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赤眉起义——农民英雄创造奇迹,昆阳大战取胜,瓦解王莽统治

雁玉历史 2024-10-07 02:58:52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篡汉后,建立了新朝,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了恢复井田、不得买卖奴婢、实行币制改革及五均六管制等一系列改制措施。但是,改制很快失败了,因为这一系列改制非但没有缓解汉末以来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使之激化,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王莽为了缓和内部矛盾,又挑起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战争,战争的频仍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劳动人民为求生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王莽新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酝酿已久,早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挑起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时就开始了,这之后在北部边境地区也不断出现零星的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不断由边郡蔓延至内郡,越燃越旺,终于形成了燎原大火。

在王莽新朝末年诸多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有两支起义军势力最为强大。一支是发端于湖北当阳县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中的起义军,号称绿林军,它的活动范围是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另一支是发端于山东莒县的赤眉军,它的活动范围是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与此同时,还有北方各地的农民起义,他们到处捕杀官吏,镇压豪强,同样给王莽政权以沉重打击。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一带发生大饥荒,许多人到野地挖草根度日,食不果腹,无奈之下,纷纷扶老携幼外出逃荒。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为人正直公道,经常为穷人办事,深受灾民的拥戴。

在广大农民被逼得卖儿鬻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大家一致推举王匡、王凤兄弟为领袖,聚众数百人,揭竿而起。

不久,南阳(今河南南阳)的马武,颍川(今河南禹县)的王常、成丹等人也率众来归,他们联合起来劫富济贫,除霸惩恶,这支队伍很快便发展到七八千人。由于他们以湖北当阳的绿林山为根据地,故被称作绿林军。

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西北)附近集中兵力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干净、彻底地歼灭了企图进犯的官军二万多人,夺得全部辎重,接着乘胜攻占了竞陵(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钟祥)等地。绿林军威震四方,各地起义军纷纷前来参加绿林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万多人,声势日盛一日。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瘟疫波及很广,这些起义军损失惨重,死亡过半,于是绿林军决定分兵转移。王常、成丹率一路西入南郡(今湖北),称为“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率主力军北人南阳,称为“新市兵”。与此同时有平林(今湖北随州东北)人陈牧、廖湛聚众数千人起兵响应,称为“平林兵”。后新市兵与平林兵联合,向北发展,顺利地进入河南桐柏山区,欲攻南阳,并择时进取关中。

正当起义的燎原之火燃遍全国各地之时,西汉王朝的一批破落贵族,也纷纷加入到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来。当时因犯法逃匿的西汉宗室刘玄加入到平林兵中;舂陵(今湖北枣阳东)人刘縯、刘仲、刘秀三兄弟见到农民起义军的声势锐不可当,新朝气数已尽,王莽政权垮台的命运已不可逆转,于是刘秀兄弟也打起了反对王莽的旗号,组织了七八千人的武装,号称“舂陵兵”。

这支武装力量在与王莽官军的战斗中受到重创,刘氏兄弟的士气受挫。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岁末,下江兵转战到河南,与新市兵、平林兵会师,这给连连受挫、士气不振的舂陵兵带来新的希望。刘氏兄弟亲自去拜访起义军首领王常,要求起义军给予帮助。下江兵全力支援了他们。就在这年的除夕晚上,王常与刘氏兄弟利用官军戒备松懈和胜利后的骄傲情绪,率领斗志旺盛的起义军,突然袭击,获得了大胜。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初一,起义军又一次获胜。紧接着刘氏兄弟又带兵西进,击溃了莽军严尤、陈茂率领的主力军,包围了宛城,当地群众纷纷加入到起义军的行列,绿林军很快发展壮大达十多万人。

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起义军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以便更好地统一起义队伍。

刘玄、刘縯都早有做皇帝的野心。刘縯倚仗舂陵兵的实力,专横跋扈,自称柱天将军,企图夺取起义军的最高领导权。

刘玄虽是只身投入绿林军,势单力薄,但是他利用起义军对刘縯的不满情绪,取得了部分农民起义将领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全力拥护刘玄称帝。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刘玄在众多的起义将领的支持下,在洧阳(今河南新野北)称帝,改元“更始”。自此,新市、平林、下江等各路起义军,以及刘氏兄弟的武装,统一称为汉军,刘縯、刘秀都成了汉军的首领。

绿林军建立了政权后,连续取得了几次大的胜利,队伍发展很快,武器也得到了补充,汉军的士气更加高涨。

于是绿林军兵分两路继续向莽军发动进攻,其主力军进攻宛城,准备攻下宛城,以此向西夺取关中,挺进长安;另一支则由王凤、王常、刘秀等人率领,乘严尤军新败,颍水以南官军十分空虚的有利时机,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进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城(今河南郾城)。

绿林军的节节胜利,使王莽新朝大为震惊,王寻、王邑征集各地精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大军,向绿林军猛扑。

这年三月,王莽的百万大军包围了昆阳。当时昆阳城外莽军号称百万,列营数百,包围数十层,昆阳城内则只有绿林军八九千人,众寡悬殊。

王莽的军队求胜心切,用冲车撞城,掘地道攻城,向城内密集射箭,形势对绿林军来说是极为严酷的。但是这一切丝毫动摇不了城内绿林守军坚守昆阳城的决心。众将士临危不惧、周密策划,决定由王凤、王常守城,刘秀率十三人乘莽军不备,连夜突围出城,到外地调集援军。援军一到,便立即在距莽军四五里的地方摆下阵势,给王莽的军队来了个措手不及。

