”。
一方面通过配伍“增热”,热可温通,如附子配干姜,通行走窜,温补元阳,而且能引火归元,附子是引火归元的要药之一。
一方面通过打通血脉“除痛”,通则不痛,如附子参与的四逆汤系列、桂附汤等,减痛镇痛效果明显。
但很多人把附子性热、回阳,等同于“补肾”,加上附子入肾经,进一步坐实了这个结论。其实,附子是温水寒而补阳、温阳,不是补肾的。用附子补肾是“拜错神仙”了,补肾药需选巴戟天、肉苁蓉等。

巴戟天和肉苁蓉等药材,都是温阳药,温可入肾、养肾,但附子本质是“通药”,非温热之药,所以补肾效果很有限,想用附子补肾的人,要好好再盘算一下。
二、泽泻不是化湿药,是引湿药
泽泻是植物药,以干燥块茎入药,其味甘、淡,偏寒,入肾经和膀胱经,是中医有名的“利水药”。在众多利水药里,如果说茯苓去三焦水饮,猪苓利下焦水饮,半夏逐上焦水饮,那么泽泻是利四肢水饮。

中医的利水药,有的像“抽水机”,把水饮抽走而排除隐患,有的像“除湿器”,把输布在脏腑脉络的痰、水、湿赶走。泽泻是什么性质的利水药?有人把它当抽水机来用,有的把它看成除湿器,这两种都有化湿的意思,其实都不太对。
泽泻是引湿外出,相当于“引导员”,在水肿、小便不利、痰浊积聚成脂等状态里,或者因水肿引起眩晕、心悸怔忡(现代叫高血压、高血脂),用泽泻可引湿下行,将体内湿邪导引至下焦,通过小便引出体外。
泽泻这个“引湿”的特性,用在利水渗湿时机,如痰湿困重、精神倦怠之人,很快会引出湿浊,焕发生机,如同耕田的老牛,身上糊了一层污泥,泽泻将污泥刮下来,如果老牛身上没有污泥,用泽泻去“除污”(化湿),反而会伤牛。

这个道理就是泽泻要对症,它不化湿,化湿之症错用泽泻,会引起缺水、或水湿内停等问题,症状加重。有泽泻参与的方剂,如五苓散、胃苓汤、泽泻汤、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汤等,都是用泽泻“引湿”而非“化湿”,要注意领会区分。
三、蝉蜕不是养肺药,是透肺药
蝉蜕是蝉科虫子从土里爬出来后,在树干蜕下的外壳,小时候在夜晚去找蝉蜕,换成零花钱,而且还具备辨识蝉蜕的本领:体轻、中空、易碎、腹部9节、小翅2对,等等。
蝉蜕是动物药,其味甘,咸,性凉,入肝经、肺经,主用于疏风散热、透疹、明目、息风、利咽、开音等时机,尤其是小儿夜啼、湿疹、疮痈等问题,用蝉蜕能较快缓解。

治疗的原理是用蝉蜕祛风、清热功能,如夜啼是风邪犯肺,心肺有热,湿疹和疮痈的根子在肺,把肺部热透发出去,皮肤就安宁了,痒、疹等问题就消失了,本质是把风邪消散、清理,这就是“透肺”。
由于蝉蜕很好用,是祛风良药,一些人把它当成小孩的“保护神”,有事没事用一点,变成“养肺药”。小孩咳嗽、眩晕呕吐、失音嘶哑都用蝉蜕宣肺、养肺,这是不对的。
有的人认为,蝉“蜕皮”和“鸣叫”两大药象特征,是治肺热、失音的证据,其实这是误解。蝉最大特征是从土里钻出来,爬上树蜕皮,这种药象本质是“穿、破、透”,用在透肺、破肺等症状才合适。

常用蝉蜕对小孩肺部发育、宣肃不利,反而抑制了肺功能。小儿如果不是非用不可的情形,最好不要用,哪怕使用也要严格限量,中病即止。
蝉蜕入药的方剂,如蝉花散、蝉蜕散、消风散、升降散、寒解汤等,都是以成年人透肺为主,小孩用量是非常小、非常谨慎的,切不可把蝉蜕当成养肺药来用。
总之,附子补阳而不补肾,泽泻引湿而不化湿,蝉蜕透肺而不养肺,是中医大量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坚持用中药治疗的人,需要掌握相关知识,避免错用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