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以来,西域就归中国所有。到了魏晋时期,中国对西域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公元382年,西域十国发生叛乱,前秦的苻坚因此发动了一场针对西域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中,一位杰出的将领崭露头角。他率领十万大军击败了西方百万敌军,威名远扬,征服了西域三十六国,他就是后凉国的创立者吕光。
在古代中国的西域,存在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楼兰。它成立于公元前176年,成为西域著名的“城邦之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原名楼兰,其王城位于扦泥城(即现今的若羌地区),距离阳关一千六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一百里。该国有户籍的家庭共计一千五百七十户,人口总数达四万四千一百人。” 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汉武帝时期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楼兰古城紧邻波澜壮阔的罗布泊,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它东连敦煌,西北通往焉耆、龟兹,西南直达若羌、且末。
丝绸之路为楼兰带来了经济繁荣,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然而,文明的进步也给楼兰带来了灾难:都城大兴土木,林地被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异常以及瘟疫蔓延。
最终,楼兰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城市,迁徙他处,而流沙逐渐掩埋了这座曾经辉煌的千年古城。
前秦帝国的大将吕光亲眼目睹了黄沙吞噬楼兰都城的悲惨景象。吕光出身于略阳氐族,其家族世代担任氐族酋长。他的父亲吕婆楼曾辅佐苻坚登上王位,并官至太尉。
相传吕光降生之时,夜晚有奇异光芒笼罩,因此得名“光”。他自幼便展现出对军事的浓厚兴趣,十岁那年便与小伙伴们玩起了排兵布阵的游戏。
成年后,吕光身材魁梧,双瞳炯炯有神,宛如楚霸王项羽再世。然而,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却热衷于狩猎和骑马。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唯有秦相王猛慧眼识珠,向天王苻坚举荐道:“吕光绝非池中之物!”
正如俗语所言,“门前喜鹊叫,出门遇贵人。”尽管千里马常在,但伯乐难寻。
而王猛正是吕光生命中的伯乐。吕光投身军旅后,其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前秦军队征讨山西时,吕光与以“不败”著称的猛将张蚝激战于铜壁关,从晨曦一直战斗到黄昏,最终将张蚝刺落马下,自此声威远扬。
随后,吕光随王猛出征燕国,屡立战功,先后平定了苻氏宗族内部的多次叛乱,成为与邓羌齐名的两大虎将之一。吕光的人生转折点,则源于两位来自天山的神秘来客。
在公元382年的九月,也就是淝水大战发生的前一年,鄯善王休密驮和车师前部王弥窴来到了前秦的都城长安进行朝贡。他们向天王苻坚报告说,天山北麓的狯胡国日益强大,西域有十余个国家已经叛离中原并投靠了狯胡。两位国王请求苻坚出兵讨伐那些不服从前秦统治的西域国家,并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同时表示愿意担任大军的向导。
自汉武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西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领土。三国时期的魏晋两朝也沿袭汉代的传统,设立了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等职位来管理西域事务。
到了前凉王张骏时期,更是在高昌设郡,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尽管这些地方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时,西域共有三十六国,到三国时期已经合并为二十国。如今,有十余个国家反叛,这表明西域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急。否则,两位国王不可能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寻求援助。
