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悲剧的亡国之君,被迫登上皇位的才子,北宋灭南唐

雁玉历史 2025-01-02 02:51:03

李煜,原名李从嘉,诞生于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他出生仅三个月时,其祖父李昪推翻吴国自立为帝,因此李煜自幼便享有皇家血脉。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但在他成长过程中,他的五个哥哥中有四个不幸早逝,只剩下大哥李弘冀存活。

作为嫡长子,李弘冀自然被视为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尽管李璟在初登基时曾指定弟弟李景遂为皇太弟,但最终还是在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三月正式册封李弘冀为太子。这一年,正值周世宗柴荣发动南征,夺取了淮南十四州,迫使南唐撤出江北地区。面对这样的局势,李璟不得不向柴荣称臣,并请求将“南唐国主”的位置传给李弘冀,然而这一请求并未得到柴荣的批准。

尽管如此,李璟只能继续担任南唐国主一职,而李弘冀则一心期待着父亲去世后能够登上皇位。他并不在意父亲的处境多么尴尬,只专注于自己未来的九五之尊梦。

关于国家的衰落,身为安定郡王的李煜虽然感到痛心,但他本质上更像是一位纯粹的文人,并未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毕竟,即便父皇去世,他也没有继承大统的机会,只需安心做他的郡王,享受名士的生活便已足够。

然而,太子李弘冀对这位才华出众的弟弟却充满警惕,生怕李煜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李弘冀的日子过得异常艰辛,既要防备李煜,又要提防前任“皇太叔”李景遂。好不容易成为准国主的他,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位置。

李璟并不特别喜爱长子李弘冀,常常对他冷眼相待。有一次,李弘冀犯错后,李璟拿起棍子就打,还骂道:“我真后悔立你为太子,明天就把你废掉,传位给你三叔。”

尽管事后李璟可能忘记了这件事,但李弘冀却将这笔账记在了李景遂头上,因为李景遂是他最大的威胁。

后来,李弘冀得知李景遂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职期间杀害了都押衙袁从范的儿子,袁从范因此怀恨在心。李弘冀抓住这一机会,派人送给袁从范毒药,唆使他趁机毒杀了李景遂。李璟并不知道李弘冀背后的阴谋,如果他知道真相,凭借他对李景遂的感情,李弘冀即使不丧命,恐怕也会失去太子之位。

李璟在江东已经担任了十五年的皇帝,尽管他在北方屡次遭受柴荣的侵扰,但在自己的领地内依然保持着绝对的权力。

淮南的丧失对李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柴荣撤军之后,他开始严厉整治那些所谓的“军事专家”。他连续罢免了冯延巳和陈觉,并将被周军俘虏后释放回来的冯延鲁、边镐等人闲置不用。就连以智谋著称的宋齐丘,也被李璟囚禁于九华山,最终在那里饿死。

面对这样的局势,李璟也变得豁达起来,过一天算一天吧。与此同时,皇太子李弘冀在害死李景遂之后,并未停止行动。他的弟弟李煜出生时有一只眼睛呈现重瞳,被认为有特殊的相貌特征。

虽然李弘冀还不敢直接对付李煜,但他经常给李煜施加压力,让李煜自己掂量掂量。

李煜虽然性格文弱,但还是理解了哥哥的意思,心里十分不满:“我从未想过要当什么皇帝,何必如此猜疑呢?”

为了消除李弘冀的疑虑,李煜时常向他递交保证书,这才让李弘冀稍微放心了一些。

实际上,李弘冀真正的对手并不是李煜,而是已经去世的李景遂。只要这件丑事不被揭露,李弘冀的地位就无人能够动摇。

李弘冀一直渴望父亲早日离世,以便自己能继承皇位,但他似乎命中注定无法成为帝王。在周显德六年的七月份(公元959年),李弘冀突然患上急病,尽管他顽强地撑到了九月,最终还是不幸去世。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记载说是被李景遂的冤魂索命所致。虽然这听起来像是迷信的说法,但考虑到李弘冀内心深处可能因为对李景遂的事情心怀愧疚,再加上过度思虑,导致了他的早逝,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报应吧。

李弘冀的去世并没有给李璟带来太大的影响,毕竟国家面临的困境比失去一个儿子更让他感到忧虑。好在他还有其他儿子可以依靠。

到了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李璟注意到北方政局发生变化,赵匡胤登基称帝。面对这一局势,李璟心中充满了疑虑,不知道新皇帝对江南地区有何打算。为了安全起见,他决定迁都至南昌,并派遣人员观察赵匡胤的态度再做进一步规划。

临行前,李璟立吴王李煜为皇太子,让他留守金陵。这一决定将这位原本只想做个文人雅士、自号“莲峰居士”的李煜推上了政治舞台。尽管李煜对此十分抵触,但在李弘冀去世后,作为实际上的嫡长子,由他接任皇太子之位也是情理之中之事。

与金陵相比,南昌的位置较为偏僻,并不适合建都。大臣们习惯了金陵的生活,不愿前往这个“荒郊野外”受苦,纷纷劝说李璟返回金陵,认为宋朝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进攻。李璟有些懊悔,但仍然犹豫不决,心中担忧赵匡胤何时会发动攻击。由于焦虑过度,他茶饭不思,不久便身染重病。

此时的李璟似乎已经看透一切,对世间之事不再留恋。他知道,从先祖手中继承的基业在他这一代几乎已毁于一旦。根据以往的经验,赵匡胤的野心并不亚于柴荣,迟早会南下统一江南。

