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身不好,这怪不得他,出身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在东汉时期,由于宦官介入政治太多,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权贵阶层看不起宦官。作为宦官的养子的儿子,虽然家境还算可以,但人家打心眼里还是轻视。按照上流社会的标准,曹操这家伙是个孽种。
年幼时,曹操不务正业,整日里四处闲逛,和京城里的纨绔子弟打得火热。他们经常搞些恶作剧,曹操的脑袋瓜很管用,在他的朋友圈中,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他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没有谁比他聪明。
最离谱的是抢劫新娘事件,这在野史里有明确记载。
且说这天伙伴们都百无聊赖,感觉生活很单调、很郁闷,曹操出主意说,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凑凑热闹吧。众人听到后,这有什么闹头啊,顶多就是大吃一顿,这个咱不稀罕。曹操坏坏地笑着说,当然不是吃饭啦,我们偷新娘子,怎么样?这一句话,就把众人的兴致调动起来了,决定去偷人家的新娘子,至少要调戏一番。
于是,一伙人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亲友们在内堂喝喜酒,曹操他们冒了出来,嘴里喊道:“抓贼啊,抓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顿时院子里乱成一团,大家都知道有贼,却谁也不知道贼在哪儿。
这时候,曹操他们冲进洞房,把娇美的新娘子抱出来,想趁着空当往外跑,有个伙伴比较笨拙,一头钻进了灌木丛,灌木把衣服给钩住了,一时间脱不了身,就向曹操求助说:“快来帮我!”
关键时刻,怎能不救!曹操把新娘藏起来,然后指着伙伴被困处,向人群大声喊道:“大家看,贼在这儿!”被困伙伴听到后,又气又急,竟然挣脱了灌木的束缚,一使劲蹦出来了。
曹操这招真阴险,而且有效,没有比这更管用的办法了。
曹操有个叔叔,把曹操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他很看不惯其痞子形象,动辄以长辈的身份训斥他,曹操却当做耳旁风。这位叔叔就亲自找到曹嵩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是个典型的堕落青年,你应该好好管教管教他。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很可能给我们全家惹祸,那时候可就后悔莫及了。
在封建时代,家族观念很重,曹操经常把恶作剧搞得很大,他叔叔的担心并非危言耸听。
曹操被父亲狠狠教训了一顿,于是就对叔叔产生厌烦情绪了。无奈这位叔叔消息灵通,自己做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既想玩得快活,又不想回家挨批斗,这可如何是好?
这难不倒曹操。他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并等待机会将其贯彻实施。这天,同党又惹了不大不小的祸,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曹操故意仅负责幕后的策划,没有走上前台直接参与。
曹操的叔叔听到消息后,立即断定曹操肯定也在其中,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儿。曹操的叔叔决定告诉曹嵩,劝其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好好教训不孝的儿子。
一切都在曹操的意料之中,事情也在按照既定计划发展,曹操等在叔叔去自己家的路上,装作偶然邂逅,曹操看见叔叔走过来,马上把嘴巴一歪,装作失去控制的样子,顿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
叔叔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救助,就马上向曹嵩说你儿子中风了,你赶快去看看吧!曹嵩丢下手中活计,匆忙赶过来,却发现曹操非常正常,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根本没有中风过的迹象,就疑惑不解地问道:“你不是中风了吗?”
