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传奇——韩信拜将,楚汉相争本可三分天下,终被刘邦所杀

雁玉历史 2024-10-09 03:17:21
战神传奇——韩信拜将

韩信,祖籍淮阴,平民出身,少年时期家中十分贫穷。韩信不能读书,也没有什么好的品行。成年之后,他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既不能当官,又不能种田、做买卖。他经常到熟人家里混饭吃,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硬是赖着不走。人们都很讨厌他。

一次,韩信到淮阴郡乡下县南昌亭长家中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虽说与韩信关系不错,但时间久了便也有些不耐烦。亭长的夫人干脆大清早提前烧饭,然后把饭端到卧室里去吃。到了吃饭时间,韩信赶到那里,人家早已涮洗完毕,韩信只好饿着肚子。如此反复多次,韩信看出亭长一家的心思,十分生气,便断绝了同他们的关系,从此不再来往。

韩信无聊至极,便到城北的淮水岸边去钓鱼。淮水岸边有很多女人漂絮洗衣,其中有位老妇看韩信饿得可怜,就从家里带些饭来让韩信充饥。老妇人在岸边洗了数十天衣,韩信也就数十天没有挨饿。

韩信十分感激,对这位老妇人说道:“将来我有了出头之日,一定加倍报答您的恩情!”

老妇听后却不以为然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靠别人施舍过日子,我都替你难为情!我只是看你饿得可怜才给你带些饭吃,哪里指望你来报答呢!”

淮阴地方有些屠夫小子,为非乡里,横行霸道,谁都不敢招惹。一次,他们看韩信一副穷酸相,便侮辱他说:“你虽然生得人高马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是一个胆小鬼。”

其中有一少年,扯开上衣,走到韩信近前挑衅说:“韩信,你若不怕死,就用你的剑把我刺死,然后偿命;你若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我就饶了你!”

韩信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弄得晕头转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两眼盯着那少年,半天没有说话。一会儿,他伏下身体,真的从那少年裆下钻了过去。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人们耻笑韩信是无能之辈、胆小鬼,韩信心中自有主张:“跟这些无赖拼命,不值得!”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渡过淮水准备起事。韩信听到消息,便去投奔项梁。在项梁的手下干了一段时间,韩信表现平平,没有战绩。

项梁的部队垮后,韩信又去投奔项羽,被项羽任命当卫士。韩信觉得自己机遇来了,屡次向项羽献奇策,以求重用。岂料,项羽乃一介武夫,对韩信毫不赏识,韩信仍旧默默无闻。

鸿门宴后,刘邦被封为汉王,前往汉中就封。韩信又从项羽手下跑到刘邦军中,寻求机遇。韩信担任粮仓管理员,因为参与了别人的犯法活动,被判死刑。

同案的十三名犯人都已斩首,韩信排在最后,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抬起头望着监刑官,说:“汉王不是要统一天下吗?天下没有统一,为什么要杀勇士?”

监刑官是夏侯婴,他听了韩信的话甚为惊诧,再看韩信的状貌,相信此人不是等闲之辈,于是下令免他死罪,将他释放,召到帐下。夏侯婴同韩信一席交谈,更觉韩信非寻常之人,便报告了刘邦。

刘邦把韩信召去,仔细地交谈了几次,没有发现韩信与众不同之处,也就随便安排韩信担任了负责粮饷的军需官。可是,萧何同韩信交谈了几次,发现韩信确实与众不同,是难得的将才。

刘邦率军开往南郑就封,部下官兵大多是中原人,思念故乡,不愿意到南郑去。就在开往南郑的途中,有几十员将领逃走了。

韩信心中暗自盘算:“夏侯婴、萧何已经推荐我多次,刘邦始终不肯重用我,干脆死了心吧!”于是也寻机逃走了。

萧何听闻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禀告,星夜兼程去追赶韩信。

有人向刘邦报告:“相国萧何也跑了!”

刘邦十分气恼。两天后萧何来见刘邦,刘邦既生气又高兴,责骂道:“你为什么逃走?”萧何忙解释说:“我怎么会逃跑呢?我是去追回逃跑的人。”

刘邦问:“你追的是谁?”

萧何回答:“是韩信。”

刘邦不高兴地说:“逃走了几十人,你都不去追,却偏偏追回那个韩信,到底为什么?”

萧何解释说:“逃走的那些军官都是平庸之辈,今日失去,明日可以复得。但是,韩信这样的人,在当今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大王如想在汉中长期称王,韩信当然没有大用;如果想夺取天下,扫灭群雄,必用韩信不可,没有人能够同他相比。不知大王您是怎么打算的?”