李璟认为自己若在此时离世,或许可以避免成为亡国之君的耻辱,这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于是,他开始绝食,仅靠饮水维持生命,数日后在南昌病逝,享年四十六岁。

相较于其子李煜后来所经历的苦难,李璟确实算是幸运的。人终有一死,但对于亡国之君来说,能够善终者寥寥无几,且大多要忍受屈辱。与其如此苟活,不如选择死亡。

尽管李璟才华横溢,在历代帝王中文化素养名列前茅,然而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依靠的并非文学才能,而是政治智慧、军事谋略以及一定的手段。

南唐历经三位君主,每位皇帝都与北方的“邻居”有过往来。李昪交往的对象是石敬瑭,李璟则与柴荣打交道,而李煜面对的是赵匡胤。

李璟去世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并在得到赵匡胤的认可后,追封其父李璟的庙号为元宗,同时将自己的名字从李从嘉改为李煜。

即位之初,李煜自然要进行一系列的人事调整:他尊奉母亲钟氏为圣尊后(为了避免与外祖父钟泰章的名字冲突),钟氏正是那位曾经诛杀吴国重臣张颢的钟泰章之女。他还册立大司徒周宗的女儿周娥皇为皇后,随之而来的是王公贵族们的官职提升。

李璟对柴荣表现得十分谦卑,目的就是为了求得柴荣的宽恕。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李煜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毕竟面对赵匡胤这样的贪婪之人,如果不这样做,江南恐怕难保。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为了向赵匡胤示好,李煜派遣户部尚书冯延鲁送去了一份重礼:包括两千两黄金、两万两白银以及三万匹锦帛。

然而,这些财宝在赵匡胤眼中并不算什么,他更看重的是李煜所表现出的那份谦逊态度。于是,李煜特意写了一封信,言辞间表达了自己原本向往成为像巢父、许由、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但由于兄弟们早逝,才不得不继承王位,并且极力称赞赵匡胤胸怀宽广、仁德深厚,希望得到他的庇护和支持,以便能继续治理旧地,享受安宁与繁荣。不过,考虑到赵匡胤背叛了柴荣的信任,欺凌孤儿寡母的行为,这些溢美之词显然与事实不符。

赵匡胤发现李煜比他的父亲更容易对付,心中暗自高兴。然而,当他听说李煜在金陵大赦期间建造了一只金鸡时,感到非常愤怒。因为按照传统,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制作金鸡,李煜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赵匡胤权威的一种轻视。

随行的南唐进奏使陆昭符担心赵匡胤会因此大发雷霆,便笑着解释道:“陛下不必听信这些传言,那并不是什么金鸡,只是一只普通的鸟罢了。我们国主作为臣子,怎敢做出如此僭越之事?”

赵匡胤听后大笑起来:“你说得真好,我也没太在意这件事。”于是他不再追究此事,李煜也因此免于一场危机。实际上,赵匡胤当时并没有打算与李煜彻底决裂,因为他正忙于先征服成都的孟昶,所以暂时没有对李煜采取行动。

尽管李煜以文学才华著称,但他也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可惜的是,他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并且缺乏像诸葛亮那样的贤臣辅佐,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李璟曾派遣一些官员到各地负责开垦荒地的工作,但这些人贪婪成性,在民间肆意搜刮,引起了极大的民愤。李煜了解到这一弊端后,果断下令罢免了这些“民贼”,禁止地方官私自增加赋税,使得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

在那个时期,赵匡胤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消灭孟昶上,因此对江南的控制相对较为宽松。李煜在没有北方威胁的情况下,也将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文化建设”。

李煜身兼两职,一是文学家,二是书法家,历史上称赞他“善属文,工书画”。

李煜的词作风格前后有着显著的变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活力与清新,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由于他才华横溢且风度翩翩,自然吸引了不少关注,在女性之间周旋时创作的词作充满了柔情蜜意。

例如,《浣溪沙》中写道: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然而,当李煜成为宋朝的阶下囚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此时的他每日沉浸在悲痛之中,其作品也因此变得哀伤而沉重,每一字都仿佛浸透了血泪,令人不忍卒读。

李煜在名义上是宋朝的属国君主,但实际上仍是江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除了赵匡胤,当时还没有其他人能够威胁到他的地位。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十年,直到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宋军攻陷金陵城。

李煜不仅擅长填词,还精通音律。他的皇后周娥皇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能歌善舞,尤其擅长弹奏琵琶。有一次,李煜的父亲李璟过生日,周娥皇为他演奏了一曲,李璟非常高兴,便将自己珍藏的“烧槽琵琶”赠给了她。

这把“烧槽琵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乐器。传说东汉时期的名士蔡邕曾制作过一把名为“焦桐烧槽琵琶”的乐器,不过无法确定周娥皇得到的是否就是蔡邕所制的那一把。

周娥皇之所以能在音乐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因为她擅长弹奏琵琶,还因为她整理和修订了《霓裳羽衣曲》的乐谱。这首曲子是大唐盛世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李煜的时代,《霓裳羽衣曲》的乐谱已经失传了近两百年。

李煜找到了部分残谱,经过周娥皇的整理后,她开始教宫中的女子们学习这支舞蹈。周娥皇体态轻盈、舞姿优美,而李煜则在一旁用琵琶伴奏。这样的情景成为了宫廷中的一段佳话。

周娥皇不仅才貌双全,还与李煜感情深厚,二人育有二子:李仲寓与李仲宣。然而,命运多舛,次子李仲宣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因意外受到惊吓而早逝,这对夫妇遭受了巨大打击。

与此同时,周娥皇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病重在床,而此时的李煜,和经常来宫里探望的妹妹勾搭上了。这位年轻的女子正值青春年华,才十五岁,她频繁入宫探望姐姐,并逐渐成为李煜生活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周娥皇的病情日益加重,而李煜则继续与她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李煜不希望娥皇发现小妹,以免引起她的怀疑。然而,事情并不如他所愿,躺在床上的周娥皇还是发现了,她惊讶地问:“你是什么时候进宫的?”