曹操故作吃惊:“什么?中风?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好好的我为什么中风啊?你怎么说我中风了,莫非有人告诉你我中风了?”曹嵩说是你叔叔说的,你叔叔说你中风了。
曹操装作很委屈的样子说:“叔叔对我的印象不好,他经常看我不顺眼,有事儿没事儿就批评我,他说我中风你能相信吗?”曹嵩对最近几起案例进行了调查,结果证明自己的儿子是清白的。从此,曹操的父亲曹嵩就不相信弟弟的话了。
给自己做个鉴定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不已,官僚体系几近崩溃,民间势力影响越来越大。那时候,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要想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人提拔才行,最便捷的方式则是,请位名士给个鉴定,进行人物鉴赏,或者人物品评。且说河南汝南有个叫许劭的,是方圆百里最有名的鉴赏家。
据说在每个月的固定日子里,这位鉴赏家会公开发表对公众人物的品评,定期推出类似月度人物排行榜的刊物,颇有现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民间论坛的味道。如果能受到此公的正面评价,就代表着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不能说前途光明似锦,至少会变得顺利一些。
曹操得到高人指点,他如果能让许劭做个鉴赏,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曹操心想,难道还有此等好事?虽然心里有些怀疑,但还是愿意尝试一下。
曹操去找许劭,前两次都吃了闭门羹。
曹操不死心,既然已经来过两次了,肯定得达到目的,否则前功尽弃!第三次,他终于把许劭堵到家里,让他给自己做个点评,但许劭这个老头子,脾气比较倔犟,他拒绝发表意见,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可能他是保守的儒家人物,打心眼里看不上曹操这种人,也可能他不了解曹操这个人,也可能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是死活都不肯讲。其实,那时候曹操已经很有名气,在洛阳地区,没有几个不知道曹操大名的,长期关注公众人物的许劭当然听说过曹操的大名。
曹操的鬼点子很多,他知道对待许劭这种倔犟的人,不能用耍花招等小伎俩,而必须用诚意来打动之,他决定软磨硬泡,他说久闻许老先生的大名,今日相见果然名不虚传,说什么自己是三顾雅舍,怎么也不能空手而回吧,还放低身段说自己不图名利,而是想给自己更好的人生定位,等等。最后,看着差不多了,他给许劭鼓气说:“您老人家尽管说,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是发自您内心的看法,我都十分乐意听,这点您大可放心,请不要顾及情面。”
许劭被逼得没有办法,甩出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啊,是“治 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作为职业鉴赏家,因为这一句话而留名史册。对一个他不愿意评价的人所作出的评价,是他这一辈子里作出的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评价。这句评语表达的意思很容易懂,即如果你曹操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能臣;如果你生活在政局动荡的无序乱世,那你很可能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奸雄。这样看来,许劭是十分看重曹操的,无论是做励精图治的能臣还是做呼风唤雨的奸雄,都注定不是非同寻常的人物,尤其是后者。
而眼下就是政局动荡的乱世,这是你曹操兴风作浪的舞台。或许,许劭不情愿评价曹操,原因也在此处,因为乱世里的风云人物太多了,其下场各不相同。这句评语,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你曹操的主观愿望,如果你愿意治理天下,那你就可能成为能臣;如果你趁机扰乱天下,那你就必成奸雄了。
听到许劭对自己的评价,曹操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斩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不敢在洛阳城久留,一个人骑着马,快马加鞭,逃出洛阳城,飞奔向老家谯郡,途中经过中牟时,被官军捉住了。官军通过内部系统传递信息,快得出乎意料,在曹操到达中牟之前,这里就知道他刺杀未遂的消息。
董卓派人在后面追捕,同时前面堵截去路,四处张贴告示,设下天罗地网。中牟城值班的人眼尖,把路过此地的曹操给拿下啦。这个县的县令叫陈宫,是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他早就对董卓恨之入骨,也早听说过曹操很仗义,于是便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的官职,甘心陪曹操亡命天涯。
却说两人行至成皋,这里有曹操父亲的旧友,其中最值得信赖的是吕伯奢。于是曹操带着陈宫到他家中求宿,并受到异常热情的款待,正是因为这份“异常”,使素来多疑的曹操,多了份心理上的防备。曹操心想,如果不出所料的话,消息灵通的吕伯奢肯定已经知道自己行刺未遂之事,而这个吕伯奢只是父亲以前官场上的同僚,自己和他并不十分熟悉,想到这里,曹操失去了安全感。
这时候,吕伯奢拉起曹操的手,开始说话了:“贤侄不必忙着走,在这里休息两天再说,我听闻朝廷下了公文抓你,现在外面很不安全,你想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吧,我会替你老爸照顾好你的!”
说完后,吕伯奢亲自去买酒。
曹操的疑心越来越大,心想你吕伯奢乃大户人家,像买酒这样的杂碎活计,用得着你亲自前往吗?平时都不自己去,客人来了你不陪客人,反倒要自己到外面买酒,没法解释。
吕伯奢出去买酒,很长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回来,这时候,曹操听见屋后有磨刀的声音,顿时心头一震,心想:“莫非是冲着我来的?”于是,他没和陈宫商议,就提着大刀走出屋子。吕家的院子很大,曹操发现磨刀的声音从猪圈旁边传来,于是他蹑手蹑脚地走近,果然看见吕伯奢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家丁在磨刀呢!
其实,刚进吕伯奢家门的时候,曹操对其两个儿子的印象就不好,总感觉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原来你们居心叵测,吕伯奢出去肯定是向官府通风报信,把儿子们留在家里趁我不防备把我捉住,哈哈哈!幸亏我没粗心大意,干脆我来个先下手为强!于是三下五除二,把他们都杀了。
这里当然也不能久留,赶快逃命吧,曹操和陈宫两人刚走出大院,远远看见吕伯奢走过来了,后者左手提着一大桶酒,右手提着满满的一个袋子,里面都是下酒菜。
原来,吕伯奢先去西村买了当地最好的酒,又到东村的菜市场买了丰富的菜肴,所以才花费那么长时间。吕伯奢看见曹操和陈宫两人要走,就极力挽留,说:“贤侄,是我招待不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你看这酒菜都买来了,再怎么也要住一天啊!”
