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类文明的精髓,即使能被文字记录并流传,也不见得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核心原因是,有些“东西”写在字里行间是一个意思,读者需要“渐误”、“渐悟”、“践悟”后又是另一层意思。
真正的【知识】向来都是奢侈品,这里的奢侈不一定是【渠道】,也不是【价格】,而是【理解力】;而面向大众的市场化书籍则更像是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商品,满足了一众人获取简单知识的需求,甚至体现了一种“流于形式”的“我今天读了书”的满足感,更有消遣时光、刺激经济发展的功效。
而即使是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学,也并不是如某些大佬嗤笑地那般无用,有人产出,有人付费,资方、写手、读者,有花钱开心的,有赚钱舒坦的,大家各取所需,从商业角度看又没啥不好,从政治角度看,提供就业机会,稳定社会关系,善莫大焉。
事实上,【智慧】、【知识】这种东西有时和你【读过的书的数量】、【家中藏书的数量】呈正相关,尤其是那种号称家中藏书近万,可能认真读过不足五百的【装佬】,大抵是花钱骗别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胸中墨水濒干,一辈子两唇相斗也整不出半个绣球。
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中国的从古至今的【文明】传承基本没有断档,而打开中华的历史长卷,最核心的自然是政治。政治,也就是权力。
翻看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权力争斗史。当然,我们还可以说有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但掰碎了看,还是围绕【power】这个核心进行辐射的。
夸张一些讲,即使是现代中国,从上至下的的很多事儿也依旧很难完全跳开【传统】,稍微用心一些,所有的东西都能从史书中找到根源——至于怎么演化的,一看后人的研究,二只能自己悟了。
聊权力,自然是要说官,古代的官宦制度有两条线,一个称为【品位】,一个称为【职位】,中国传统上是“官大一级压死人”,而从权力制衡的角度看,有些职位可以“能量很大”,但品级并不大——比较代表的是锦衣卫与言官,很多只有六、七品。
这本《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俨然是一部适合人琢磨的书。
正如上文所言,这里的【琢磨】,应该不单是某位学界星宿把自己的观点放在书里后,你把这些观点复制、粘贴在脑子里,就是琢磨,而是思考类似“有这样的文化传承历史,西方的东西,用到我们身上会不会有副作用?”或者,“目前的各种考试,制度A是在筛选什么样的人?制度B又是在筛选什么样的人?”
考虑到目前的平台审核制度,接下来的内容就简单聊一些肤浅的东西抛砖引玉,以免不仅文章没了、号也没了的尴尬境地。
我们先来看科举制。作为古代最为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可以想一想,科举甄选的人才是基于【智力】还是【某种特殊能力】?
答案是前者。至于某种特殊能力,我们姑且可以算入【武举】——与文选不同。因为它的逻辑是,聪明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他能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通则百通”。
但才华与道德并不是协同并进的,史书中各位臭名昭著的人物有不少可是通过科举实打实的“考”出来的。所以,聪明的人办坏事折腾,要比不聪明的人办坏事折腾的影响力更大。
此外,在古代科举三层递进关系中,考官与考生,同级中榜人之间是在逐渐建立社会关系——与今天顶级高校间的人脉关系网类似。
这里强调的团队的力量又引出了古代为官的三准则:和光同尘、有福同享、花花轿子众人抬。
不过,这种为人处世的思路虽然相对“普世”,其实不太适合非政府的民营企业内部,因为政府可以进行无差别的征税,而央企、国企可以凭借垄断地位避免直接市场竞争,但民营企业不行,一旦中高层落实“和光同尘、有福同享、花花轿子众人抬”,这个企业基本完蛋。
除非是那种“大而不能倒”的企业,而这种企业,落实该思想,那就是“大公司病”。
官僚筛选结束后,就是新一轮的权力分配(下放),这就是官阶制度。
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权力的分散与集中。因为权力下放很轻松,想回收就难。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权力下放到基层太多,基层体制内或类体制的人员一定会各种膨胀,不管有没有财政预算进行薪资保障,基层都会陷入“寻租”——不管你是否愿意,而这部分本可以纳入国家财政的资金,却流入了私人腰包,这必然引发社会矛盾。
当基层的庞大结构成为国家负担时,国家一旦裁撤,挤兑出的无能力者就会成为“变民”,明末的李自成就是因为所在驿站被裁减,生活毫无着落才不得不揭竿的。
这里的学问就是“蛋糕的切与分”,而像《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所说的,也就是不同时代的制度是怎么设计的,而其(每个时代独有的)利弊,只好由每个读者去认真思考了。
我之所以讲“其之内涵不可为外人道也”,是因为目前市面上现代论及“政治制度”的内容,一方面本就不是给大众看的——大众也不需要;另一方面是,大众就算知道,也没法用——当然,这是不绝对的,官场的精髓完全可以“脱虚向实”,落实到商业思路里。
而做生意这件事,虽然表面上说诚信为本、与人为真,但人海茫茫,不折腾点厚黑,注定是要被更狡黠的人当做炮灰——这就是所谓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另一种解释。
关于这本《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我认为其专业性拔高了受众的接受门槛,所以,如果只是对历朝历代官僚制度的异同(如官位、爵位等)感兴趣,像陈茂同大佬的《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已经够了。
至于书,如果看不懂,也真的不要勉强;如果看懂了,那还是专心“扮猪吃老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