在与王莽的军队的交战中,绿林军愈战愈勇,每个起义军战士都是以一当百、所向无敌。

紧接着由刘秀率领三千名敢死队员,从昆阳城西的水上猛攻莽军的中军,杀死了莽军主帅之一王寻。与此同时,城内的绿林军也乘势向外杀出,起义军里应外合,喊杀声惊天动地。

腹背受敌的王莽的军队见此阵势,丧魂失魄,阵脚大乱,争相逃跑,互相践踏,乱作一团。

王邑仅带了几千名洛阳兵狼狈逃回洛阳。昆阳之战使莽军损兵折将,主力军受到重挫,同时敲响了王莽新朝的丧钟,是推翻王莽新朝的决定性的一战。

昆阳战后,绿林军内部发生了分裂,更始帝刘玄在新市、平林起义军将领的支持下,杀死刘縯,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北攻洛阳;一路则由申屠建、李松率领西进长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起义军攻下长安,在长安市民和一部分莽军起义士兵的支援下,将王莽杀死在渐台。起义军将王莽的头割下送至南阳,悬挂于南阳市。至此绿林军经过六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王莽新朝的统治。

王匡攻下洛阳后,刘玄迁都洛阳。刘秀在刘縯被杀后采取了以屈求伸的策略,取得了刘玄的信任。在洛阳定都后,刘玄派刘秀到河北镇慰州郡。

刘秀趁机以河北为根据地,镇压起义军,发展独立武装,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刘玄由洛阳迁都长安。刘玄一人长安就大封汉室,重用旧贵族,终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对此,一部分绿林军的起义将领大为不满,至于下步将如何举动,更始帝毫无主张,招致了关中离心、四方怨叛的后果。

刘玄此时又将绿林军将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杀害,并准备向王匡、张印等下毒手。王匡率领部分绿林军杀出长安,与赤眉军联合作战。

赤眉军起兵于山东一带,最初为两股:一股是海曲(今山东莒县东)人吕母为反对县宰发起的农民起义。

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母的儿子因犯小罪为县吏所杀,吕母为替儿子报仇,将自己的几百万家财散尽,接济穷人,并声明不图其偿还钱财,只要他们替儿子报仇雪恨。吕母以反对官府乱杀人为号召,组织起几千人的起义军。

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他们攻入海曲,杀死县官,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人以上。另一股力量是由樊崇领导的。

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一百多名贫苦农民,在莒县举行起义。他们杀官吏,打土豪,夺回被地主霸占的财物,以后转入泰山(今山东泰安)活动。其时,青、徐(今山东东部、江苏北部)一带闹饥荒,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已是走投无路,纷纷参加樊崇的队伍,一年之间,起义军激增至一万多人。

此时,山东各地还有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组织和领导的几支起义队伍,他们看到樊崇勇敢善战,纷纷前来投靠他。这样由几支起义队伍汇成了一支拥有几万人的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向王莽政权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在作战中,为了和王莽的兵士相区别,每个人都把眉毛涂成赤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他们打击官府,严惩豪强,士气愈来愈高涨。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派廉丹、王匡率领十几万大军向樊崇领导的起义军进行猛烈反扑,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赤眉军与王莽的官军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以东)激战一场,莽军大败,王匡狼狈逃窜,廉丹试图顽抗,结果连同其他二十多名部将一起被赤眉军杀死。赤眉军乘胜追击,攻下无盐,又消灭了王莽军一万多人。赤眉军的这次大胜,沉重地打击和削弱了王莽在东方的军事力量。

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下洛阳,刘玄定都洛阳后,赤眉军樊崇遣使与刘玄联系,一则对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表示祝贺,二则表示愿意与之合作。但是刘玄等人却以极其冷漠的态度相待,拒赤眉军于千里之外。

刘玄的冷淡大大刺伤了赤眉军,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迁都长安时,赤眉军宣布与更始政权决裂,决计进攻关中,分两路对刘玄进行讨伐。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从武关(今河南陕县西)进发,一路由徐宣、谢禄等率领从陆浑关(今河南伊川)进发。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两路赤眉军到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会师。赤眉军的基本群众都是贫苦农民,所以一直保持着朴实的农民作风和良好的纪律,他们“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旗帜、号令,反映了他们之间朴素平等的关系。

为了与刘玄对抗,当赤眉军这支与敌人对战中迅速扩大的队伍到达华阴(今陕西华阴)时,大家一致认为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们找来一个西汉宗室后裔、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并建年号为“建业”。

赤眉军进入关中时,更始政权中农民出身的将领王匡、张卬率军造反,与赤眉军合作。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七月,赤眉军攻下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刘玄投降了赤眉军,不久被绞死。

赤眉军进驻长安,颇得人民的拥护。

但是,摆在赤眉军他们面前的任务却是十分艰巨的,一方面,革命成功后,缺乏新的继续向前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处在地主豪强内外夹击的境地。起义军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便是长安城中几十万大军的吃饭问题。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长安城粮食供应断绝,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不得不退出长安转移到安定北地(今甘肃境内)。

赤眉军在西进的途中,逢大雪,又遇到隗嚣的袭击,只得重返长安。这时长安已为刘秀的部属邓禹所占,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重新占领长安。关键时刻,又遇上关中闹灾荒,一派白骨蔽野、城郭皆空、易子相食的悲惨景象,几十万赤眉军粮绝炊断,无奈只得又一次撤出长安,引兵东进。这时刘秀以逸待劳,已经做好围剿赤眉军的部署。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初,赤眉军在崤山(今河南渑池)一带与刘秀部冯异遭遇,大败,紧接着又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陷入刘秀早已设置的重围。

樊崇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勇士完全丧失了斗志,向刘秀乞降,刘秀只答应免他一死,为了活命樊崇把十余万赤眉兄弟送上了绝路。以后樊崇等曾企图再次起兵,事终不成,被杀。浴血奋战十几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大军最后被刘秀击溃。

0 阅读:6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