曹操倒吸口凉气,知道自己误解了主人的好意,把人家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了,竟然拿凶器杀了人家全家!哎!曹操追悔莫及,他慌忙应道:“我乃是朝廷的通缉犯,怕给您添加麻烦,不久留了!”话刚说完,曹操突然改变了主意,心想反正人已经死了,你的儿子女儿和老婆都没法活过来了,你回去看到那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肯定无法接受,势必会发动报复。不如将错就错!杀七个和杀八个没有本质区别,倒是让你省了心碎的感觉,让你死得快快活活!
这时候,三人已经交错而过,于是曹操掉转马头,对着吕伯奢后面嚷道:“你是谁啊?”趁着吕伯奢回头的机会,曹操抽出宝刀,把吕伯奢砍倒了。顿时,美酒和鲜血交融在大地上,香味和血腥味同时飘散在空气中。
不过,曹操可没兴趣体会这个,催促旁边看得发傻的陈宫,赶紧逃命去了。
在路上,陈宫质问曹操:“你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已经把人家几乎满门抄斩了,为什么不悬崖勒马?为什么还要杀人?”曹操不语。
陈宫很生气,“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的原因,而现在已经知道了真相,为什么还要杀人?太不像话了!”
曹操知道自己没道理,于是硬着头皮说出了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很明白,宁可我冤枉了他人,不能让他人对我造成半点威胁!
曹操奸诈凶残的本性暴露无遗。
梦中杀人曹操这个人,猜疑心颇重,往好处说是不相信别人,往坏处说是性情奸诈,可能与环境有关吧。东汉末年的动荡岁月,值得信赖的人确实不多,向来变化不定、波谲云诡的政坛更是如此。曹操特别担心有人暗算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心理太敏感、太脆弱了,以至于这种防范心理达到病态。
曹操的床头放着把宝剑,以备不时之需。
有一次,曹操对负责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不大也不小,可以说特殊功能吧,那就是每当我在睡觉时,只要有人悄悄地接近我,我就会患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把这个人杀死,所以各位要注意了,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被误杀。否则,我也不知道怎么杀的,你也不知道怎么死的,发生这种事儿可不好。”
侍从们听到后,口头上答应了,在他们心目中,曹操性格豪爽,经常和属下开开玩笑,这次亦不例外,就没当回事儿。
曹操看见侍从们的神态,知道他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心里却没有真正接受,于是决定略施小计,给他们敲敲警钟。
一天夜里,曹操睡觉时,故意用脚蹬开被子,装作受冷而不知冷的样子,睡得很香很甜很酣。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小男童看到曹操睡觉如此粗心,这么凉的天竟然不盖被子,小男童平时对曹操的照料就精细入微,这次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对曹操的爱戴和职责的缘故,他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卧榻前,要为主人盖被子,当他刚要伸手捡地上的被子时,曹操毫无兆头地醒了,他突然从床上翻身跳起,拿起放在床头的宝剑,狠狠地照着小男童砍去,随后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个个呆若木鸡,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后,他们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靠近床榻,因为曹操还在那睡觉呢!曹操睡觉时外人不得靠近,小男童触犯禁忌而死于非命,此条禁令现在仍然适用,他们当然不敢靠近床榻了。那个小男童的尸体没人敢收,直到第二天清晨天色大亮。
曹操自然醒,昨天晚上睡得真舒服,他很满足地伸展着懒腰,忽然眼光落在地面上,发现床下横卧着小男童的尸体,床头以及被子上溅满鲜血,遂做出很是吃惊的样子,接下来故作大怒状,说:“这是怎么回事?谁把小男童杀了?谁敢杀我所爱之人?谁敢在我的帐中杀人?”
众侍从很害怕,都战战兢兢地站在旁边,见曹操醒来怒问,便齐刷刷地跪倒,说出事情经过,然后自责道:“我们有罪,请大王饶命!小男童年幼无知,不知道您睡觉时不能接近,他看到您睡梦中蹬开被子,怕您着凉感冒,想给您盖被子,于是,于是惨剧就发生了··”
曹操听后,既感到惊愕,又追悔莫及,起码表面上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竟然流下眼泪。
曹操走下床榻,抱起浑身冰凉的小男童的尸体,装出非常难过的样子,说:“我记得跟你说过,我梦中杀人而不自知。你也知道,我睡觉时不允许别人靠近,你怎么在我睡觉时靠近我呢!别人都不靠近,为什么你要靠近我?我不知道自己杀了人,更不知道杀的人是你呀!”
