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给予秦王朝致命一击

雁玉历史 2024-10-08 03:29:26
项羽破釜沉舟

公元前208年9月,秦将章邯在定陶之战中,突袭斩杀掉项梁后,开始认为楚军已无实力,不足忧虑,就率大军渡过黄河攻击赵国。此时,赵国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在秦军的攻击下,赵国不堪一击,赵王弃国都逃到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钜鹿,日夜进攻。

章邯屯军城南,为防止赵军掠夺辎重,在路旁修筑起墙垣作甬道为王离输送粮草。陈馀当时率领从常山招来的几万人马驻扎在城北,在秦军的包围圈之外,张耳几次请陈馀救其突围,陈馀顾虑秦军气焰太盛,自己兵马太少,始终不敢跟秦兵交战。钜鹿城的危机日甚一日,万般无奈,赵王派使者逃出重围,找楚怀王讨救兵。

当时,楚、赵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不救赵,秦兵灭赵后,必如狂涛席卷而来,楚国将毫无招架之力。

可派谁为将去救助危赵呢?论作战勇武,公推项羽,可他的粗暴残忍,又令楚怀王和身边的老臣对其颇不信任。

正当此时,项梁谋士宋义在赴齐国途中遇到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极力举荐宋义。他见到楚怀王后说:“宋义在秦军进攻武信君之前就告诉我武信君必败,两军尚未交战,就看出败亡的征兆,这才是真正懂得兵法。如果不是听从宋义的劝告,我早就赶到楚营了,今天,恐怕已身首异处了。”

于是,楚怀王请宋义来议事,一番谈话后,甚为高兴,遂决定由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一同率军前去救赵。诸将都属宋义率领,为此,大家送其雅号叫“卿子冠军”。

卿子冠军宋义率领救赵的大军到了安阳(今山东曹县东),他知道秦军势力浩大,不敢贸然前去交锋,就在安阳驻扎下来。

项羽见宋义屯兵不前,甚为着急,就央告宋义:“我听说秦军包围赵王于钜鹿城内,形势甚为危急,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河,我们和赵军里外合击,必能击败秦军。”

宋义说:“你说的办法太鲁莽了,依我的意见,还是再观望一下。眼下,秦赵相斗,秦若战胜,必然疲惫,我可以逸待劳,击败秦军;如果赵胜,我则可率兵而进灭掉秦国。所以,我们还是让秦赵分出个胜负再说。披甲作战,我比不上将军,可坐在帐篷里进行谋划,你可就不如我了。”

为了防止项羽擅自行动,宋义向军中下了一道命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者,如不听从命令,一律斩首。”

此时,宋义把他的儿子宋襄派到齐国去作相国,并亲自将其送到无盐,他还置办酒席,大宴宾客,灯红酒绿,好不热闹。可此时,部队在安阳已驻扎四十六天,军中粮米所剩不多,天又降大雨,士卒又寒又饥。

项羽对宋义说:“我们奉怀王之命,应戮力攻秦,如今久驻此地,今年收成不好,百姓贫苦,军中无粮,士卒靠菜豆度日,我们应该尽快渡河,从赵国那里取得粮食,同其一道攻秦,可你却饮酒作乐,大宴宾客,说什么要观望秦赵相斗,见机行事。以秦兵之强大,攻新立之赵,好比以虎食羊,必然灭赵,赵灭则秦军势力将更加强大!而且,我国军队刚刚战败,怀王坐不安席,国内之兵悉数归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你不怜惜士兵而徇其私,不是社稷之臣!”

宋义大怒,斥责项羽,项羽见宋义一意孤行,不听劝告,且难以容人,一气之下,拔剑将宋义斩首。出帐后,他手提宋义首级,对士兵们说:“宋义与齐国密谋反楚,楚怀王密令我将其杀掉,请大家不要多心!”

突然的变故,把诸将都震慑住了,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本来,众人对宋义让大家在这里不明不白地驻扎,忍饥受冻就很不满,这会儿,见项羽将其杀掉,心里都很高兴,于是诸将说:“首立楚国者,是将军家,将军如今杀掉宋义,是诛乱,我们都赞成!”杀掉宋义,军中不能无统帅,诸将商议后,共立项羽为假上将军。

随后,项羽派人去追宋义的儿子宋襄,也将其杀掉;又派将军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怀王只好立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英布、蒲将军都属项羽指挥。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即率兵救赵。他先派当阳君英布、蒲将军率两万士兵渡过漳河,救钜鹿。两将军渡河后,占领了有利地势,断绝了章邯向王离军供应粮食的通道,于是王离军也开始品尝缺粮的苦头。