苻坚果断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表示愿意派出十万大军。然而,关于西征的问题,朝廷内外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丞相苻融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西征“只会虚耗中原,将兵力投入万里之外的地方,即使占领了那些地方,也无法有效治理,土地贫瘠,难以耕种”。
苻融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许多人对于远征西域的担忧。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即便成功征服了西域,能否守住也是一个大问题。此外,西域耕地稀少,为了征服这片土地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似乎并不值得。
在前秦苻坚时期,中原帝国军队大规模进入西域的行动,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获取汗血宝马。那么,苻坚这次进军西域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古代的西域大致涵盖了今天的新疆地区,具体范围是从玉门关以西至葱岭以东。西域各国主要分为两类:绿洲国家和游牧民族。
绿洲国家通常建立在肥沃的土地上,围绕着城堡形成城邦,管理周边的农村与牧场;而游牧民族则随着水源和草地迁移,居无定所。
北部的绿洲国家包括车师、焉耆、龟兹、姑墨、温宿及喀什等;南部靠近罗布泊一带则有楼兰、于阗和莎车等国。著名的丝绸之路贯穿了这些绿洲,成为连接中国与印度、伊朗、希腊以及罗马的重要贸易通道。
由于控制西域能够掌握这条繁荣的商业路线,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匈奴与两汉之间曾多次为争夺西域而战。这也揭示了为何中原王朝对西域如此重视。
对于苻坚而言,除了战略考量外,或许还有其他深层次的政治或经济动机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不过,具体的动机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探讨。
天王苻坚有着另一层深思熟虑。作为一位卓越的领袖,他深知国家繁荣的根本在于文化的力量。
在苻坚执政初期,他委任王猛为相,凭借儒家文化的治理理念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随着北方中国的统一,氐族、汉族、鲜卑族、匈奴族和羌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中,文化冲突变得不可避免。与此同时,江南地区还存在一个以汉文化为正统的东晋王朝。
为了统一国民的思想,苻坚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文化力量,并最终选择了佛教作为前秦国的精神支柱。佛教源自异域,就像氐人相对于中原汉人来说也是外来者一样,这也是羯族后赵推崇佛学的原因之一。东汉通过控制西域,从丝绸之路上引入了印度的文化、宗教与艺术。
众多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教士沿着这条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不仅能够扩大佛教的影响范围,还能增强前秦国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因此,对于苻坚而言,西域是势在必得的战略要地。
在公元383年的早春,前秦天王苻坚任命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诸军事,率领姜飞、彭晃、杜进、康盛等将领,统率五千铁甲骑兵和七万精锐步兵,由鄯善王休密驮与车师前部王弥窴担任向导,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远征西域的漫长征程。
这是继李广利攻打大宛之后,中原王朝第二次大规模派遣军队进入西域。当时正值春寒料峭,长安被寒冷的气息所笼罩。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出征竟成了苻坚与吕光君臣二人的永别。吕光从此再未回到关中,也未能重返他的家乡略阳。
吕光带领的是前秦的常备军。五个月后,苻坚下令调动全国兵力进攻江南。如果历史能够重来,苻坚是否会后悔发动这场保卫西域的战争?
淝水之战中,由良家子弟组成的、装备精良的中军难以抵挡谢玄北府军的猛烈攻击。这与吕光抽调了近十万氐汉精锐部队不无关系。历史多次证明,两线作战往往难以取胜。而此时,沿着河西走廊前行的吕光已经着手制定西征的具体军事计划。
西征军的主要打击目标是焉耆国和龟兹国(现今位于新疆库车县一带),这些国家位于西域的西部。由于吕光获得了车师和鄯善国的支持,这两个绿洲小国在粮食供应上得到了充分保障,因此它们根本无力阻挡大军的进攻。
西域地区的各个国家势力分散,很难统一起来对抗中原王朝。如果想要抵抗外敌,通常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在两汉时期,这个外部力量是匈奴;而在前秦时期,则是狯胡。那么,究竟什么是狯胡呢?