刘邦回答:“我怎么愿意死守这汉中之地,我要扫灭群雄,我要兼并天下!”

萧何说:“这么说,韩信留下就有用处了。如果大王肯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如果不肯用他,早晚他还会逃走。”

刘邦不情愿地说:“好吧,看在你的情面上,我任命韩信为将。”

萧何继续说:“即使大王用他为将,他也不会留下当一员普通的将。”

刘邦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道:“那就派他为大将!”

刘邦打算把韩信招来,立即任命他为大将,萧何劝阻道:“大王一向待人随便,不讲礼节,如今要用人为大将,如同召唤仆人一般,这怎么能行!依我看,应该选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在广场上筑起高台,准备好拜大将的仪式,如此才行。”刘邦同意了萧何的意见,萧何就做具体准备去了。

拜将仪式准备得轰轰烈烈,有些将领以为自己将要被任命为大将了,很是高兴。到了拜将这一天,一见是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大家都感到意外。

拜将典礼之后,韩信同刘邦坐到一起。

刘邦问韩信道:“萧相国屡次称赞将军有大将之才,将军有何安邦治国良策,请不吝赐教。”

韩信说:“在下不才,愿效犬马之劳。请问:大王想向关东发展,夺取天下,最大的对手是不是项羽?”

刘邦回答:“没错,是项羽。”

韩信继续说:“大王自己估量一下,从双方的兵力、武器的精良、作战的勇猛各方面比较,大王与项羽谁强谁弱呢?”

刘邦半晌没有作声,韩信说:“大王比不过项羽。不仅您自己这样想,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但是,我曾经与项羽打过交道,了解他的为人。

项羽乃天下英雄,他一声怒吼,人们都吓得胆战心惊。可是,他有致命的弱点,不信任别人,不敢把权力交付给手下有能力的将官。所以,项羽之勇乃匹夫之勇。项羽待人表面上十分谦恭和善,部下生了病,他同情部下,甚至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但是,当部下立了大功,应该封爵的时候,他却极端吝啬,刻好的大印抓在手中不肯放开,把大印的棱角都磨圆了,还不愿授予别人。这是妇人之道,小仁小义,不识大体。虽然项羽目前作天下的领袖,各路将领都服从他,但他不听别人的劝告,放弃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却衣锦还乡跑回彭城,足见他没有战略眼光。这样的人,虽然目前耀武扬威,很快便会衰弱下去。大王应该以项羽所为为鉴。

当年大王率军入关,废除秦王朝的苛政,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同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秦地人民无不拍手称快。本来大王应该封王关中,这是事先约定的。但项羽背信弃义,硬是把大王封到汉中,秦地百姓无不因此怨恨项羽。现在大王起兵,只要派人给秦国故地送去一封文书,人们就会蜂起响应!”

韩信一席长篇大论,说得刘邦目瞪口呆,惊叹韩信的韬略,大发相见恨晚的感慨。

刘邦派韩信、张耳率几万军队进攻赵国。从代地入赵,井陉关是必经之路。赵王歇和陈馀闻听汉军将要攻赵,把主力军集中在井陉关。当时赵军称有二十万人,军容甚壮。

韩信深知屯兵井陉关隘路乃兵家大忌,在进山之前就派密探前去赵国窃取情报。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韩信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安营扎寨。

一天深夜,韩信选出两千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汉军小旗,从小路出发,到了可以看见赵军动静的山坡上,隐蔽起来等候攻击的命令。

韩信指示率兵的军将说:“我军主力同赵军稍一交锋就佯装战败,赵军一定会全军出动追赶我们。此时,你们快速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旗帜拔掉,插上我汉军的旗帜,夺取营垒,堵死赵军的归路!”

第二天清晨,大部队出发之前,韩信命部下军将给士兵发一点早餐,让士兵们垫垫肚子,并且告诉他们说:“今日攻破赵军,我军会餐慰劳大家!”将领们都不敢相信。

韩信又同身边的将领们商议说:“目前,赵军占据有利地形,如果见不到我军的主将和主力部队,他们是不肯轻易出来的。我们应该设下圈套,诱敌出战。”于是派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对赵军,背靠河水,摆成了阵势。赵军一见汉军摆成这种只能前进不得后退的阵容,大笑汉军愚蠢。