周小妹毕竟年幼天真,毫无心机,直接回答道:“我已经来了好几天了。”

听到这话,周娥皇立刻明白了李煜做了什么,心中满是委屈,忍不住哭泣起来。

李煜试图解释:“我只是在教小妹作词,并没有其他的事情。”这样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反而让人更加确信了他的意图。周娥皇失望至极,干脆转过身去,不再理会李煜。

正在周娥皇伤心之时,突然传来了小儿子李仲宣夭折的消息,这令她悲痛欲绝,连续数日痛哭不止。最终,她抱着公公李璟赐予的烧槽琵琶,口中含玉,黯然离世,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

尽管李煜在外有不忠行为,但他对他的发妻周娥皇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周娥皇去世时,李煜悲痛欲绝,无论谁来劝慰都无法平息他的哀伤。

到了出殡那天,人们发现这位国主仿佛变了一个人,面容憔悴,眼神空洞,并自称为鳏夫。

实际上,李煜内心充满了愧疚。毕竟,在妻子病重期间与她的妹妹私通,无论是从情感还是道义上都难以自圆其说。为了表达对周娥皇的怀念,李煜追封她为昭惠国后,并撰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其中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特别是那首诗: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潜然泪眼低。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池上哭娥眉。”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然而,逝者已矣,活着的人仍需继续前行。作为一国之君,李煜不能长期沉浸在悲痛之中,需要重新选定一位国后。而小周妹妹成为了显而易见的选择。

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十一月,李煜指派太常博士陈致雍和学士潘佑等人筹备大典礼仪,正式迎娶了小周妹妹。

在三国时期,乔国老家出了两位绝世佳人。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则成为了周瑜的妻子,这让北方的曹操十分羡慕嫉妒。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司徒周宗家中也出现了两位美女,她们都被李煜迎娶入宫。大周后去世后,小周后接替了她的位置,同样深得李煜宠爱,其受宠程度丝毫不亚于姐姐。

尽管姐妹俩都曾是李煜的正妻,但人们总觉得大周后更像是李煜真正的伴侣,而小周后与李煜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对恋人。尽管两人之间有十四岁的年龄差距,但这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李煜也因此逐渐走出了大周后病逝带来的阴影。

虽然李煜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在艺术领域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同时他还是一个颇具创意的“发明家”。就像石敬瑭开创了“儿皇帝”的先河一样,李煜也有着一个令人诟病的“发明”。

当现代人讨论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时,“三寸金莲”这个词往往会被提及,这是对古代束缚女性身体的一种批判。而这一习俗据说正是由这位“一代词宗”李煜所推广开来的。

当然,李煜只是在追求个人享受时让宫女裹脚进行舞蹈表演,并不能将推广“三寸金莲”的“贡献”归功于他。实际上,李煜只是这种做法的“发明者”。李煜确实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他命令工匠用黄金打造了一朵高达六尺的“莲花”,并让宠妃杳娘用锦帛缠住双脚,在这朵金莲上踮起脚尖跳舞,这与现代芭蕾有几分相似。

虽然现在人们常常认为芭蕾是西方艺术的经典,但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李煜就已经创造了类似的艺术形式。这位南唐后主不仅宠爱众多佳丽,其中一位名叫黄氏的女子,因其美貌与才华而深受李煜喜爱,负责管理宫中的藏书。另一位名叫流珠的宫女,则以绝世容貌和琵琶技艺赢得了李煜的青睐。

然而,李煜的正妻周家姐妹性格刚烈,如同来自河东的狮子,对他的私生活管束甚严。因此,李煜大多数时候只能与小周后相伴,过着看似快乐的日子。

小周后的美貌和才情堪称一绝,她与李煜的感情深厚无比。不同于隋文帝杨坚面对独孤皇后的严厉,李煜从未想过逃避小周后的温柔乡。

为了博得小周后的欢心,李煜不惜重金在皇宫的花园里建造了一个小巧精致的亭子,仅供二人使用。他们常常在这个亭子里饮酒作乐,享受着花前月下的美好时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对外界的变化毫不关心。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此停止。当李煜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时,赵匡胤所率领的宋军却在不断扩张势力。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二月,宋军攻灭了荆南高继冲;同年三月,又征服了湖南,并将周保权押送至汴梁。

到了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宋军更是攻陷了成都,迫使蜀主孟昶投降。此时,李煜仅有的盟友只剩下南汉的刘张、吴越的钱俶以及泉州的陈洪进。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那份闲情逸致,在宫中吟诗作画,弹奏琵琶,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虽然李煜在书法界的知名度不及宋徽宗,但他在这一领域同样自成一派。早年,他以唐代书法大师柳公权为师,其作品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最终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尽管李煜性格温和文雅,他的书法却展现出非凡的气势与坚韧的风骨,被赞誉为“倔强丈夫”。他的著名书法作品包括《春草赋》、《八师经》和《智藏道师真赞》等二十多件,在北宋末年均为书法中的瑰宝。