根据《魏书·西域传》记载,狯胡起源于天山以北的裕尔都斯草原、纳伦河谷及其周边地区,也就是悦般国所在的区域,大致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境内。
最初,狯胡部族隶属于北匈奴,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壮大并开始介入绿洲国家间的争斗。
到了前秦灭亡前凉之时,狯胡已经控制了包括龟兹、焉耆、温宿、尉头在内的多个天山南麓绿洲国家,并且其影响力还延伸到了疏勒、于阗等地。
战争的发生并非毫无缘由。西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财富,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谁掌握了这一地区,谁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为了独占西域的财富,狯胡企图全面掌控丝绸之路。
感受到来自黠胡的压力后,东部的车师和鄯善两国向苻坚请求出兵西域,并自愿担任向导的角色。
做事必须有计划,正如古人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吕光自然深知这一道理。从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分为南道、中道和北道三条路线。由阳关出发,经若羌,沿着昆仑山北麓向西行进的是南道;由敦煌出玉门关,沿疏勒河向西进入罗布泊的则是中道;而由新玉门关穿越五船碛(即莫贺延碛),抵达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的是北道。
前秦军队此行目的是攻打塔里木盆地北部以龟兹、焉耆为首的西域叛王,并非为了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因此不会选择南道。
那么,吕光此次西征究竟选择了中道还是北道呢?面对广袤无垠的沙漠和陌生的环境,吕光精心策划了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方案。
他决定率军出玉门关,踏上中道,直指罗布泊。当吕光的大军抵达罗布泊时,映入眼帘的是漫天黄沙与苍茫大地。昔日的罗布泊湖水浩渺,疏勒河与孔雀河注入其中,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点缀着奇异的胡杨树,偶尔还有独木舟划破平静的湖面,宛如蓝色的童话世界。
然而如今,罗布泊以西已是一片荒芜,芦草丛生的背后是无尽的黄沙,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国也逐渐被风沙吞噬。
楼兰古城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期间逐渐消亡。
当吕光率领军队抵达鄯善时,那里的建筑物可能只剩下一些尖顶在风沙中若隐若现。然而,吕光的注意力并未放在改善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上,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军事行动。
在鄯善国,吕光决定休整部队,并大规模招募士兵,宣称将向西进军。与此同时,他发布了一项令人费解的命令:让军队北渡孔雀河,翻越库鲁克塔格山脉,前往高昌。
这一决策让士兵们感到困惑,西域各国的统治者更是摸不着头脑。既然目标是攻击西边的焉耆和龟兹,为何不直接沿着孔雀河谷向西北方向前进,而是选择绕道高昌?
要知道,从鄯善到高昌之间有高大且干旱的库鲁克塔格山脉,而从高昌到焉耆则要穿越长达三百里的流沙地带。
沿孔雀河到达焉耆的距离不到一千里,但如果先翻越库鲁克塔格再转向焉耆,则路程增加到了一千五百里。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让人不禁怀疑吕光是否失去了理智。
然而,当吕光微笑着说出一句话后,在场的人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非吕光愚笨,而是他们自己未能洞察其中的战略意图。
“声东击西!”这一策略平凡而又古老。表面上看,用兵之术似乎简单,实则变化万千。
按照常规的军事理论,不应舍近求远,但卓越的军事家深知“以迂为直,化患为利”。若从孔雀河向西进发,敌人必然有所防备,容易陷入焉耆和龟兹两国的夹击之中。
然而,选择从罗布泊转向北行至高昌,在车师国进行休整,然后穿越三百里流沙,直接抵达焉耆国都城下,这将是一招奇策,能够出其不意地取得胜利。
在中秋佳节之际,西征大军经由墨山国之路到达高昌郡。高昌城位于今日的吐鲁番盆地,是前凉王张骏在平定西域各国后设立的管理西域事务的郡府。
高昌太守杨翰带来了天王苻坚南征的消息,吕光因此下令暂停进军,等待朝廷的指示。尽管西征大军是由前秦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但在与西域相比时,南征之事显得更为重要。
部将杜进却持不同意见:“将军肩负平叛重任,机不可失。我军历经千辛万苦,如今距离敌人仅隔一沙漠,还有什么比击败敌人更重要的事呢?”
