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固有的印象岳飞就是因为主战而死,那就是为民族、国家、百姓而死,而皇帝赵构的昏庸,奸臣秦桧最可恨也在于此。
因为岳飞本来是可以直捣黄龙府灭掉金国的,如果不是秦桧蛊惑昏君赵构害死岳飞,那么历史就会改写。
当我们被蒙古人、女真人、甚至被小日本欺辱时,都会想起岳飞,都会情不自禁的把赵构、秦桧痛骂一顿。
我们一提起主战派,那就是爱国的、是正义的、是好人,那么主和派自然是卖国求荣的、胆小如鼠、自私的小人。
其实这都是舞台化、脸谱化的思维,真实的历史太复杂的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仅宋朝有主战主和派,连侵略成性的国家,金国也有主战、主和派。
对宋朝主和大家可能比较好理解,那就是赵构胆小如鼠、耽于享乐,不思进取,所以希望偏安一隅,好享乐人生云云。
秦桧等主和派就是抓住了赵构的这种弱点,打击主战派,甚至将能力最强、最有战斗力,金人最害怕的岳家军的主帅岳飞陷害致死,自毁长城,祖国的统一大业毁于一旦,以至于“时不再来”,不是后事人无能,只是因为秦桧害死岳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总之,后世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奸臣秦桧当然还有昏君赵构,当然赵构是受蒙蔽的,主要责任不在他。
说起主战,前期主要是宗泽,据说,宗泽坐镇汴梁,身边聚集了上百万的义军,并且还源源不断向汴梁方向集结,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只要赵构敢北上,主持抗金,那光复失地指日可待。
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不仅想起了少帅,小时候我相信,因为我听绝大多数人说,如果不是光头消极抗战,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小鬼子根本打不进来。
因为那个时候从电影和小说中对鬼子的形成的印象是不但长相猥琐,还傻,其实岳飞传中的金军和杨家将中的辽军也是这种形象,总之,不是我们不行,是奸臣捣乱,皇帝昏庸。
后来,通过少帅的回忆我们知道,不是光头不让抵抗,是他自己不愿意打,因为担心打不过。
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保存实力,他那个时候其实还是军阀性质的军队,信条是:留得青山在,以后才有柴烧!
赵构为什么不听宗泽的邀请,去汴梁主持抗金大业,而非要南渡真的是因为胆小吗?
其实不是,当时的形势是,北宋的军队几乎都拼完了,来投靠赵构的成建制的残兵,多得也就几千人,宗泽那里虽然号称百万人,都是什么人,少量的残兵游勇,大量的是义军和逃难的百姓,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因为虽然人数众多,但从不敢对经过附近的金军作战,因为汴梁刚被洗劫过一次,没有油水,所以只要是不对金军造成威胁,金军也懒得理他,金军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抓住赵构,二是抢劫财物。
事实证明,赵构的南撤的决策是正确的,由于南方天气潮湿炎热,多水多山,不利于金军骑兵的机动性,所以几次对赵构的斩首行动都失败了,赵构成功逃脱,当时对于赵构来说不被抓住就是胜利。
在赵构逃跑的路上,赵构也不断的求和,但金国此时主战派占上风,根本不予理会。
其实那也是金国主战派最后的努力,几次失利,金国的主和派占了上风,宋朝迎来了转机。
从当时的历史记载来看,金国并无灭掉南宋之意。或者说金国没有在短期内考虑灭掉南宋。
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人占领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但随即便退兵,并未久留,立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
1137年,金兵打到长江一线,也没有顺势南下或是驻扎于此,而是又回撤,在河南立了刘豫为齐帝。
从金国一而再的扶持伪政权了,两次在河南立帝,就是有意将河南这块地方,建成宋金两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和金国宫廷的权力斗争有关。
金国皇帝的交替,不是父传子、家天下,而是兄终弟及,当时完颜阿骨打当政的时候,存在着三种力量,
一个是完颜阿骨打的哥哥一系,以大王粘罕(宗瀚)为代表,
一个是以完颜阿骨打的弟弟,皇太帝吴乞卖为代表的一系
再就是当时的皇帝完颜阿骨打和儿子一系。
当时他们实行的是比较原始的民主议事制度。
当时情况是,当政的皇帝一系是主和的,采取的是比较保守策略,明面上说的是,我们金国刚刚灭了大辽,要消化巩固,不能急于求成,其实真实的目的就是通过暂时歇兵的方式,逐渐削弱其他两系的势力,以便将皇位传给儿子。
完颜阿骨打是在灭辽战事结束,回军的路上去世的,接班的是完颜阿骨打的弟弟,也是金兀术的四叔吴乞卖,也就是金太宗。
此时,金国名义上的权利次序是
排第一的自然是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排第二位的是阿骨打的五弟斜也,他的身份是皇太弟,只是这人不久就死了
排第三位的阿骨打的长子宗干,他还有二弟宗望、三弟宗辅、四弟宗弼(金兀术),五弟宗峻,各个都是牛气冲天人物。