天色已经大亮,韩信登上战车,插上大将旗帜,擂响战鼓,大军浩浩荡荡开到井陉关前。赵军将士不把汉军放在眼里,求胜心切,立即冲出关门抗击汉军。两军相持一段时间,韩信、张耳佯装战败,抛弃掉主帅的旗鼓,迅速撤退到排在水边的军阵之中。赵军一见汉军后退,倾巢而出,争先恐后地掠夺汉军的旗鼓,向汉军压了过来。

韩信和张耳带领的先头部队退到水边,与那里的主力部队会合,然后发起反攻。将士们奋勇当先,以一当十拼死而战,挡住了赵军的冲击,双方形成拉锯战,一时胜负难决。此时,隐蔽在赵营附近的汉军两千轻骑兵见赵军倾巢而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

赵营中的士兵怎会料到韩信这一手,兵荒马乱,被汉军打得东奔西窜。汉兵拔掉赵军的军旗,换上了汉军的军旗,死死守住井陉关口。

关口外的赵军原以为汉军不堪一击,未料与汉军相持不下,一时难决胜负,想收兵回营,回头一瞧,大本营早已被天降的汉兵占领,顿时军心大乱,将士四窜而逃。赵将虽竭力制止奔逃,斩杀逃亡士兵,然而无济于事。汉军两面夹攻,将士争先恐后,赵军死的死,降的降,成安君陈馀被杀,赵王歇被 活捉。

战斗结束,将士把俘虏、斩杀的首级、缴获的军械物资交上,同向韩信称庆。

有人问韩信:“兵法讲,列阵时要右边背靠山,左边靠水。然而我们此次作战,将军却背水列阵,反其道而行。您事先告诉我们说,破了赵军再一起吃饭,当时我们简直不敢相信,现在果真是这样。请问您用的是什么战术?”

韩信大笑解释道:“这在兵法上是有依据的,只是诸位没有注意罢了!兵书中讲,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指挥的这些士兵平时没有受过我多少训练,我并不十分了解他们的实际作战能力,如同俗语所说是‘指挥百姓去作战’。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把军队安置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绝境,使每个人意识到,只有拼命相拼才能活命,殊死作战才能取胜。相反,如果把军队安置在可进可退的有利地形,一遇危险士兵便逃,又怎么能与如此强大的赵军作战呢?”诸将听后惊叹不已,说:“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时势造英雄。没有秦末的战乱,或许韩信还是人们耻笑的无赖之徒。但是,韩信与那种游手好闲的人的区别在于,他胸怀壮志,不拘小节,为了远大前程可以忍辱负重。

韩信只是小聪明——策反韩信

楚汉战争愈演愈烈,双方一时难决胜负。在这种战争形势下,活跃着一位叱咤风云、决定战争结局的大将,他就是韩信。

井陉之战后,韩信率汉军一举平定赵国,又用武力胁迫燕国归汉。刘邦率汉军主力与项羽的主力在河南连年苦战,得知韩信一路不断取胜,便从韩信手下调走部分军队以补充自己的力量,同时命令韩信夺取齐国,以威慑项羽的后方。

韩信率军攻克临淄,随后率军向东追击齐王田广。楚王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人马援救齐王田广。龙且赶到,与田广兵合一起,准备同韩信的汉军交战。

交战之前,有部下给龙且献计说:“汉兵深入齐国腹地,地形对他们不利,他们必会奋力死战,勇猛难挡。齐楚两国士兵在自家土地上作战,眷恋家室,容易溃散潜逃。因此,我们应该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以围困汉军;同时,让齐王派人招抚那些逃散的部下,坚守城池。那些被汉军控制的地区,听说齐王还在,又有楚国大军的支援,必会叛汉归齐。到了那时候,汉军远离故国,粮草运输困难,从齐国又得不到补给,不战自败。”

龙且是随项羽百战百胜的大将,虽听说韩信勇猛,但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他回答部下说:“我知道韩信那点武艺,要击败他算不了什么!况且,我的任务是援救齐国,消灭汉军,如果汉军不战而降,他们也不知我龙且的厉害。如果战胜了韩信,说不定楚王会把齐国的一半土地封给我,我怎能不战?”