众将领及西域东部诸国的国主均赞同杜进的看法,最终促使吕光改变决定,调动各国兵马,率领十万大军南渡流沙。
在远征的征程中,战士们深刻体会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然而,他们的目标比楼兰更加遥远,部队艰难地穿越了无垠的大漠。这片广袤的沙漠既有它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其令人惊叹的美丽。
狂风骤起,黄沙漫天,天空变得昏暗无光,炽热的风扑面而来,沙尘迷眼,四周茫茫一片,难以辨明方向。
当夕阳西沉,气温急剧下降,寒冷侵袭全身,士兵们只能用毛毡紧紧裹住自己,在细软的沙地上寻找片刻的栖息之所。夜幕降临,仰望星空,苍穹如洗,繁星闪烁,银河与星云从未如此清晰可见。
连续数日的行军,五天五夜不停歇,大军穿越了三百多里的沙漠,抬眼望去,依旧是一片无尽的流沙。随身携带的水源已经所剩无几,这让士兵们感到焦虑不安。
此时,吕光站出来鼓舞士气:“我听闻昔日汉将李广利率兵西征时,凭借坚定信念感动天地,泉水竟奇迹般涌出。难道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诚意吗?上天必定会给予援助,大家不必担心。”
果然,话音刚落,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仿佛大地瞬间被三尺深的雨水覆盖。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前秦军队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成功穿越沙漠,直逼焉耆国都城。
焉耆国王泥流大为震惊,他没想到秦军会突然从沙漠中出现,而国家的精锐部队还在孔雀河上游驻扎。他登上城墙远望,只见秦军的旗帜遮天蔽日,马蹄声震耳欲聋,士兵们如潮水般涌来,刀枪林立。
焉耆国王泥流急忙下令开城投降,龟兹以东的各个国家也纷纷效仿。吕光率领胜利之师渡过轮台,继续向龟兹进发。
龟兹国王白纯自恃有狯胡国的强大支援,将城外的居民全部迁入王城,并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准备固守待援。为了稳定自己的远征军士气并瓦解敌人的斗志,吕光施展了一套心理战术。他宣称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金色大象飞越了龟兹城。
由于西域人普遍信奉佛教,吕光利用这一点解释梦境:“金色大象象征佛神,如今保佑龟兹的佛神已经离开,他们的灭亡不可避免。”这一解释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士兵们踊跃攻城。
狯胡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国王的弟弟呐龙率领二十万骑兵,协同温宿、尉头等西域属国的国王,共集结了七十多万兵力前来救援龟兹。这场战役成为中世纪中国西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斗之一。
战斗前夕!吕光下达命令,但将领们却无人愿意挪动一步。兵法中明确指出,只有在拥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时才能进攻,而我们当前的兵力仅仅是对方的七分之一。
因此,唯一的策略似乎就是坚守阵地,连营结阵,闭门不出,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兵法毕竟是死板的教条,人却是灵活多变的。如果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赢得战争,那么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人也会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吕光对这种被动防守的策略嗤之以鼻:“敌人数量远超我们,若我们困守营中,一旦敌人内外夹击,我们将不得不分散兵力抵抗,力量分散,这怎能是破敌的好办法?”
死守并非良策,吕光心中自有妙计。他决定用木头人来迷惑龟兹军队。前秦军队在城南五里处设立营地,挖深沟、筑高墙,并在木桩上披挂铠甲和头盔,插满旗帜,伪装成大军驻扎的样子。与此同时,真正的主力部队则向城西转移,准备迎战狯胡联军。
这样一来,吕光不仅成功地迷惑了敌人,还为己方争取到了主动出击的机会。
龟兹位于天山脚下,北面是连绵起伏的天山山脉,东西横亘,气势磅礴且雄伟壮丽,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阳光下闪烁银光。南边则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黄沙,仿佛与天空相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狂风呼啸,巨大的石块在空中翻滚。
西征军和狯胡联军在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晋书》记载,狯胡军队“骑射技艺高超,擅长使用长矛和槊,铠甲如同锁链般坚固,箭矢无法穿透,他们还用革绳作为武器,骑马掷出能击中敌人”。
然而,《晋书》对狯胡骑兵的描述可能存在一些夸张成分,虽然主力骑兵可能穿着铠甲,但不可能全部士兵都装备如此精良,而革绳实际上是草原牧民用来套马的工具。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低估这种绳索的力量,历史上胡人就曾凭借革绳击败过哥特军队。
针对狯胡军的战术,前秦军队布下了勾锁阵来迎战。吕光因此成为了后世钩镰枪大阵的创始人。在勾锁阵的强大攻势下,狯胡军主力被彻底击败,斩首数以万计,其首领呐龙仓皇逃窜,西域附庸国的部队也只得缴械投降。
吕光凭借这一仗一举击溃了敌军百万之众,平定了天山地区,威名远扬至西疆。当狯胡军惨败的消息传到龟兹城内,城主白纯携带珍宝弃城而逃。随后,有三十余个西域小国纷纷向吕光投降。