随后,项羽率领全军渡河。待全军渡过河后,他吩咐士兵,每人带上三天的干粮,凿沉船只,砸破饭锅,烧掉营舍,以示必死的决心。

沉船已毕,项羽率大军包围了秦军,两军相遇,各不相让。秦军气焰十分嚣张,他们出兵以来,所向无敌,根本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如今见楚军破釜沉舟,认为他们背水设阵,不懂兵法,更加轻视他们。

而楚军自知已无退路,只有战胜秦军才有生路,所以楚军士兵个个英勇顽强,绝无反顾之心。双方的将领也是各怀必胜之心。

王离是秦国的骁将,他出兵以来尚未遇到过真正的对手;项羽则发誓要替叔父报仇,战胜秦军。

双方武艺高强,各怀绝技,各显锋芒,三天里,打了九仗。毕竟是项羽略胜一筹,他率军彻底断绝了王离接济粮食的通道,王离军队没有了粮草供应,体力渐渐不支,终于领教了楚军的厉害。

王离率军仓皇逃窜,项羽骑着乌骓紧紧追赶,一鞭将其打于马下,命士兵将其捆绑起来。秦将苏角也死于乱军之中;秦将涉间见大势已去,不愿降楚,在军营里放了一把火,自己烧死在里面。

这一仗,楚军不但在秦军中打出了威风,在攻秦的诸侯军中也名声大振。当时,前来救赵的诸侯军有十几队兵马,他们顾忌秦军的威势,都不敢与其作战。

楚军攻击秦军时,诸侯将都在壁垒上观望,他们看到楚军战士每个都是以一当十,项羽作战如入无人之境,又听到楚兵进攻的呼声震动天地,他们这才发现天底下竟然还有比秦军更勇猛善战的部队,震惊得大气不敢出,伸出的舌头都忘了缩回去。

项羽击破秦军,召见诸侯将军,诸侯将军入辕门,都不敢站立仰视,一个个双膝跪地,爬着进去,每个人都对项羽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内心又非常惧怕,因为他们从披甲作战之日起,还未见过如此勇武之人。

这一仗,使项羽不仅在楚军中是堂堂的上将军,在诸侯将军的心目中,也成了公认的上将军,大家公推项羽担当此任,都愿做他的属下,共同灭秦。项羽自恃功高,也不推辞。

接着,赵王歇和张耳出了钜鹿城,首先向诸侯上将军项羽拜谢,又去各营谢过救赵的诸侯将军。张耳与陈馀相见,责备陈馀不肯救赵,陈馀抱怨张耳疑心太重,争吵之下,陈馀解下印绶,推给张耳,张耳惊愕,但在别人的劝告下,收取后不再推让。陈馀见状,带着几百个亲信离开赵国,到大泽之中去渔猎。昔日的两个好朋友变成了仇人。

王离全军覆没后,章邯军驻扎在棘原(今河北平乡西南),项羽军驻扎在漳南,两军相持未战。

此时,由于秦军数次退却,秦二世使人责问章邯,章邯恐惧,让长吏司马欣当面去向二世解释。司马欣到了咸阳就去通报,可一连等了三天,不要说见二世,连赵高也见不到。

这时,司马欣得到消息,赵高不但不信任他,还准备加害于他。他惊恐万分,赶紧回营向章邯奏报。他不敢走来时的故道,从小路逃回,赵高果然派人从故道追赶,因为道路不同,总算免于一死。

司马欣回到营中见到章邯,对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又说道:“赵高掌权,下面的人什么事也干不成。如今,我们如果能战胜,赵高必然忌妒我们的功劳,我们不免一死;战败了,他要惩办我们,也不免一死。胜也死,败也死,请将军您拿个主意吧!”

此时,陈馀也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今天,将军为秦将已经三年,十几万士兵在你的手下伤亡了。可是,起兵的诸侯不但未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赵高一直阿谀蒙骗二世,如今,秦国面临危机,他担心二世杀他,所以,想杀掉将军,以推脱罪责。将军在外面日久,很难避免国内政敌的伤害,有功是死,无功是死,如今是天亡秦,不论愚智都知道,可将军您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之将,却以一己之力而欲存将亡之国,这是多么悲哀之事!将军为什么不与诸侯合作,共同讨伐秦国。如此今后还可以分封为王,这总比为昏君卖命,身首异处,灭门九族要好吧?”