此外,李煜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创作了如《自在观音相》和《写生鹌鹑图》等九幅珍贵画作。遗憾的是,由于靖康之难引发的社会动荡,这些书画无一得以保存至今。

不仅如此,李煜还在书法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撰写了《书评》和《书述》两篇评论文章,对前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在五代十国时期,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主要有孟昶统治的后蜀和李煜领导的南唐。这两位君主不仅是政治领袖,更是杰出的艺术家,他们身边聚集了不少才华横溢的人物。

南唐有一位名叫顾闳中的画家,虽然他的名声或许不及后蜀的黄筌显赫,但他创作了一幅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仅次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此画后来成为国宝级文物,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曾以五百两黄金购得。

据记载,《韩熙载夜宴图》的诞生源于一段历史故事:南唐后主李煜对韩熙载产生了猜忌,于是派遣顾闳中假装赴宴进入韩府观察情况。顾闳中回到宫廷后凭借记忆绘制了这幅传世佳作,从而让韩熙载的名字流传千古。

相较于其他割据政权,南唐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其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除了君臣皆热衷于文学艺术外,在物质条件方面也为后世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在南唐时期得到了改进,出现了如李廷珪墨、澄心堂纸和龙尾砚等名品。

然而,这些精美的文具仅限于皇室与贵族使用,并不轻易流向社会大众。在封建社会里,特权阶层掌控着文化的主导权,实行文化垄断政策,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连拥有名字的权利都被剥夺,这种情况在宋元时期尤为明显。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在家族中排行第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伯父叫朱五一,祖父则叫朱初一。

在那个时代,文化资源几乎被王公贵族独占,普通百姓难以接触到优质教育。这种文化垄断导致了大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严重限制了国民的整体智慧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能仅靠几位文学巨匠来体现。物质财富的集中往往会引发文化资源的集中,而文化资源的集中又会抑制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李煜并不是一位残暴的君主,但他显然不适合担任帝王的角色。评判一位君主的标准不应仅仅基于其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治理国家和保障民生的能力。特别是在动荡时期,一位优秀的君主还必须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否则将无法抵御外敌。遗憾的是,李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上,尽管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深受后人敬仰,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表现却十分糟糕,远未达到应有的标准。

当李煜在金陵吟诗作画之时,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行营诸军都部署潘美(也就是潘仁美)率领军队南下广东,一举消灭了统治广东长达六十年的南汉政权。小皇帝刘张被迫投降。同年十月,赵匡胤在汉阳(今湖北武汉)大兴造船业,准备沿江东进。

李煜听闻此消息后,心中大为震惊,无暇顾及他的文化事业,便派七弟郑王李从善以朝贡之名往汴梁探听虚实。

为了不让赵匡胤产生吞并之意,李煜主动降低国格,放弃了“大唐”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并对宫廷制度进行了全面降级调整:中书门下二省改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院改为文馆,枢密院改为光政院,大理寺改为详刑院。

李煜对赵匡胤表现得极为恭顺,这使得朝中一些忠臣感到不满。南都留守林仁肇私下劝说李煜:“目前宋朝的主要兵力集中在西线,淮南地区的防守相对薄弱。陛下可授予我一支军队,渡江收复淮南。然后陛下可以选拔贤才,积累经验,凭借唐国的实力,赵匡胤必定不敢轻易侵犯。若计划成功,则功归陛下;若失败,陛下可以诛灭我的三族,以此表明此事与陛下无关。”

林仁肇的建议虽然充满风险,但并非毫无胜算。只要李煜能够减少在文艺上的投入,凭借其天赋,保卫江南并非难事。然而,李煜性格保守,不愿冒险,最终拒绝了林仁肇的提议。

赵匡胤对林仁肇的威名早有耳闻,曹彬等人与林仁肇相比,并无显著优势。若李煜重用林仁肇,这将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在解决李煜之前,赵匡胤认为必须先除去林仁肇,于是他策划了一次巧妙的反间计。

赵匡胤派遣画师前往江南秘密绘制了林仁肇的肖像,然后故意让滞留在汴梁的李从善看到这幅画像。李从善见到画像后惊呼:“这不是林仁肇吗?”随行人员趁机散布谣言,声称林仁肇已暗中投降宋朝。

李从善未经深思熟虑便写信告知李煜,称林仁肇已经叛变。

李煜同样轻信了这一消息,加之朝廷中握有兵权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和洪州节度使朱令赟因嫉妒林仁肇而不断诋毁他,最终促使李煜下毒害死了林仁肇。

此时,赵匡胤正遵循后周大臣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统一战略,已完成计划的一半,下一步便是对付李煜。尽管李煜曾待赵匡胤如父,但赵匡胤并非耶律德光那样目光短浅之人,他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统一,而非仅仅享受李煜的恭顺。事实上,即便李煜试图强硬对抗赵匡胤,他也缺乏这样的实力。

当前,南唐仅控制着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和江西一带,四周皆为强敌。北、西、南三面有宋朝大军虎视眈眈,东面则是向宋称臣的吴越和泉州,四面楚歌。

尽管李煜在位的时间与三国时期吴国后主孙皓相似,但孙皓至少还保有江南的大片领土,而李煜手中的地盘却小得可怜。面对宋朝的强大实力,无论谁来治理,恐怕也难以扭转局势。

李煜在位的十多年间,对外屈膝求和,对内则沉迷于享乐。刚即位时对百姓的一点关怀早已荡然无存。朝廷中充斥着尸位素餐的“文学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法挽回。

内史舍人潘佑对此深感痛心,上书直斥李煜:“从前夏桀、殷纣、吴国孙皓自取灭亡,被历史所嘲笑。如今陛下还不如他们,我不愿与这些无能之辈共事,更不愿侍奉您这个亡国昏君!”