于是,曹操当即下令,厚葬这个被自己“误杀”之人。追悼大会举办得很隆重,在随后葬礼上,曹操表情十分沉痛,当然首先是表演得精湛,否则就不会沉痛了。
通过这件事儿,军中众人终于相信:曹操睡觉的时候,具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将士们私下里相互告诫说:当主公睡觉时,万万不可靠上前去,那样的话主公肯定会发觉的,那可比睁着眼睛睡觉灵验多啦!除非你实在是活得不耐烦了!
所谓骗术这东西,可以骗得了某时段内的所有人,可以骗得了某些人的一生一世,却不能骗得了所有人的一生一世。
曹操这种伎俩,说实在并不高明,只是大家越传越神了,远远没有达到“骗了某时段内的所有人”的水平呢,贴身几个侍从,他们对真相心知肚明,只是不敢明说出来罢了。但总有敢于直说的人,这个人就是杨修,他看得透明至极,在他眼里,这不过是雕虫小技!
当曹操装模作样为小男童送葬时,杨修也在送葬队伍当中,他当着大家的面苦笑道:“可怜啊!可怜的小男童!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话语不多,一下子就把骗局挑破了。当时曹操也在旁边,听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他于是怀恨在心。后来,终于找到机会把他干掉了。
望梅止渴某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大部队正在行军途中,由于天气热得出奇,头顶上万里无云,火辣辣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大部队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两边密林的叶子纹丝不动,让人透不过气来,更别说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了。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们热得大汗淋漓,衣服早就湿透了。行军速度缓慢下来,有些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士兵们太渴了,他们急需补充水分,但在这前不搭村后不挨店的荒蛮之地,往哪儿去找适合饮用的水源啊!
曹操看到行军速度越来越慢,内心十分着急,这样的速度容易贻误大好战机。可是,眼下,这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才能提高行军速度呢?此时的曹操,也感觉到渴的滋味,虽然身为统帅享有特殊待遇,可是在饮水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行军途中只带粮食不带饮用水,所以说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他自己的喉咙也已经干燥了,疼痛得难受。
他立刻叫来随军而行的向导,悄悄地问道:“这附近有没有可供饮用的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没有。别说可供饮用的水源,就连可供洗漱的水源都没有啊!山谷那边有泉水,虽然距离不是太远,可要绕很远才行呢!”
曹操想都没想,说:“那可不行,时间来不及了。”他知道形势不允许大部队偏离既定路线,他也知道此刻即使下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这时候,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倒下,有的再也没能苏醒过来。他望着前边的树林,沉思了片刻,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曹操对身边的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自有办法。”
曹操催马向前,快速赶到大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密林说:“士兵们,向导说,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林,现在正值梅子成熟时节,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吧,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精神大振,梅林啊!梅子!酸酸的甜甜的!他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曹操这家伙很有能耐,虽然不知道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却深谙其道理,或者说很好地运用了心理学,通过梅子促进广大士兵的唾液分泌,使他们的口渴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使大部队有了前进的动力,避免了不战自败的危险结局。
且说这十万大军,听到“梅林”两字后,顿时感到口舌生津,于是怀着对梅林的美好憧憬,按照原定路线大踏步前进,在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头后,终于在路途上找到了水源。
缺水问题解决了,后面的战事顺利多了,他们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张绣大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望梅止渴”的典故,该典故既反映出曹操的智慧,用计谋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渡过极具挑战性的难关,该典故也反映出曹操的奸诈,他用欺骗手段赢得了短暂的胜利,同时使其灰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谓仁智各见。
割发代首曹操带领大军连年征战,所到之处都是荆棘丛生,他觉得很对不起当地的百姓。为了尽量减少对民众的骚扰和伤害,曹操决定在队伍内部发动整风运动,以整顿和严明军纪,凝聚军队的向心力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驰骋疆场的军事统帅,亲自制定“四个不准”的政令,内容如下:“全军将士听好了,上至最高统帅,下至无名马夫,在行军或训练的时候,不准践踏田中庄稼,不准打骂平民百姓,不准调戏民间女子,不准侵犯民众利益,违令者都要斩首。”
从此,无论是行军的时候,还是训练的时候,官兵们十分谨慎,每当遇到麦田,骑兵都要下马,扶麦而行。百姓看到这种情况,都交口称赞。
某日,曹操带领部将们出巡,那天他的坐骑有恙,换乘了备用的马匹,由于主仆双方缺乏默契,这匹马很是不愿配合,在半路上竟然发飙,尥着蹶子就跃入麦田地里,这下可好,麦苗被马蹄践踏了,当这马被制伏后,田地里的麦苗已经倒下一大片。众人担心曹操受了伤,赶忙跑过来询问。曹操没有理会他们,却急着从马上跳下,面向麦田下跪。这一幕令众人大惑不解,他们都惊诧了。
曹操请求主簿按军令将自己斩首,以儆效尤。
曹操当然不是讲真心话,他不过借题发挥罢了。
主簿是专门掌管军法的。即使主簿再执法严明,即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治统帅的罪,更何况是治死罪呢!他急忙对曹操说:“按照《春秋》大义,法令不加尊者。您身为全军统帅,即使违犯了军令,也不能斩首啊。”
曹操听到后,装作很气愤的样子说:“哪来的《春秋》大义?我身为三军统帅,自己制定法令,自己违法,而不受惩罚,那怎能让部众信服?”