章邯此时真是被逼到了绝境,前面是项羽这员要替他叔父报仇的猛将,国内是欲置他于死地的赵高,真是进退两难。

​他权衡再三,觉得继续呆在赵高手下,只能是自投罗网,况且,就是不死,秦国形势已是危在旦夕,与请侯军对抗到底,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死路一条。

与其为秦王朝殉葬,还不如投降楚军,或许还有一条生路,于是,他悄悄地派军侯始成去同项羽联络,欲订立盟约。但由于章邯对项羽不十分信任,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未能达成协议。

项羽命令蒲将军率领他的部队不分昼夜地渡过三户(漳水的一个渡口,在河南临漳),攻打章邯,章邯又打了败仗,逃到汗水(今临漳西南)。

项羽率全部军队,在汙水再一次大胜秦军。

章邯无奈,再次派使者去见项羽,重新商讨订立盟约。项羽与军中的将领商议道:“我们如今粮食所剩不多,如果再打下去,对我们也很不利,不如就同他们签约。”大家都同意。

于是,项羽同使者约定日期,在洹水南殷虚(今河南安阳北)订立盟约。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项羽同章邯、司马欣、董翳在约定地点签约。章邯总算有了一条生路。此时,他在赵高手下的千般痛楚一起涌上心头,他向项羽哭诉赵高的残忍,项羽好言劝慰。随后,项羽立章邯为雍王,把他留在楚营里;立司马欣为秦军上将军,带着投降的二十万秦军走在队伍的前面。项羽自己带着章邯,率领楚军和诸侯的将士,浩浩荡荡向秦国进攻。

西进的部队到达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准备入关灭秦。最初,诸侯将士中不少人曾在秦国做过苦工,受过秦兵的凌辱。如今,秦军投降诸侯,诸侯将士见他们也有败在自己手里的一天,就拿秦兵当奴隶看待,让他们品尝一下被凌辱的味道,借以出出自己心中的闷气。

秦兵过去扫荡天下,哪里受过这种“待遇”,于是,对章邯诸将不满,私下议论道:“章将军等人欺骗我们投降诸侯,我们如果能入关破秦,最好不过,如果失败,诸侯带我们东逃,秦国必定要杀死我们的父母妻子,如何是好?”诸侯将领听到他们的议论,报告了项羽。

项羽就召英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国投降的士兵人数不少,他们心里不服,如果进入关中他们不听命,那就危险了,不如全部杀掉,只留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一同入关。”

二人同意,在一起细细地商议了行动计划,随后便分头去秘密布置。当晚夜深人静时分,诸侯军突然包围了投降秦军的营垒,迅速收了他们的兵器,在新安城南,二十万手无寸铁的投降的秦兵全部被杀死、埋掉。

项羽杀掉投降的秦兵后,率军西进,一路几乎未遇到抵抗,很快就到了函谷关。但关上有兵守关,不让通行,项羽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守关的是刘邦的部队,沛公已占领咸阳,竟然走到他的前面了,按照“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刘邦就该封王了,而且还派人守关,将他拒之关外。

项羽顿时怒火中烧,入关的心情更加急切。

项羽命当阳君英布攻下关口,自己随之入关,率军屯兵于戏西。项羽和刘邦的一场龙虎之斗已不可避免了。

酒宴上的阴谋——鸿门宴

楚怀王与诸将有约在先: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理应为王;可项羽兵多将广,又成为诸侯军上将军,也欲称王。一场龙虎之争已不可避免。刘邦屯军霸上,项羽屯军戏西,双方剑拔弩张,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时,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发刘邦:“沛公欲在关中称王,使子婴为相,秦国的珍宝尽归其所有。”

曹无伤认准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希望借此在日后称王的项羽那里邀功请赏。这就犹如火上浇油,使形势更为紧张。项羽闻言大怒,下令用美酒佳肴款待士兵,准备第二天一早向刘邦部队进攻。

此时,项羽的部队有四十万,号称一百万,驻扎在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沛公的部队有十万,号称二十万,驻扎在霸上。两地间相距四十里。如果项羽的部队一发动,转眼就可到刘邦的营前,无论如何,刘邦也不是猛将项羽的对手。

为了坚定项羽作战的决心,范增说:“沛公在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六国)的时候,又贪财,又好色,如今入关,他既不贪财,又不近女色,可见他的志向不小,如果我们今天不消灭他,他就是未来的天子,我们千万不要错过今日的机会。”

项羽的一个叔父叫项伯,是楚国左尹,此时在项羽营里。他和张良是非常亲密的朋友,而张良此时正在刘邦营里。他不想让自己的朋友不明不白地死在项羽的攻击之下,深夜骑马急急驰入刘邦营中,悄悄找到张良,告诉他大难即将临头,让张良赶快随他一同逃走。

