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死了,他生前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现在我就想请中央满足我三个要求,连这点特权都不能给吗?”
徐向前去世后,他的儿子向中央提出了三点要求,并说这是父亲生前留下的最后遗言,要求中央必须满足,结果却遭到了中央的拒绝。
徐向前元帅生前最后遗言到底是什么,老人为国家戎马一生,中央为什么不满足他的要求呢?
一、戎马一生因病去世徐向前作为开国元帅,从参加革命开始,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为革命奋斗了这么多年,身体早已是千疮百孔,时不时的就要生一场病,从1980年开始,他身体里的旧伤频频复发,医院大门似乎比家里的还要熟悉。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年以后,徐元帅的身体有了一些好转,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又能和以前谈笑风生时,一场肺结核感染再次席卷了他年迈的身体,面对家人们的担忧,他还微笑的安慰大家,结果没想到,在入院的第二个月,他就永远的离开了。
那是1990年的9月21日,徐元帅躺在病床上,他感知自己不久于世,于是将儿子叫到床前,用尽全部的力气,向儿子说出了最后的遗言,儿子徐小岩仔细记下父亲说的话,并含泪询问父亲是否还有什么愿望。
听到这话的徐元帅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瞪大了眼睛,在儿子耳边说出三个要求,并告诉他,等他死后一定要找到中央,将这些话原封不动的转达,让他们一定要同意,说完这些之后,老人终于没了后顾之忧,放心的闭上了眼睛。
徐向前元帅的葬礼上,很多中央高层领导都到场,大家对徐老的离世都感到十分悲痛,徐小岩趁着大家都在,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了父亲临走时留下的遗言和三个要求,请求中央一定要满足父亲的要求。
然而中央领导们听完之后,却坚决不同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徐老生前的三个要求是什么?
二、年少贫困辍学入伍徐向前在军队中除了带兵打仗十分英勇以外,还有一个绰号,叫做“书生元帅”这还要从他平时的待人态度和人生经历说起。
他出生于1901年,山西五台人,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虽然读过几年书,但最终还是不幸辍学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离开学校来到一个杂货店当学徒,学徒的日子很苦,老板总是会故意刁难他,让他没日没夜的理货,从来不教他如何卖东西和客人沟通,他好像不是来学艺,而是来打杂的,还得交着学徒费的那种。
在杂货铺的两年里,他依旧在坚持学习,店里的货架上摆着很多旧书籍,趁着理货的时间他就会偷偷看,晚上老板让伙计们守着店面,大家都嫌累只有徐向前愿意,因为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机会看书。
这两年里老板看他做得好,虽然还是会苛待他,但是也开始给他发工资,这些钱一部分被他寄回了家里,另一部分则作为学费攒着,即使家庭贫困,徐向前还是想着读书。
1919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无数年轻人都投身于这场爱国运动中,也影响到了学徒工小徐,他认识到了中国的黑暗,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体现,为了改变国家现状,他决定不再忍受,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也为自己做出改变。
他拿出自己攒了好久的学费,来到了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他早就打听过了,速成班比一般的年级收费低,并且学习时间短,很适合他这种贫困家庭的学生。
重新回到学校的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不管是国文还是算数,他都是班里学的最好的,不少同学们都找他取经,在得知他做过学徒,却还是这么优秀时,都对他更加敬佩了。
在师范学习了三年,他学会了关注政治走向,也接触到了更多共产主义的书籍和思想,此时的他已经可以称得上一个初步踏入革命的战士。
1921年,他毕业回到家乡,在五台县河边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员,接受了新思想教育的他,教给孩子们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爱国主义,以及反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他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以后的国家效力。
学生们年纪还小,回家以后跟父母转述老师说的话,结果却被家长们认为这是在教坏孩子,校方也觉得他只是一个老师,就应该遵守自己的职责和本分。于是在辗转了好几个学校之后,小徐老师还是被辞退了。
走出校门那一刻,回想起校长说的那句“你又不是个兵,老操心这些国家大事干嘛呢”他突然产生了入伍的想法,既然自己不能思想救国,那不如投身军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拯救我们的国家。
1921年9月,徐向前参军入伍,被编入孙中山卫队,并跟随部队前往韶关参加北伐誓师。
三、参军入伍以身报国在军队中待了几年以后,学到了基本的军事知识,碰巧孙先生正在广州创办军校,打算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共同抵抗旧军阀,徐向前抓住了这个机会,报名了黄埔军校,并成功的通过了入学考试,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军校的教育更加系统化,虽然他在学校里待得时间不长,但一个人的天赋是藏不住的。短短的七个月,徐向前就完成了从一个军事白丁到同期里佼佼者的存在,他好学,谦逊,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十分善于总结和举一反三,这些都影响着他日后在战场上的发挥。
毕业以后,他留在军队做了一名排长。1925年,孙先生为了国家日夜操劳,身体严重透支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陈炯明借此机会,带兵直接打到了广州政府,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趁火打劫。
为了保护孙中山先生,也为了保护他辛苦建立的广州政府,学校里组织学生们发动了东征,徐向前也参与其中。
东征对于徐向前来说,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战争,别看他平时文文弱弱,对谁说话都是温声细语的,战场上的他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那副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样子震惊了所有人,也大大的提高了众人杀敌的士气。
东征结束后,徐向前凭借着战场上优异的表现,被提拔为国民军第二军第6旅的教官兼参谋。在这场战争中,也是徐向前第一次接触共产党,他看到战场上那些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个个都不怕流血牺牲,挺身向前冲的样子,被他们的精神深深的震撼到。
与此同时,在国民革命军的日子里,他看到了军队中贪污腐败,军纪败坏,心中没有国家和人民,只有贪图享乐,这样的军队还能叫军队吗,这样的军人能够保卫人民吗?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926年,徐向前被分配到武汉,担任南湖学兵团的指导员。一到这里他就发现了不一样,到处都是标语,处处都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共产主义的革命已经和百姓们打成了一片,在这里工作的时候,他经常和一些革命人士交流,更深入的了解了共党的组织,此时他终于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他坚定了自己的内心,加入了共产党。
四、书生元帅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出身底层的徐向前不仅军事方面很厉害,还很会发展部队关系,从行军打仗到处理军民关系,他都做的得心应手,在士兵和老乡之间的声誉很好,大家都喜欢这个说话笑眯眯,平易近人的干部。
在平时的军队生活中,他经常会关心身边的战士们,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遇到什么困难的,他都会第一时间察觉,并给予他们帮助,战场上的他杀伐决断,生活中的他像个温暖的大家长,刚入伍的小战士们都喜欢找他诉苦。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很多才多艺,行军打仗的过程很枯燥,战士们也经常累的精疲力尽的,徐将军为了安抚大家,经常会表演个小节目,唱戏跳舞说书讲笑话,样样都在行。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欢乐。
正是他人畜无害的长相,加上一副金边眼镜,在战场上经常被敌人误以为是一个手无寸铁的白面书生,结果每次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慢慢的,大家对他都多了一个称呼“书生元帅。”
五、死前三个要求徐向前元帅戎马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辈子,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临终之前,他叫来自己的儿子,说出自己的最后遗言。
第一,不办追悼会;第二,不搞遗体告别;第三,将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来吊唁的中央领导们听到这三条要求以后,表示并不能完全答应。毕竟徐元帅为国尽忠,就算他不想为国家添麻烦,但该办的还是要办。
总结中央经过商讨决定,遗体告别可以不办,但追悼会还是要搞的,可以合在一起办;至于骨灰,则留下一半在八宝山革命墓地,另一半则尊重徐元帅的心愿,将他撒在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先辈们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