楚汉两军在潍水一带拉开战幕,一在潍水西岸,一在潍水东岸。从兵力数量看,汉军人少,楚军兵多,汉军恐寡不敌众。于是韩信命士兵趁黑夜制作了一万多袋子,里面装上砂石,堵住上游的河水;到了白天,带领部分汉军渡河进攻,几个回合,便向后撤回。

龙且高兴地叫道:“我早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率主力向河对岸冲了过来。

韩信见时机已到,命士兵挖开上游的砂袋,滚滚的潍水汹涌而下,河中的楚兵淹溺而死者不计其数,渡过河的大半想退回去,但已不可能。韩信下令攻击,楚军兵荒马乱,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被汉军全部围歼,龙且也在乱阵中被斩杀。留在潍水东岸的楚齐军队见势不好,四散而逃。

韩信率大军渡河追杀,一直追到城阳。剩下的楚军全都做了俘虏,田广被捉住斩杀。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齐境全部平定。韩信自恃功高,派人告诉汉王刘邦说:“齐人狡诈,变化莫测,是个屡降屡叛的国家。南面与楚相邻,楚王也不会坐失齐地。如不暂时立一个大将为齐王,齐地形势难稳。我请求暂时代理齐王之位,封为假王,以稳定战局。”

当时,楚王项羽把汉王刘邦围在荥阳,攻势甚猛,汉军的情况十分危急。韩信派的使者到了荥阳,把信札呈给刘邦。

刘邦拆开信札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每日盼望你来救援,打退楚兵,你却要自立为假齐王!”此时谋士张良与陈平正在汉王一旁,一看汉王怒骂,知道事情不妙,立即暗中踩了汉王一脚。汉王一怔,停住了口。

张良凑到汉王耳边小声说:“目前大王形势不利,韩信拥兵在外声威显赫,在这种情形下,怎能不答应他封王的要求?干脆就封他为齐王,给他恩惠,让他守住齐国,攻伐楚军,否则,恐怕韩信要闹乱子。”

刘邦听罢,立即醒悟过来,顺势笑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功高当赏,封为真正的齐王才对,为什么要当假王!”立即派张良前往齐地,封韩信为齐王,同时调集他的部队攻楚。

项羽得报龙且战死,楚军救齐的部队全军覆灭,大吃一惊。他立即意识到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重要,赶忙派盱眙人武涉游说韩信叛汉。

武涉到了韩信军中,摇唇鼓舌说:“天下的人们苦于秦朝的暴政,人们实在无法忍受,于是大家相约协力灭秦。秦朝灭亡了,大家依照功劳的大小,封地称王,让士卒解甲归田,天下休兵。然而,汉王却不满意自己的封地,又兴战乱,攻占了三秦地区,带兵出关东向,攻掠其他王侯的封地。他的意图显而易见,要吞并天下,灭亡所有诸侯,否则不会罢休!

汉王的贪心,永无止境。他的为人,不讲信义,唯利是图,这种人很难靠得住!他的性命几次落入项王手中,项王宽容他,给他生路。谁料他一旦逃脱,就违背约盟,兴兵攻伐。他是一个不可靠近、不可信赖的家伙。现在虽然他封你为齐王,但这是迫不得已,一旦他摆脱险境,立稳脚跟,便会找你算账!刘邦今日不杀你,是因为项羽还在,刘邦还需要你。

楚汉相争,谁胜谁负,你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如果你帮助汉王,汉王就得天下;如果你帮助楚王,楚王就得天下。项羽今日灭亡,你明日就会灭亡。你同楚王是故友,楚王很器重你,不如与楚王联合共击汉王。那样的话,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做一个盖世的王侯。如果放弃现在的机会,误信刘邦,攻打楚王,恐怕算不得聪明人!”

韩信听完武涉一番话,回答道:“当年天下乱起,我最先投奔项羽,然而,他却让我当守卫宫室的戍卒,提出建议不肯听,献上妙策不肯用。万般无奈,我才离开楚军到了汉王这里。汉王把我当作一个人才,给我大将兵权,率领几万军队;汉王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自己的饭食给我吃,听我的计策,对我十分信任,才使我韩信有了今天。我如果背叛汉王,天理不容。纵然到死,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意。请你代我感谢项羽的好意。”韩信婉言谢绝了武涉的劝说。

武涉走后不久,汉军中有一儒生蒯通,深晓天下大势,也到韩信跟前出谋献策。此前,他曾在刘邦手下,为刘邦谋事。他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想恢复山东六国的旧秩序,曾劝刘邦分封六国旧贵族为王。由于张良的劝阻,刘邦没有听从蒯通的计策。

韩信越战越勇,在楚汉战争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蒯通又投奔到韩信这里。武涉走后,蒯通见有了时机,也向韩信跟前靠拢。他曾经学过相面术,据说能察知人的天性和命运,便想借此以说服韩信。他对韩信说:“我过去学得相面之术,能相出未来命运。”

韩信一听,顿时有了兴趣,问道:“先生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贵贱寿夭呢?”