项伯所以通报张良,不单单因为二人是好朋友,因为项伯知道,张良也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死在乱军中,甚为可惜。张良祖辈世代为韩国的丞相,秦灭韩,张良在博浪沙击秦始皇未果,后藏匿。陈胜起义后,张良亦聚万余人,起而响应,后遇刘邦。

张良谋略过人,曾为别人出谋划策,不为人重视,可沛公甚为敬重张良,常用其策。张良觉得沛公能知晓他的谋略,于是就跟随在刘邦左右。后来项梁立韩王,张良任韩司徒。

不久,沛公西进攻秦,令韩王留守阳翟。他心中惦念张良这个难得的谋士,说服了韩王,又带张良一同西进,一路上,屡次用张良奇策,才顺利入关。

刘邦敬重张良,张良也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不愿只身逃走,他对项伯说:“韩王让我送沛公入关,沛公今天有危难,我一个人逃走太不仗义,我不能不告诉沛公。”于是,张良入沛公帐内,把危急的情形告诉沛公。

沛公大惊,说:“这可怎么办?”张良问:“谁为大王出主意不让项羽人关?”

刘邦说:“鲰生告诉我说:‘派兵守关,不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尽为大王所有。’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

张良问:“大王估算一下,能不能抗拒项羽?”

刘邦沉默良久,才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抵抗,这可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大王随我见项伯,告诉他沛公不敢对抗项王!”

沛公问:“你怎么和项伯有故交?”

张良说:“秦朝时,他同我一起游历,他杀人后,我救过他一命,今天,面临急变,他来告我,以图还报。”

沛公问:“他和你谁年岁大?”

张良说:“他是我的兄长。”

沛公说:“你让他进来,我以兄长之礼待他!”

张良出去,邀项伯入帐,项伯即进帐见沛公。沛公见项伯进来,立刻起身,恭恭敬敬地请他坐上座,并吩咐属下摆上酒席。沛公又尊其为兄长,举杯为其祝寿,气氛甚为热烈。喝到兴头上,沛公与项伯又各自谈起自己的儿女。沛公得知项伯有一儿子尚未婚娶,立即提出把自己的女儿许给项伯的儿子,双方结为亲家。

​项伯见沛公也不是等闲人物,有这门亲家自然十分高兴。所以满口应承。接下来,张良在一旁为他们斟酒道喜。几巡酒下肚,彼此已经甚为亲近。

刘邦说:“我入关以后,秋毫无犯,慰藉官员和百姓,特意等待项王入关,只是为了防备盗贼和匪患,我才派兵防守函谷关。我每天盼望项王到来,怎么敢反抗项王呢?愿亲家务必在项王面前替我分辩,我对项王忠诚,绝不敢忘记他的恩德!”

项伯对沛公说:“我一定为你解释,可你明天一早必须亲自来向项王谢罪。”

沛公说:“一定!”

项伯连夜赶回鸿门,见到项羽后,把到刘邦营里救张良又遇到刘邦及刘邦的一番话告诉了项羽,随后说道:“沛公如果不先攻入关中,你能这么顺利地入关吗?今天人家有大功而你却攻击他,太不仁义,我看还是善待他为好。”项王沉默了一会儿,表示同意。

第二天天刚亮,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等几个心腹和一百余骑到鸿门来见项羽。这一行人来到项羽的营中,见到项羽后,刘邦行过大礼,向项羽拜谢道:“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于河南,我万万未想到能先于将军入关破秦,能在此地再次见到将军。如今,是小人从中挑拨,使将军对我有疑心!”

项羽漫不经心地说:“还不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项羽听了沛公的一番表白,见沛公又甚为恭敬有礼,心境甚好。他留沛公饮酒,项王与项伯朝东坐了主位,亚父范增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侍候。五个人只有项羽与项伯心境平和,沛公惊恐不安,范增、张良则各存心事。

范增早就预见到项羽最为强劲的对手是刘邦,曾劝项羽用武力消灭他,如今,见事情出现如此变化,项羽竟然尽弃前嫌,举杯把盏地同刘邦叙起旧情来,一副心怀坦荡的样子,心中甚为焦急。他数次用眼神向项王示意,并先后三次举起佩在身上的玉暗示项王杀掉刘邦。项王会意,但没有一丝响应。

范增起身,到外面把项羽的叔伯兄弟项庄叫过来,对他耳语道:“如今我们的心腹大患刘邦送上门来,这是天赐良机,我们应借机杀掉他。可项王为人太厚道,不忍动手。你要入内居前祝寿,寿毕,为之舞剑,乘隙于坐上杀掉沛公。今日不动手,日后我们都得成为他的阶下囚。”

项庄于是入内祝寿,然后对项王说:“君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可以助兴的,我愿为诸公舞剑。”

项王说:“好。”

项庄遂拔剑起舞。

可项庄舞剑,剑锋却总在沛公的鼻尖前晃来晃去,吓得沛公面如土色,冷汗直流。这时,项伯已经看出名堂来了。他起身对项羽说:“一人舞,不如两人对舞,可以尽兴!”