李煜见疏大怒,中书舍人因与潘佑不和,在李煜面前煽风点火。

李煜下令捉拿潘佑,潘佑深知自己难逃一劫,痛哭一场后自刎身亡。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海瑞曾上疏痛骂明嘉靖皇帝,虽然嘉靖为人苛刻,但他并不昏庸,并未因此加害海瑞。当然,我们不能断言李煜一定会杀潘佑,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十个嘉靖也比不上半个李煜;然而论及政治权术,嘉靖远非李煜所能比拟。李煜的治理能力显然不及嘉靖,这也注定了南唐的覆灭。

在潘佑的奏疏中,他不仅严厉批评了皇帝和大臣们,还特别推崇司农卿李平,认为他具有卓越的才能,并建议李煜任命李平为尚书令。然而,当潘佑去世后,那些被他批评过的大臣们将怒火转向了李平,纷纷在李煜面前诋毁他,声称李平与潘佑勾结,意图谋取私利。

最终,李煜听信了这些谗言,将李平投入监狱,不久之后,李平便死于狱中。

与此同时,赵匡胤正计划对李煜采取行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以祝寿为名前往金陵,实际目的是探查江南的情况。

卢多逊为人狡猾,善于玩弄权术。他首先用甜言蜜语安抚李煜,声称只要南唐继续效忠宋朝,双方就能和平共处。李煜轻信了他的说辞。临行前,卢多逊又欺骗李煜:“我们天子正在重新编纂全国地图志,但目前缺少贵国十九州的相关资料,请国主协助提供。”

李煜没有细想其中的蹊跷,便轻易地将境内十九州的户籍资料以及军事部署图交给了卢多逊。卢多逊心中暗笑:“李煜真是愚蠢至极!”

回到汴梁后,卢多逊极力怂恿赵匡胤出兵攻打江南,并将从李煜那里获取的机密资料呈交给赵匡胤。赵匡胤看到这些珍贵的情报,心中大喜,有了这些信息,李煜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难以逃脱他的掌控。

尽管赵匡胤对统一南方充满信心,但他也有一丝隐忧:自古以来,长江天堑一直是江东地区稳固的天然防线,近百年来无人能破。自从隋文帝杨坚在四百年前成功渡江灭陈后,再无大军成功跨越长江的先例。因此,赵匡胤对于北方军队能否顺利渡江感到不安。

幸运的是,在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七月,一位名叫樊若水的南唐书生前来投奔赵匡胤。樊若水原本希望能在李煜的朝廷中谋得一席之地,无奈屡次科举落榜。不愿虚度光阴的他,决定另辟蹊径,以钓鱼为掩护,在长江两岸反复测量,并绘制了一份详细的《长江沿岸水势图》作为见面礼献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见到这份珍贵的地图后大喜过望,决心出兵消灭李煜这个他认为政治上幼稚的对手。

然而,为了使这次军事行动名正言顺,赵匡胤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于是,赵匡胤想出了一个策略:既然李煜已经向他称臣,他便派遣知制诰李穆前往金陵,要求李煜亲自前往开封拜见宗主国皇帝。这样,如果李煜拒绝,就等于公开抗命,给了赵匡胤出兵的理由。

尽管李煜向赵匡胤表示臣服,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即继续担任江南地区的国主。如果他跟随李穆前往开封,恐怕将永远无法返回江南。因此,当被要求前往开封时,李煜借口自己身患重病,不能长途跋涉,并承诺日后一定前往。实际上,李穆早已预料到李煜会如此回应,带着一丝嘲讽的笑容回去复命。

终于,机会降临到了赵匡胤面前,他大笑不已。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下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颖州团练使曹翰以及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刘遇率领水师从江陵出发,沿江东下;义成军节度使曹彬和侍卫马军都虞候李汉琼则率军从南方进攻。

与此同时,赵匡胤还命令吴越王钱俶从东线进攻南唐的常州和润州,以分散南唐的主要兵力。此时,李煜仍然心存幻想,认为通过支付钱财就能让赵匡胤撤兵。于是,他派遣八弟江国公李从镒携带白银二十万两及锦帛二十万匹前往讲和。

然而,在李从镒还未带回任何好消息之前,李煜就收到了宋军攻陷池州(今安徽贵池)并迅速推进的消息。这时,李煜才意识到赵匡胤这次是来真的,开始感到真正的恐慌。

李煜长期沉浸于文学创作,渐渐感到厌倦,心中的热血开始沸腾,决定与赵匡胤彻底决裂。他下令在国家内部废止开宝年号,并调动军队进行防御。

李煜对臣子们说:“赵匡胤被逼到绝境时,必然会发动进攻。但我并不惧怕他,等到宋军来犯之时,我将亲自披挂上阵,指挥三军,与宋军决一死战,或许还能取得胜利,保住我们的江山。”他的言辞激昂,然而,谁会真的相信他能与赵匡胤单挑并取胜呢?

与此同时,李煜还给吴越王钱弘俶写了一封信:“兄弟,你为何要追随宋人胡闹?如果我被消灭了,你觉得你能有好结果吗?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你不明白吗?”

