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高级官阶:三品已是位极人臣,最掌权势的职位无人敢坐

拐蚂拐 2024-03-17 17:16:47

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一品大员”这样的形容词,才算是一个臣子的人生巅峰,甚至都有些看不起“二品”。

但如若是在唐朝时期,就凭一个“三品”,基本就已经是跺一下脚,整个朝堂都要微微颤一下的级别了。

为什么?

因为在唐朝当官,三品几乎已是天花板,想要混上一品二品,除非是有着泼天的功勋,又或是天生自带了皇家血脉,要不然也就只能等着死后追封。

那么,唐朝的三品以上,又有哪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官位呢?

唐代的官位,事实上是由职官、勋官、女官、散阶、爵位等组成。

由于延续了魏晋以来的制度,故而官员级别又分九品,每品分正从两等,譬如“正一品”与“从一品”,而自四品以下,又再分为上下两阶,譬如“正四品上”与“正四品下”,如此算下来,共为九品三十阶。

在唐朝,文官官阶为九品二十九阶,武官为九品三十一阶。

在此范围之外的官,又称“流外官”,如太医主药、太医署针工、大理寺狱史等,便属于“流外”,他们需要按年度进行考核,通过了考试才可以“入流”成为正式的品官。

这兴许,也是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入不入流”说法的由来。

文官、武官无需赘言。

所谓“职官”,通俗理解为掌握实权的、真正干活的,譬如尚书令、中书令、刺史、都督、都护等,属于职官。

所谓“勋官”,即朝廷对有军功的人所授予的荣誉,譬如上柱国、上护军、骑都尉、云骑尉等,属于勋官。

所谓“散阶”,即一种表示地位、身份的荣誉称号,大多数都无实职,譬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等,属于“散阶”。

所谓“爵位”,这基本就是跟血脉相关了,譬如皇兄弟、皇子封为亲王,亲王的传嫡者封为嗣王,非传嫡者封为郡公等等,此为“爵位”。

除了皇室贵族及世袭子弟之外,对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亦可授予“国公”爵位,位于郡公、县公之上,譬如卫国公李靖、鄂国公尉迟敬德等开国元勋。

透过李世民南征北战之时,身上所挂的一堆官职去看,我们也就大概理解了唐代的官职体系构成,“秦王”属于他的爵位,因为他是亲王;“尚书令”、“中书令”等职属于他的职官;“上柱国”指的是他因军功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那么,我们为何说唐朝的三品几乎已是天花板了呢?

这是由于一品、二品以上的,不管是职官或是勋官,想要获得都很有难度。

而这其中,又因为有些官职是李世民曾经做过的,故而没有大臣敢再接受。

正一品

能够列入正一品的,即“三师三公”、“天策上将”、“亲王”。

何谓“三师”?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通俗理解为皇帝的老师。

《礼记》有言:“师者,导之教训;傅者,傅其德义;保者,保其身体。”即传授知识、道德教化、监护天子,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要封,哪个臣子又有那么大的勇气去接受?

何谓“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分掌军事、教化、建设,但此三职在唐时已属虚职,并无实权。

“天策上将”,是李世民泼天功劳封无可封,由李渊所想出来的官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自李世民之后,不设此职。

“亲王”,即王爵的第一等,如李世民的秦王、李元吉的齐王。

从一品

列入从一品的,有“东宫三师”、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又称“东宫三师”,即太子的老师,但亦为虚衔,用于加封重臣,譬如降唐之后的杜伏威被封为太子太保。

开府仪同三司,属于文散官,朝廷允许开府办公,其所用之仪仗规格,与三师三公相同。

骠骑大将军,属于武散官,虚衔,代表着身份与地位。

嗣王,承袭了亲王的即为嗣王。

郡王,譬如河间郡王李孝恭、淮安郡王李神通等,此外,皇太子之子亦为郡王。

国公,如卫国公李靖、鄂国公尉迟敬德、梁国公房玄龄等。

正二品

列入正二品的,有尚书令、特进、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

尚书令,是绝对的手掌权柄的职官,掌管尚书省及其下设的礼部、兵部、吏部等“六部”,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最高行政长官。

在唐代来说,这是个人人眼红的官,也是个人人都不敢做的官。

为什么?