西征大军进入龟兹城后,吕光看到了融合了波斯萨珊王朝与印度贵霜帝国建筑风格的宏伟宫殿,其城市的繁荣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长安。这座华丽且奇特的王宫令这位西域征服者惊叹不已。随军参军段业为此创作了《龟兹赋》,讽刺龟兹的奢华,并记录下了此次西征的丰功伟绩,但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未能流传至今。
在西域,每家每户都储藏着自家精心酿造的葡萄酒,富裕人家更是拥有成千上万升的美酒,酒桶堆积如山,香气弥漫,即使存放十年也不会变质。
《晋书》记载:“胡人生活奢华,注重养生。”
西征的士兵们常常沉醉于这些美酒之中,不少人甚至醉倒在百姓的酒窖里。
吕光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立白纯之弟白震为龟兹王以安抚当地民众。那些过去未曾归顺的西域诸国,如今也纷纷从千里之外前来归附,并献上了汉朝时期赐予的符节作为凭证。
吕光与他们更换了新的符节,并向远在前秦的朝廷上表奏报此事,然而此时的前秦已陷入战火纷飞之中。
尽管吕光始终没有收到长安方面的诏令,他看到龟兹这片土地如此富饶美丽,心中萌生了留下来的念头。然而,考虑到氐族和汉族的将士们思乡心切,最终还是决定启程返回故乡。
公元385年三月,吕光率领大军启程,他们带着超过两万头骆驼,这些骆驼背上载满了来自西域各国的珍贵宝物和奇珍异玩,同时还驱赶着一万多匹骏马向东进发。
战争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取财富,否则谁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战斗呢?在这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中,有一件特别珍贵的宝物——那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个人,一位价值连城的僧人。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早期的经典都是用梵文撰写的。这些佛经翻译成汉文的工作主要由一些专门从事翻译的僧侣承担。
其中有一位高僧曾公开立下誓言:“若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在我去世之后,舌头不会被烧毁。”这位高僧圆寂后,后秦皇帝在逍遥园按照佛教仪式为他举行了火化典礼。当火焰熄灭,身体化为灰烬时,唯有他的舌头完好无损。
这位高僧就是鸠摩罗什,一位来自西域的圣僧,他是印度大乘佛教创始人龙树菩萨的第四代弟子,具有中印混血背景。
鸠摩罗什的家庭出身于婆罗门阶层,在印度享有显赫的地位。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放弃了高位选择出家修行,并向东穿越葱岭,最终到达龟兹国。龟兹国王尊其为国师,后来被迫娶了国王的妹妹耆婆为妻,他们生下了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七岁时便与母亲一同出家,每天能够背诵多达三万二千字的佛经,对经、律、论三藏经典都有深刻的理解。十二岁时,在沙勒国的一次大会上,他登台讲解《转法轮经》,年轻的鸠摩罗什因此声名远扬。
二十岁那年,鸠摩罗什于龟兹王宫受戒,龟兹国王特意为他建造了金狮子寺。鸠摩罗什之所以能在西域享有盛名,与他精通梵语及龟兹等多种西域语言密不可分。
随着鸠摩罗什的声望传入中原,著名高僧释道安多次向苻坚进言,建议其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迎接鸠摩罗什前来中原。
在建章宫为吕光送行时,苻坚特别叮嘱:“鸠摩罗什此人,深谙法相之理,乃后学之楷模,是难得的贤才,也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若能攻克龟兹,务必火速将他送入关内。”
苻坚为何如此重视鸠摩罗什?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战争只能带来短暂的胜利,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国都如昙花一现,缺乏文化底蕴的国家难以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之后,华夏大地陷入诸侯割据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纷争不断。皇权衰落,儒学式微,玄学盛行,民众的精神信仰出现真空,贵族阶层则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玄谈之中。新兴的游牧民族以武力征服中原地区,践踏传统道德规范,导致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战火连绵不绝。在这种背景下,鸠摩罗什的到来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统一思想、平定天下并结束动乱,前秦天王苻坚致力于在中国推广佛学。后赵的天王石虎也曾大力提倡佛教,但佛教起源于印度,其经典皆以梵文撰写。当时中土佛学的领军人物佛图澄主要依靠法术来弘扬佛法,一生未曾翻译过任何经典。虽然佛图澄的佛学能够影响普通百姓,却不足以吸引士大夫阶层,无法与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受崇拜的神祇相抗衡。
苻坚称天王之后,僧人释道安挺身而出,站在了宣扬佛学教义的第一线。他致力于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并深入讲解其教义,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卫道安,原名卫某,出生于常山扶柳,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时便选择出家修行,并放弃了俗家姓氏,改以“释”为姓。
尽管道安外貌平凡,但他的师父却因他外表而对他有所偏见。有一次,道安请求师父给予一些经文研读,师父给了他一卷《辩意经》,大约有五千字。道安将经文带到了田间,在劳作间隙阅读。当夜幕降临时,他回到寺庙归还了那卷经书,并请求更多的经文。
师父有些不满地说:“你昨天拿到的经书还没读完,怎么又要新的?”