然而,钱弘俶看得更为长远:既然迟早都要前往汴梁,不如现在就在赵匡胤面前多立些功劳,以便日后能有更多的谈判筹码。因此,他没有听从李煜的建议,继续北上攻城。

宋军将领曹彬和李汉琼率领部队迅速前进,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大败南唐军队,俘虏了南唐兵马都监孙震,全歼了南唐军主力两万余人,缴获了三百多匹战马,这些战马原来是赵匡胤赠送给李煜的。

赵匡胤见此机会,命令曹彬等人在采石矶建造浮桥,准备渡江作战。

李煜对此表示怀疑,询问中书舍人张洎这是否属实。张洎同样持怀疑态度,回答道:“从未听说过长江上能建起浮桥,这肯定是军队中的谣言,陛下不必担心。”

李煜这才放下心来:“我就说嘛,曹彬真是太愚蠢了,哈哈。”但到底是谁更愚蠢,不久之后便有了答案。

在宋朝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南唐洪州节度使朱令赟带领最后的精锐部队试图摧毁采石矶的浮桥,以阻止宋军进攻。然而,在他点燃火焰时,风向突然转变,从南风变为北风,导致火势反噬,无数南唐士兵丧生,朱令赟亦在这场大火中身亡。

此役之后,李煜意识到自己的抵抗力量已所剩无几,金陵城失去了屏障,直接暴露于宋军面前。

这时,李煜才真正感到恐惧:原来赵匡胤并非苻坚那样的对手。于是,他听闻赵匡胤为人宽厚,决定派遣吏部尚书徐铉前往汴梁,请求赵匡胤撤兵,愿意继续作为“儿皇帝”维持现状。

徐铉历经艰辛抵达汴梁,见到赵匡胤后,跪地哭泣,恳求赵匡胤念及李煜十五年来对大宋的臣服之情,给李家留下一线生机。

然而,赵匡胤并未因此改变主意。面对徐铉的质问——“李煜有何罪?陛下为何如此逼迫?”

赵匡胤只是冷冷一笑:“确实,李煜待我如同父亲,原本并无过错。但如今天下即将统一,李煜依然占据江东,为了天下的和平与百姓的利益,我必须渡江作战。毕竟,床榻之侧,怎能容许他人安然入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赵匡胤留下的名言,也是流传千古的警句。

自古以来,最难讲清楚的就是“理”字。弱肉强食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强者对弱者的征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想要与强者讲道理,唯一的途径就是变得比他们更强大。

徐铉跪在地上,冷汗直冒,心中暗想:“国主啊,我也无能为力了,您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宋军将领曹彬、刘遇、潘美等人率部渡江,将金陵城团团围住。李煜惊恐万分,几乎不敢喘气,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向佛祖祈求庇佑。

李煜一方面组织守城,另一方面在宫中虔诚礼佛,整个金陵城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曹彬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派遣使者入城递送最后通牒:"金陵城你绝对守不住,不如尽早投降,否则一旦大军攻破城池,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无论李煜如何祈祷,佛祖并未给予回应。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李煜仍未能找到有效的对策,最终决定让长子清源郡公李仲寓前往汴梁请降。可是,曹彬等待数日仍未见动静,于是再次派人催促:"李先生,请不要再拖延时间,只需让清源郡公前来我营中商议即可,不必惊动天子。只要见到清源郡公,我们就会停止攻城行动。"

李煜心中有些摇摆不定,中书舍人张洎则劝说道:“陛下不必听信曹彬的言辞,金陵城墙坚固无比,宋军根本无法攻破。”

然而,李煜却轻信了张洎的话语。

李煜拒绝曹彬的理由竟是因为李仲寓尚未挑选好合适的衣裳,这一理由令曹彬气愤至极,脸色铁青地喊道:“这是在戏弄我吗?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开始攻城!”

金陵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城内的兵力也十分有限,又怎能抵挡得住宋军的强大攻势呢?很快,宋军便成功攻占了金陵城。城破之时,南唐的臣子们有的选择了投降,而有的则以自尽的方式为国捐躯。

右内史侍郎陈乔原本与张洎约定一同殉国。当宋军即将进城之际,二人前往宫中面见李煜。陈乔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说:“臣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君主蒙羞,作为臣子理应赴死,臣不敢苟活于世。恳请陛下将臣处决,若宋主问起,就说是因为臣这个小人的失误才导致国家沦落至此,这样宋主定不会对陛下过于苛责。”

李煜深深地叹了口气说:“罢了,如今国家即将覆灭,至于今后的命运如何,现在还难以预料。即便你死了,也无法改变国家灭亡的事实,不如再另寻他法吧。”

陈乔确实是一位忠诚的大臣,遗憾的是,在这紧要关头,李煜却没有重用这样的忠臣,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如此境地。陈乔怀着必死的决心,在痛哭之后选择了上吊自杀。

张洎却在心里盘算着时间,等到陈乔差不多断气时,便对李煜说:“臣本应与陈乔一同殉国,但考虑到陛下即将前往汴梁面见赵皇帝,身边总得有人打理事务才行,臣觉得还能为您做些事情,所以暂时还不想死。”

这真是个不知廉耻的人啊!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在赵匡胤攻城之前,他特别叮嘱曹彬不要在金陵进行掠夺,并要求善待李煜一家。曹彬进城后,严格遵守命令,没有侵犯任何财物,随后带领士兵列队来到内城外,请求李煜出面。

李煜不再寻求佛祖庇佑,因为他认为佛祖事务繁忙,不会关注他的个人命运。原本打算自焚的李煜,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觉得自己的生命还有价值,于是决定投降。

然而,在投降前,李煜做了一件对历史极为不负责任的事:他让黄昭仪烧毁了珍藏的钟繇和王羲之等名家的书法真迹,一件也没留下。(和萧绎江陵焚书类似)