因为唐朝的第一个尚书令,就是李世民。

故而在李世民之后,尚书令一职基本都是空置。安史之乱之后的郭子仪功劳盖世,曾被封为尚书令,直接都给吓尿了,就算是被打死也都要坚辞不受。

特进属于文散官,辅国大将军属于武散官,郡公为爵位,上柱国则是勋官的最高等。

从二品

列入从二品的,即尚书仆射、“三少”、十六卫上将军、大州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开国县公、柱国。

尚书仆射又分左右仆射,即尚书令的两个副职,属于职官,在没有尚书令的情况下,干的其实就是尚书令的活。

所谓“三少”,指的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譬如李承乾的老师李纲曾被拜为太子少保、太子少师,房玄龄曾被拜为太子少师。

十六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其中,由前面的十二卫分别统领天下的600多个折冲府,因而又称为“外军”,左右监门卫则是负责诸门的禁卫工作,左右千牛卫为天子侍从、仪仗。

而唐代的“上将军”一职,其实是到了唐德宗时期才设立的。

大州府牧,譬如京兆、河南、太原等大州府的行政长官。

大都督、大都护,即安西都护府等军事重镇的行政长官。

光禄大夫为文散官,镇军大将军为武散官,县公为爵位,柱国为勋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在三品以上的这些官职里,大多都是虚衔与荣誉称号,真正手握实权的并不多,关键的是,最最掌握实权的尚书令偏偏还是个没人敢碰的烫手山芋。

那么,在唐代干活办事的“宰相”,又是怎么算的呢?

唐代的当朝宰相,其实并非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而说到这一群人,就不能不提“三省六部”。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主要负责各类政令的起草,并将这些治国方略提交给皇帝,由皇帝作出批示,并将这些方略方针交由门下省进行审议,审议通过之后,政令交由尚书省及其所统率的“六部”进行具体的实施。

以现代企业的角度来看,皇帝自然是老板,中书省像是企业的企划部门,门下省是负责评估与监督的监管部门,尚书省更像是具体实施各类计划的市场部门。

因而在唐代,“三省”的最高行政长官,都可称为“宰相”。

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即中书令,设两人。

门下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即侍中,设两人。

尚书令空缺,尚书省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尚书左右仆射,亦为两人。

故而唐代的“宰相团体”,一般都是由这几个人构成。

由于中书令、侍中均为正三品,因此我们也说,在唐代当官,到了三品几乎就是天花板了。

皇帝为分散相权,又将“宰相团体”进行扩招,通过给品级较低的大臣进行“加衔”的方式,让其参与宰相事务,譬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故而唐代到了后来,也渐渐成为了,看一个人是不是宰相,不需要看他的品级高低,只需要看他带不带“同平章事”这四个字就够了,只要带了,就是实打实的宰相。

在理清了唐代的官职结构之后,我们便以长孙无忌为例,通过他的官职变迁,看看他凭什么位于凌烟阁功臣的首位。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由于长孙皇后反对,加上长孙无忌也力辞不受,李世民奈何不得,便改授其开府仪同三司,职官虽然没能给到大舅哥,但是排面必须给足。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再度力辞不受,这回李世民不再惯着他,不受也得受,强行给他按了上去。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长孙无忌进位司徒。

待到李治被册立为太子,长孙无忌又被拜为太子太师。

因而到了李世民给凌烟阁功臣排位的时候,长孙无忌的地位已然就摆在那里了。

众多功臣中,杜如晦是死后追赠的司空,房玄龄是授司徒死后追赠的太尉,李靖是授特进死后追赠的司徒,而长孙无忌则是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司空、司徒了,加上开国功绩显著,他不排第一谁能排第一?

到李治即位之后,长孙无忌又被拜为太尉,等若说他在活着的时候,就把“三公”的位置坐了一遍,其地位之尊崇无需赘言。

当然,不管再怎么说,不管再怎么位极人臣,还是避不开一句古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伴君如伴虎,一品二品不算大,四品五品也不小,官大官小,还不如要跟皇帝处得好。

3 阅读:1513

评论列表

倚剑柔情

倚剑柔情

4
2024-03-17 23:46

大唐一品二品是荣誉职位,高。

※麒麟※

※麒麟※

4
2024-03-22 14:59

最后这句“还不如跟皇帝处得好!”,这句话是有待商榷的,那要看自己选择做什么样的臣子(忠臣大都不是皇帝所喜欢,而佞臣却是相反的)。

世界变了

世界变了

2
2024-06-09 20:25

李渊应该封建成为天策大将

用户13xxx91 回复 01-06 17:45
李建成有个鸡毛资格成为天策上将?

拐蚂拐

拐蚂拐

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