主簿这才明白曹操的意思,刚才自己拍马屁没拍对地方,原来是让部下信服啊,这还不简单,于是他说道,是你骑的马踩了麦苗,而不是你踩了麦苗,你的双脚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麦田嘛!大家都看见了,你刚刚下马!你无意让马踩踏麦苗,是因为马突然受惊而脱离控制,所以说马踩庄稼这件事儿和你没有必然联系。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主簿极力找机会表现 自己。
曹操听到后很高兴,但他不能这么快就转变立场啊,便煞有介事地说,那可不行,军法中明文规定,只要是坐骑踩踏了庄稼,不管骑马的人是谁,不管是马发脾气还是人的疏忽大意,骑马的人都得受死。
主簿连忙补充说:“三军统帅,不同于普通将兵,如果不小心违令,可以暂时免刑。毕竟是战争时期,而非和平年月,失去三军统帅,国家可要遭殃啊!历史进程将要改变!”
曹操心想,这位主簿嘴上功夫真强,一语道破我想留名史册的抱负,不过仍然不明白我此时的良苦用心啊!
反正是为了让旁人看,仅从给他们留下尽可能深刻印象的角度,非常有必要把戏继续演下去,既然是表演,那就把戏演得畅快淋漓,曹操便缓缓拔出自己的佩剑,拿出你们不敢处置我、我就自己解决的架势,要当众自刎。
众将惊慌不已,心想这可闹大啦!主簿手疾眼快,他就站立在旁边,他赶紧夺下曹操手中的宝剑,诸位将军也赶紧过来帮忙,把曹操给抱住,同时纷纷跪倒在地,用近似哭喊的强调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肩上的担子很重啊!现在您壮志未酬,宏图未展,怎能选择轻生呢?那样太不负责任了,为了这件区区小事儿,怎么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交代啊!如果按军令从事,全军将士何人统帅?谁来带兵指挥打仗呢?何人安定当今天下?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 您呀!”
众将当然知道曹操借此事大做文章,但表面上得故作无知,纷纷劝解。
曹操听到众将劝慰,深深地叹了口气,装作很是失望地说:“法令于我徇私,我感觉无地自容啊,今日虽不能斩首,但不能白白逃脱,总要惩罚示众吧,我反对搞例外主义。”说这话的时候,曹操早已胸有成竹,他一只手拿回利剑,一只手托着自己的头发,大家这才明白他的把戏,原来要玩前人上演过的“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就是用割头发代替割脑袋。
且说曹操利剑一挥,头发被割下一大把,散落在地上,以代斩首。紧接着,曹操下令传谕三军:统帅战马践踏了麦苗,按照法令本应当斩首,但迫于众将的恳求,决定割发代首,务望全军将士引以为戒,能够严格遵守军法。
不用说,这等噱头逸事传得更快,由于传播手段和传播人群的不同,这个故事在军营中衍生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军营里的宣传部门精心策划的,通过向全军将士发动倡议,号召他们遵守军队的法令,并向伟大的统帅学习严于律己的精神,自觉遵守纪律;另一个版本则是通过小道消息传播的,传播渠道很隐秘,这个版本着意刻画了曹操阴险狡诈的形象,既不能说服自己又不能瞒过别人,何苦表演得那么投入呢!但这个版本传播的范围较窄,仅限于军队里的上层精英,因为他们就在事发当场。
不管怎么说,这招很灵验,广大官兵都很受感动。随后,军队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整治运动,明显地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