排第四位的是宗翰。宗翰的爷爷是完颜阿骨打的大伯在完颜家族中地位很高,宗翰的父亲在阿骨打时代,地位就相当于丞相,其父死后,宗翰继承了父亲的地位。
后来对北宋作战,金国始终是两路大军。
东路路是阿骨打的儿子们率领,先是宗望,后来是宗辅(金兀术的二哥、三哥)
西路军一直就是宗翰率领,
可见宗翰一系也是左右全局的军事力量。
在此,我只是大概的简单的提一下,目的是说明金国为什么也有主战派和主和派。
屁股决定大脑,利益决定思维。
完颜吴乞买当了皇帝,自然思维和当初的完颜阿骨打类似,尤其是阿骨打系和宗翰系实力大于自己,他这个皇帝当的比较憋屈。
此时,皇帝是主和的,因为这样打下去下,这么大的地盘根本没法消化,皇帝要腾出手来进行体制改革,对已经占领的领土进行有效的统治。
这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人占领宋都汴京,并未久留,并立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
据历史专家推测,如果完颜阿骨打不死,可能金军不会南侵灭北宋,他会重点巩固政权,进行改革,以便把原始的民主制度变成父传子家天下的专制制度。
靖康之变是弱势皇帝完颜吴乞买,和主战的宗翰和阿骨打儿子们妥协的结果。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十月,女真大金以四太子金兀术为统帅,集中十余万大军再次大规模进攻南宋。攻克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兵分两路:
一路由完颜拔离速率领,从湖北方向渡江南下,攻入江西后,直奔洪州捉拿隆佑太后;
一路由金兀术亲自率领,从安徽方向渡江南下,攻下建康后,转战杭州捉拿高宗赵构。
此战金兀术几千轻骑兵纵横江南,如入无人之境,要不是明州城下,张俊和金兀术的几百先头部队拼死决战,为赵构逃脱漂流海上赢得了时间,也许就会因为赵构的被捉而没有了以后的南宋了。
此战就是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排第一的“明州之战”。
此战是金国主战派灭南宋的最后一次努力,此次金兀术虽进展顺利,但既没有抓住赵构,掠夺的金银财宝在运回的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因为带着大量的财物,骑兵的机动性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走水路又被水军占优势的韩世忠堵截,虽成功突围,但使金国上层明白,要灭掉南宋不是那么容易,此时主和主战两种势力达成一致,才有了刘豫伪齐政权。
南宋赵构其实一直做着求和的努力,很多的求和信写的很卑微,不惜去掉帝号,一些人骂赵构没有骨气,但此时赵构面对的是支离破碎、盗贼蜂起的半壁河山,而且一直在金国的追杀下在逃跑的路上,身边成建制的部队不足一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能够喘口气,腾出手来剿匪恢复地方秩序,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恢复元气。
因为没有恢复秩序,财政困难,甚至无法给部队提供粮草军饷,而不得不得不采取恢复藩镇制度,对此多数大臣反对。
“群臣多以为不可,宗尹曰:‘今诸郡为盗据者以十数,则籓镇之势洸洸成矣。曷若朝廷为之,使恩有所归。’”
可问题就在于,无论南宋中央政府承认或不承认,藩镇割据的局面都已经出现了。在这种背景下,恢复藩镇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所以,前期求和是为了整顿秩序,恢复元气的需要,后期求和是为了军改,解除三大将兵权的需要,因为不和谈就无法收兵权,收不回兵权,其实还不算真正的建立,家军(军阀)林立,随时都会内乱,颠覆政权。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熟悉的话,站在统治者位置上来说没有错!应该是赵构做的比较成功,光头则差点,当然形势也不一样。
由于历史的原因,政治宣传的结果,我们总是片面的认为,主战都是无私为国,主和就是卖国,其实并非如此,北宋的童贯和南宋的韩侂胄都是主战的,但他们都有私心,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而错误的估计形势,结果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而且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
其实南宋朝野一直存在主战主和两派,两种势力互相制约、互相牵制,这样就不会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比如:秦桧回归,让赵构看到了求和的希望,他马上重用秦桧,让秦桧当宰相主持和谈,当伪齐建立,宋金之间有了个缓冲国,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整顿南方剿匪,恢复秩序成为重点时,他马上罢免秦桧,重要主战派宰相张浚,而且发誓对秦桧用不录用。
到了1138年,金国主和派占上风,废掉伪齐,有意和南宋和谈时,赵构自食其言,重新任用秦桧为宰相。
所以,在皇帝赵构眼里主战、主和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而是看形势需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