到了宋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底,李煜与群臣一起开门投降,身穿白衣以示哀悼。曹彬因上次李煜让他难堪而心存芥蒂,当李煜向他行礼时,曹彬故意冷淡地回应:“穿着重甲,不便回礼。”

尽管如此,曹彬依然保持了他的厚道本性,提醒李煜说:“你入朝之后,朝廷每年给予的俸禄有限,可能不够你们家使用。现在还来得及,赶紧回去拿些钱财,以免将来生活困难。”

李煜感激涕零,迅速返回宫中整理财物。

宋阁门使梁迥见到曹彬竟然允许李煜回宫,十分惊讶,担心李煜会自杀。

曹彬却笑着说:“李煜性格懦弱,既然已经决定投降,就不会轻易选择死亡。”果然,不久之后,李煜带着财物安然归来。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曹彬受赵匡胤之命,督促李煜等人准备行装,前往汴梁向大宋皇帝请罪。

李煜生于金陵,长于金陵,并在此地失去了他的国家。他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因为这里安葬着他的祖父、父亲以及前妻周娥皇的遗骨。

就这样离开吗?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于这样的结局,他并未做好心理准备。然而,他知道自己的家族命运完全掌握在赵匡胤手中,不敢有任何反抗。

无奈之下,他只能拜别祖先,带着小周后及家族成员和文武官员北上。南唐自烈祖李昪于937年建立,至李煜投降大宋,共存在了三十八年。

作为一位“政治家”,李煜的历史答卷只有一句话:“尽管他仁爱可感其子民,却未能保住国家。”

五代十国时期名震江南的南唐就此覆灭,这也标志着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再无“唐”字政权出现在历史长河中。

《霓裳羽衣曲》、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与悲剧,都成为了过去,永远埋藏在历史的记忆里。临行前,李煜写下了《破阵子》一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在李煜等人乘船北上前往汴梁城时,他深知自己再也无法回到故国,悲痛万分,泪如雨下。于是,他又写了一首亡国诗: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门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间坐细思量。”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李煜一行作为宋朝的俘虏抵达汴梁。刚下船时,他看到汴口有一座普光寺。

李煜想要去参观这座寺庙,但随行人员担心在赵匡胤的地盘上惹出麻烦,劝阻了他。李煜听后非常生气,说道:“我执政期间,你们总是围着我,告诉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现在国家已经灭亡了,我不再需要惧怕你们,今天我要自己做主!”

最终,李煜还是登上了普光寺,向南眺望故乡,却只能看见一片朦胧的风烟和满天的愁云。他触景生情,泪水夺眶而出,在寺中停留良久才离开。

此时,胜利者赵匡胤已经为受降仪式做好了充分准备。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率领大军,亲自来到明德门前接受南唐后主李煜的投降。尽管李煜自登基以来一直对赵匡胤表现得十分谦卑,但这次赵匡胤并未像对待五年前南汉皇帝刘张那样严厉,只是要求李煜和他的随从们穿着白色衣服,在明德门下请罪。

赵匡胤俯身询问:“站在下面的是江南国主吗?”

李煜看到周围的卫士手持武器,吓得跪倒在地,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赵匡胤深知李煜性格软弱,便转向严词责问徐铉:“今日之事,你作为重臣难辞其咎!为何不劝李煜早日归顺朝廷?以至于战事爆发,百姓受苦!”

以口才闻名的徐铉大声回应道:“臣身为江南臣子,理应忠心耿耿侍奉君主。如今国家覆灭,臣甘愿承担死罪,请陛下将臣处决以向江南民众谢罪。”

赵匡胤见他如此刚正不阿,不禁大笑:“你真是个忠诚的大臣,今后我也要像对待李煜一样善待你。”

赵匡胤还听说了张洎曾劝阻李煜不要向宋军将领曹彬投降的事,于是又斥责张洎:“还有你!如果不是你怂恿李煜坚守城池,他也不会遭受今天的屈辱。”

说完,赵匡胤把张洎在金陵时为求援兵而写的密信扔到他的面前。

张洎汗如雨下,磕头哭泣道:“这封信确实是我写的,但当时我还是李氏的臣子,所谓‘忠犬不吠其主’。如果能因此而死,也算是我的荣幸。”

实际上,张洎虽然害怕死亡,但他请求一死并非真心,否则早在金陵城破之时他就该与陈乔一起自尽殉国了。

李煜的口才并不出众,但他周围却围绕着一群能言善辩的人。赵匡胤对此也感到无奈,只能将之前安慰徐某人的话再次说给张洎听。

在赵匡胤心情大好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数落了李煜几句,然后封李煜为左千牛卫上将军,不过这个职位只是一个虚衔而已。

这真是有些滑稽,李煜最不擅长的就是军事指挥,最终却因为在宋朝消灭南唐后被授予了一个将军的头衔。

尽管如此,作为一位有身份的人物,赵匡胤还是赐予了李煜“违命侯”的爵位。虽然赵匡胤对待投降的君主以宽厚著称,但这些降王大多性格软弱,并无威胁,因此留下他们也能为自己赢得一个仁慈的好名声。

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孟昶因花蕊夫人而遭遇不幸,这表明赵匡胤所谓的“仁厚爱人”可能只是后世史学家夸大其词的说法。

至于李煜,尽管他身边有一位绝色佳人小周后,但赵匡胤并未对小周后产生过非分之想。这让李煜内心得到了些许安慰,打算就这样平淡地度过余生。毕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太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李煜在汴梁城终老,那么他的故事或许不会被贴上悲剧的标签,也难以引发后人的同情之泪。然而,李煜的不幸却即将拉开帷幕。