道安回答说:“我已经记住了!”这番话让师父大吃一惊,于是又给了他另一卷《光明经》,这部经书超过一万字。
次日傍晚,道安再次归还了经书并要求更多。师父让他背诵所学的内容,结果发现一字不差。此时,师父才意识到道安非凡的才华,从此对他格外尊敬。
之后,道安拜佛图澄为师,开创了在寺院中传播佛法的方式,培养了众多弟子,几乎影响了整个河北地区的人们。为了躲避中原地区的战乱,道安前往襄阳进行讲经活动,整理佛教经典,得到了晋朝皇室及民众的高度评价。在他驻锡襄阳的十五年间,除了每年定期讲经之外,他还制定了一套僧团管理规范——“僧尼轨范”,这是他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在佛教的历史上,清规戒律的制定与完善始于道安大师。他不仅规范了僧人的行为举止,还改变了以往僧侣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开始过上了集体住宿的生活。
前秦攻陷襄阳时,苻坚对俘获道安感到极为高兴,他在群臣面前称赞道:“襄阳释道安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我正想借助他的智慧来辅佐大秦。”
道安抵达长安后,居住在五重寺。每当遇到国家大事,苻坚常常会向道安请教,并指示学者们,无论是佛学还是其他学问,遇到难题都可以向道安求教。
因此,在长安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这表明,如果做学问不以道安为师,就难以达到精深的程度,也无法应对别人的质疑和挑战。
在道安之前,对于佛经的翻译和解释存在许多错误,这些错误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道安则致力于佛经的准确注释工作,可以说,真正的佛经注释是从道安开始的。
道安深知,若要使佛教在中土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思想,必须将佛学经典翻译成中文。然而,佛学典籍浩如烟海,而道安的学识毕竟有限,因此他想到了西域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并极力推荐将其迎请到中土。同时,他也坚定了苻坚出兵西域的决心。
遗憾的是,苻坚尚未迎来这位理想中的高僧,他的前秦帝国便已覆灭。
后来,鸠摩罗什来到了后秦,在长安译出了《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三十五部共二百九十四卷的经典,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由于鸠摩罗什的到来和译经工作,后秦逐渐成为了佛教圣地,国内局势一度相对稳定。后秦对北中国的其他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北魏一段时间内的典范。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鸠摩罗什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西域各地的人们无不钦佩。每年他讲经说法时,西域各国的国王都会聚集前来听法,并跪在他的法座旁,让他踏着他们的背登上法座。
在吕光征服西域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他决定打压鸠摩罗什,并强迫他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尽管鸠摩罗什多次请求免除这桩婚事,但吕光不仅拒绝了他的请求,还嘲讽道:“和尚的操守不过如此,就像你父亲一样,有什么不可以的?”
随后,吕光亲自将鸠摩罗什灌醉,并将其送入了龟兹王女的新房。
此外,吕光还故意让鸠摩罗什骑上难以驾驭的牛和马,企图通过观看他从牛背或马背上摔下的场景来取乐。然而,面对这些恶意的挑衅,鸠摩罗什始终保持平静,毫无怨恨之色。
尽管如此,鸠摩罗什还是破了色戒。当他抵达长安后,后秦的皇帝又强迫他接收十名艺伎。这里的“伎女”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妓女,而是指那些以歌舞技艺为生的女性艺人。
对此,鸠摩罗什深感自责,始终对自己的失戒耿耿于怀。每当他在讲台上宣讲佛法时,总会告诫弟子们:“就如同在臭泥中生长出的莲花,只需摘取莲花,不要沾染污泥。”
吕光对鸠摩罗什的态度转变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一天,前秦军队行军到傍晚时分,在一座山脚下扎营休息。
鸠摩罗什平静地建议道:“将军在此山脚下安营,恐怕会有危险,最好将营地迁移到陇上较为安全的地方。”
吕光却不以为然地说:“在山谷中扎营可以躲避风寒,有什么危险呢?”