项王又说:“好。”

于是,项伯也拔剑起舞,每当项庄剑锋刺向沛公,他就以身体蔽护,使项庄无隙下手。

张良见状,立即起身至军门,找到樊哙。

樊哙问:“谈得怎样了?”

张良说:“情形甚为危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

樊哙一听,火冒三丈,说:“太危险了,让我进去,和沛公同生共死!”

樊哙即带剑持盾入军门,卫士阻止,樊哙用盾牌击倒卫士强行入内,面向西站在项王旁,怒目直视项王,头发直竖,眼角都要瞪裂了。

项王按着剑问:“你是什么人?来干什么?”

张良抢先回答:“他是沛公参乘樊哙。”

项王说:“真是一个壮士,赏他酒!”侍者给他一斗酒,樊哙拜谢,一饮而尽。

项王甚爱壮士,见状,又说:“赏他猪肘!”侍者又给他一只生猪肘。

樊哙蹲下来,把盾牌覆在地上,把生猪肘置于盾牌之上,拔剑切成几片,生吞下去。

项王说:“好一个壮士,还能再饮酒吗?”

樊哙说;“臣连死都不怕,饮酒算什么!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不可胜数,刑罚苛刻仍嫌不够,故天下的人都反叛他。所以,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为王。’如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秋毫无犯,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前来。他派兵防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出入与非常变故。劳苦功高如此,大王不但没有封侯之赏,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掉有功之人,这正是继续秦国灭亡之道,我认为大王不该如此行事。”

项王面色尴尬,并不答话,只是说:“坐。”樊哙就坐在张良旁边。

樊哙的举动,把项庄震慑住了,无人再舞剑,大家继续喝酒。此时,项王也开始想心事,气氛开始沉闷。

又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并呼樊哙一同出去。张良向项伯低声告辞,也跟了出去。

刘邦出来后,准备溜回自己营里,可他未向项王辞别,又觉得礼貌不够周全。他说:“出来了,还未辞行,这可怎么办?”

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家如同刀和菜板,我们如同鱼肉,都要被剁成肉泥了,还有什么好告辞的!”

于是,沛公决定回霸上,令张良留下致谢。

张良问:“大王带什么礼物没有?”

沛公说,“我带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双,想献给亚父。因为他们发怒了,我未敢献,请你代我献给他们。”

张良说:“好吧!”

当时,项羽、刘邦两军相距四十里,刘邦决定抄近路回营。他不敢再坐车,只骑了一匹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握剑持盾随之步行。

沛公对张良说:“从此道到霸上营中,不过二十里,你估计我已至军中,再入内向项王致谢。”

沛公久不回来,项王让都尉陈平召唤沛公。

此时,张良估计沛公已至营中,便随陈平回到帐中。张良对项王和范增说:“沛公醉了,不能向大王辞行,为表示对大王的敬意,他让臣向大王奉献白璧一双,向大将军奉献玉斗一双。”项王问:“沛公呢?”张良说:“他怕将军的部下与他为难,独自脱身走了,现在或许已到军营了。”

项王不介意,接过玉璧,放置于几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剑将其击破,说:“唉!竖子不足与谋,日后夺项王天下者,必定是沛公,我们都得当他的俘虏!”

沛公回到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几天后,项羽率兵西入咸阳。他命人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又放纵官兵焚烧秦国宫室,昔日金碧辉煌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火海,由于宫室广大,大火三月不熄。皇宫内的珍宝、女子被项王和诸侯军悉数掠尽。秦国终于灭亡,推翻秦国的两个主要角色在关中粉墨登场,但效果各不相同。沛公曾约法三章,秦民大悦,唯恐刘邦不为王;如今,项羽之所为,秦民大失所望。

此时,刘邦与项羽各自保存了实力,天下形势尚未决出分晓,但人心的向背已预示了日后天下将落于谁人之手。

0 阅读:7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