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内需驱动力,其重要性若未能在社会各界形成广泛共识,或将导致我们在发展的歧途上蒙受更为沉重的损失。
购房需求,作为民众最基本且重大的消费支出之一,无疑奠定了房地产在中国内需市场中的核心地位。若忽视这一事实,国家与民众或将持续承受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与高昂代价。
探究2025年相较于2024年面临的更为严峻挑战,其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
首要因素在于,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直接或间接地支撑了近1亿个就业岗位,其中直接从业人数高达5000万,而间接带动的就业更是超过1亿。这一庞大的就业体系,对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次,过去三年内,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市值缩水近20%,损失金额高达18万亿美元(约合130万亿元人民币),从原先的450万亿元降至320万亿元,甚至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这一巨变,不仅深刻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命运,更对整体经济生态造成了深远影响。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收入往往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支出,一方的利润则可能是另一方的亏损。在没有新增财富流入的情况下,经济体内部的收入分配实质上是一种零和游戏。
房地产行业的兴衰,直接关联着近1亿从业者的收入水平,而这些收入又会转化为他们在电商平台、餐饮、美容、汽车消费、国际旅游、子女教育等领域的支出。然而,当前这一庞大群体的收入普遍遭遇重创,有的甚至完全丧失,进而导致了与之紧密相关的两三亿人口的消费能力也随之萎缩。
在此背景下,尽管民众的整体财富水平在下降,但负债的刚性特征却并未因此减轻,反而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房地产市值的巨幅下跌,平均到每个国民头上,相当于每人损失约10万元人民币。
回顾过去两年的艰难时光,我们不难发现,正是5000万直接从事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人员的收入锐减乃至消失,才导致了与之相关联的两三亿人口的消费能力大幅下滑。这些从业者的收入,原本是支撑街边小店、电商平台、美容机构、教育机构等众多行业发展的基石。
因此,我们必须重申: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内需引擎,其地位不容忽视。若无法在社会上形成对此的共识,我们将难以避免地在错误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