蒯通回答:“一个人或贵或贱,或寿或夭,通过观看其骨骼便知;或忧或喜,要看他脸上的气色;察其成败,则要看他的性情、对事情有无判断力和是否果断。依照上述三方面综合判断,定然万无一失!”

听蒯通讲得振振有词,韩信便想探知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求问道:“太好了!请先生为我算算,看我未来如何?”

蒯通向韩信的周围巡视了一下,故作神秘地说,“天机不可泄露,请大王教周围的人退下,我再单独同大王详谈。”

韩信斥退了周围的武将和侍从,厅内只剩下他和蒯通二人,便说:“别人都走开了,只剩下你我二人,先生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来。”

蒯通坐到韩信的近前,端详了一下韩信,慢慢说道:“从您的面相看,将来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有不测的危险;从您的脊骨来看,将来贵不可言。”

韩信听得入神,思考了片刻,说道:“汉王待我恩厚,把自己的乘舆让我坐,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自己的饭给我吃。我也听古人说,乘人车舆,要为人分忧;穿人之衣,要为人分难;吃人家饭,要为人卖命。我怎么可以昧良心背 叛汉王呢?”

蒯通见齐王韩信仍不忘旧情,继续说:“大王自认为刘邦待己恩重如山,想要帮助刘邦成就大业,自己也好有个归宿,这是大错特错!从前,越国大夫文种和范蠡帮助勾践十年生聚,十年苦熬,最后灭掉吴国,报仇雪耻,使勾践称霸诸侯。可是,结局怎么样呢?范蠡流落异乡,文种想坐享江山,却反被逼得自杀身亡。古人云,狡兔死,猎狗烹。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我还听人们说,勇猛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那就让我来说说大王的功劳吧: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一战夺取井陉关,平赵国,服燕国,随即平定齐国,灭项羽二十万大军,斩龙且。就战功而言,大王天下第一,没人可以相比。这样的功劳,有震主之威,盖天下之赏。大王留在汉,汉王猜忌您;投奔楚,楚王也不会放心。如此情势,您能到哪里去呢?然而,您现在处于臣下地位,我实在为您感到不安!”

韩信听得头昏脑涨,一时理不出头绪,便谢了蒯通的好心相告,说:“先生不要再往下说了,容我考虑考虑吧!”

几天过后,蒯通未见韩信有什么反应,便又求见韩信,摒去众人,向韩信进言道:“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能未兆而先谋;遇事能周密思考的人,能把握成败。若听取错误的建议,想不失败,那是很难的。一个人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自己去思考,处理事情轻重得宜,极少失误,那他就是一个胸有成竹的人,别人的花言巧语无法搅乱他,闲言碎语也不会影响他,这是智者。如果一个人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的官位,甘心情愿地做人家的奴仆,就会失去卿相之位,甚至失掉掌握君权的机会。聪明人当机立断,平庸人遇事迟疑不决。对细琐小事斤斤计较不能忘怀,会遗忘天下大事!进一步说,即使一个人很聪明,知晓天下大势,但如果不能英明果断,也难得成功。

常言道,猛虎爪牙能伤人毙命,因犹豫不决反被人擒;蜂虿弱小,但果断机敏,却使人生畏。千里马踌躇不前,比不上慢行的劣马;凶猛的勇士无所事事,反不如庸人有所作为。尧舜虽有智慧,但闭口一言不发,也不如又聋又哑打手势的人。上面这些例子都说明,成败的关键一是胸怀大局,一是英勇果断,缺乏哪一方面都不会成功。创业艰难,败业容易。机遇难得,容易错过。机遇呀,机遇,失去便永不会再来了,大王千万莫要错过呀!”

韩信有心割据一方,称雄天下,但他又怀念刘邦过去对自己的好处,不忍心背叛刘邦,首鼠两端,迟疑难决。反复再三,他还是感念刘邦的恩德,想到自己立了这么多战功,况且对刘邦问心无愧,刘邦是不会夺去自己齐王封爵的。

思念至此,韩信拒绝了蒯通的献计。蒯通一看韩信不听苦心相劝,此事关系非同—般,稍有一点风声泄露出去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便佯装巫师疯疯癫癫以掩人耳目。

后来,汉王在与楚王的固陵战役中失利,采纳谋士张良之策,召齐王韩信参加垓下决战,一举击败楚军。项羽被击败后,刘邦乘韩信不备,削夺了韩信的兵权。不久,韩信被夺去齐国,改封楚王;再到后来,终于被冤杀在长乐宫钟室。

0 阅读:3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