宋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正值壮年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享年五十岁,这一事件成为了宋代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据野史记载,在赵匡胤去世前,他曾秘密召见其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入宫密谈,当时没有第三人在场。据说,门外侍从仅能听到屋内赵匡胤怒斥一声“好做!好做!”随后便是赵光义悲痛欲绝的哭声,紧接着赵匡胤便撒手人寰,追随他曾经无比信赖的旧主柴荣而去。赵光义继位为帝,改元太平兴国。

自赵光义登基以后,李煜的命运急转直下。此时的李煜尚不足四十岁,而他的妻子小周后也才二十六岁,正是青春美貌之时。赵光义的目光很快就被这位年轻的女子所吸引。

有趣的是,赵光义与其兄长赵匡胤有着相似的兴趣——赵匡胤因钟情于花蕊夫人而导致孟昶丧命;而赵光义对小周后的迷恋则给李煜带来了灾难。

赵光义效仿其兄长获取花蕊夫人的手段,以让南唐“命妇”进宫拜见皇后为由,召见了小周后。李煜误以为赵光义会像其兄一样仁慈,并且作为臣子不得不遵从圣旨,于是允许小周后前往皇宫。然而,这次觐见竟持续了数日之久。

赵光义正值壮年,才三十七八岁,精力旺盛,他对小周后早就垂涎三尺,令宫将其按住,强行临幸了。有野史记载,赵光义还令画师把自己现场的神勇画下,这就是有名的《熙陵幸小周后图》。

小周后无法抵抗,痛不欲生,却又不可奈何,自己的性命和夫家李氏家族的生杀大权都在赵光义手中。

李煜知道情况,只能含泪收下这顶帽子,无可奈何,自己的性命也是危在旦夕。又能做什么呢?

赵光义尝到了甜头,便频繁地召小周后入宫陪伴。即便不是为了李煜,为了家族的安危,小周后也只得顺从,任由赵光义“欣赏”她的美貌。每次回到家中,她都会对李煜发泄心中的不满,骂得累了,二人便相拥而泣。尽管小周后深知李煜无力回天,但多年的夫妻情分岂是一朝一夕可以忘却的。

在汴梁的日子里,李煜度日如年,饱受亡国与妻子被侮辱的双重折磨,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他开始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在江南的春光里尽情奔跑,在宫中为翩翩起舞的周娥皇弹奏琵琶,与小周后在亭中小酌。每当生活陷入困境时,人们往往会怀念过去,且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于是,李煜重拾旧业,开始创作词作。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亡国后寓居汴梁期间所写的词作,更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这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的艺术性和情感深度在其四十二首词中或许仅次于另一首《虞美人》,后者堪称唐五代及北宋早期词中的巅峰之作。

然而,《虞美人》一词太过凄美,字字血泪,令人肝肠寸断。其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为一个失去国家的君主,在胜利者的土地上怀念故国,这无疑是触碰了禁忌。若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思念蜀地,司马昭也绝不会饶过他。

李煜如此大胆地表露对故国的思念,让赵光义得知后心中充满了怨恨。

他暗自思忖:“你这个亡国之人竟敢公然怀念金陵?朕在你心中究竟算什么?”

更何况,尽管赵光义强行占有了小周后,但她名义上仍是李煜的妻子。时间久了,消息难免会泄露出去,传到他人耳中,免不了会招致非议。为了日后能与小周后双宿双飞,赵光义认为必须除掉李煜。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月初四,正值七夕佳节,也是李煜四十二岁生日。然而,身为亡国之君,李煜并未大肆庆祝,只是简单地吃了些东西。这时,宋朝皇帝赵光义派人送来一瓶美酒。

李煜跪谢后收下了这份礼物,送酒的人随即离去。李煜开始品尝皇帝赠送的美酒,并构思着下一首词作。

然而,酒后不久,李煜突然感到腹部剧痛,头部和四肢开始剧烈抽搐,身体呈现出牵机般的姿态。李煜奋力挣扎了一阵子,最终停止了动弹,静静地离世了。

李煜的死状极其凄惨,头和脚紧紧蜷缩在一起,形成一个蜷曲的姿态。

南唐后主、一代词宗、被封为大宋“陇西郡公”的李煜,在宋太平兴国年间于汴梁薨逝。

赵光义赠予李煜的并非什么美酒,而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牵机药,也就是中药中的马钱子。饮下这种毒药的人,往往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后离世。

当李煜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赵光义表面上表现出极大的悲痛,暂停朝会三日,并追封李煜为太师、吴王,将其安葬于洛阳北邙山。

小周后目睹了丈夫那令人痛心的离世过程,内心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她悲痛欲绝,哭声不断。尽管她曾经抱怨过丈夫的软弱,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未曾改变。在成为亡国之臣后,两人相依为命,本想平平安安地度过余生。然而,“心如蛇蝎”的赵光义却彻底粉碎了他们的希望。小周后因过度悲伤,在丈夫的灵柩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关于李煜的一生,无需多言,他的悲剧人生已让历史为之动容了一千多年。

在中国历史上,能让现代人铭记并感动的爱情悲剧或许只有三个:项羽与虞姬的乌江诀别、陆游和唐婉儿在沈园的偶遇,以及李煜与大小周后的爱情故事。

李煜生于七夕,逝于七夕,让我们以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来送别这位才子: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0 阅读:5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