然而,到了夜间,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引发了山洪,导致数千名士兵丧生。从此之后,吕光开始对鸠摩罗什刮目相看,并且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向他请教。
这表明鸠摩罗什不仅在佛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精通天文和地理知识。当吕光就是否东归的问题征求他的意见时,鸠摩罗什回答说:“此地不宜久留,途中自有适合居住的地方。”这句话虽然主要是针对西域各国君主而言的,但他能够准确预测大军最终会停留在凉州,确实令人称奇。
如果不是后人的杜撰,那么鸠摩罗什或许真的具备某种超凡的能力或占卜技巧。
大军东归的消息传到了姑臧(今天的甘肃武威,凉州的治所)。此时,天王苻坚在新平佛寺遇害的事情,吕光尚不知情,但凉州刺史梁熙却心知肚明。
天下陷入混乱,英雄纷纷崛起,梁熙也想趁机分得一杯羹。然而,他怎会让吕光这头猛虎前来威胁自己的地位?吕光征服了西域,威名远扬,麾下兵马强盛,凉州还能继续属于梁熙吗?
尽管梁熙怀有割据一方的野心,但他缺乏足够的能力。有人建议他扶持苻氏宗室成员,以此制衡吕光并重建前秦帝国,但他不敢冒险;还有人提议他在沙漠要塞高梧谷口和伊吾关设防,试图困死西征大军,但他并未采纳这些意见。
一个既无能又不愿听取他人谏言的人,失败还会遥远吗?
梁熙让他的儿子梁胤担任主将,率领五万大军驻扎于酒泉,企图阻拦西征大军的回师之路。最终,双方爆发激战,吕光大败凉州军队,接连攻克凉州四镇,并攻入姑臧城,杀死梁熙,随后逐步清除了凉州各地的抵抗势力。
吕光在凉州进行了四场关键战役:与梁熙的安弥之战、与张大豫的姑臧之战、与彭晃的张掖围攻战以及远征敦煌之战。这四场战役使他成功平定了凉州,并自封为三河王,几乎与拓跋珪在同一时期登上了王位。由此,氐人建立的凉国——史称后凉——正式成立。
吕光曾多次计划进攻关中以报苻坚之仇,但通往长安的道路被新兴的西秦所阻断。西秦是由鲜卑族乞伏部创建的国家。
据记载,公元265年,乞伏国仁的五世祖乞伏祐邻率领部落从阴山迁移到宁夏清水河流域,并逐渐壮大势力,随后又迁徙至甘肃兰州地区。
前秦帝国崛起时,乞伏国仁的父亲率部归顺了前秦。在淮淝之战期间,乞伏国仁作为凉州兵团的先锋官参与战斗。随着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惨败,乞伏国仁的叔父乞伏步颓在陇西发动叛乱。苻坚派遣乞伏国仁返回陇西平定叛乱,结果乞伏国仁回到家乡后,立即成为了乞伏部的新领袖,叔侄二人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当苻坚去世的消息传至各地,乞伏国仁召集了众多豪杰,在新建的勇士堡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来自陇西乞伏部落的权贵、其他部落的首领以及各级官员齐聚一堂,在勇士堡的高台上露天宴饮。
在酒兴正浓之际,乞伏国仁端起酒碗,发表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讲话,对苻坚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繁荣到极致后往往会走向衰落,过度依赖武力终将导致失败,而历史给予的机会应当紧紧把握。
也许我们不应轻视那些胡族英雄们,他们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并不亚于汉人。凭借这三点深刻见解,可以看出乞伏国仁无愧为十六国时期西秦国的开国君主。
在场的所有鲜卑豪强一致拥戴他,乞伏国仁便在这场酒宴上奠定了自己的王霸之业。
尽管吕光与乞伏国仁交战多次,双方各有胜负,但这位名震西域的大英雄却难以跨越湟水一步。吕光未能洞察天下的局势变化。虽然天王苻坚已经离世,然而前秦并未因此灭亡。苻登继承了前秦的旗帜,与羌族的姚苌在关中地区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激烈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