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2年到1944年,在印度兰姆,组建和装备了4个师的中国部队,它们的战斗力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史迪威将军则在他的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事:
“整个上午都在炮兵射击场度过。第一次实弹射击,他们打得很准。”
“他们正在提高水准,这将会向那些正在攻击我的人证实某些事情,我对此抱有很大希望。”
“我们的参谋人员大部分都担任了教官,每个人都情绪饱满。”
“这星期在炮兵射击场上出现了老虎。”
“整个上午都在轻武器射击场上。他们练得不错,乏味的肩枪训练。他们打靶的成绩相当好。”
“中国军队学习得很快,我想这将证明我的观点,即如果得到适当的训练,他们就会和别人一样棒。英国佬正抱着极大的兴趣注视着我们。”
“有关印度训练的事情都通过了。给兰姆伽增派部队,同意。我们也可挑选我们的人。事情的规律就是如此——你几个星期忧心忡忡,到处争斗。突然之间,一切全都明朗化了。”
“打动蒋介石的是那些兰姆伽的照片,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他可以真实地看到事情的进展情况。显然,他对这一点感到很满意——他可以真实地感受兰姆伽。”
“小傻蛋,他怎么会不满意呢?我们在拼命帮助他,而他批准一下倒显得好像做出了巨大让步似的。
“这种态度其实是有大作用的!人们在受到阻挠和无休止的欺骗之后,一得到批准就感到大大松了一口气,使你几乎要对你正不由自主地设法帮助的那个家伙十分感激了。”
“5点30分同费里斯一道去见韦维尔。这个那个地一通大叫大喊,他明确说我们的兰姆伽训练计划不受欢迎。全是困难——铁路、公路、航运、用水、食品等等,将妨碍印度军队的进展安排……好吧,见这个该死的老傻瓜的鬼,我们刚刚查出这一问题,他们不想让中国军队参与夺回缅甸,问题就在于此,尽管让美军在英国驻防是受欢迎的”。
“英国佬对兰姆伽怒气十足。韦维尔必定递了一份正式请求——向英国总督!要来多少中国军队,来干什么。来干什么?天啊!我对他们说过,帮助我们盟国夺回缅甸……他们根本不想看见中国人。还是老一套,像过去关闭缅甸公路,拒绝军队一样。他们似乎没吸取教训。”
“他们对印度有一点儿中国人都恼火得不行(小心眼儿)。”
“与总督谈话。十分融洽,但他拐弯抹角地打探中国人在战后的可能行动。对他讲了中国人的一些特性。”
“现在他们发现,他们可以及时将中国人运到北缅前线进行部署,一切又都好起来了,显然乔治从中费了一番周折。韦维尔的计划与我的相当吻合。”
“他坚持要指挥兰姆伽的部队。好吧,我们进行的是一项单独的计划,将力图与从云南出击的队伍会合。没提到联合指挥,没提云南的军队。在这件事上顺其自然吧。”
史迪威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他头脑中萦绕许久的一个念头:“一个在缅甸被小日本打得四处逃窜的粗俗的美国老家伙,将履行他的诺言:重新夺回缅甸,捻死那些讨厌的日本罗圈腿。”
他坚定不移地相信:他手下的中国军人绝对是表现极其出色的好战士,他将率领他们扫荡缅北山林,进占仰光,在“东京城里举行阅兵式。”
他在1942年7月7日晚间发表了一个广播讲话,与那些国民党军政要员冗长的言之无物的空话废话不同,他在1分多钟的讲话中把感情倾注在战斗的最小物质单元——士兵的身上,他说:
“5年前的今天,我前往宛平县了解中日军队发生冲突的情况。我了解到日本人进攻了县城,大感意外的中国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左二为史迪威将军
“芦沟桥保卫战是具有预示和象征意义的:中国的抗战坚持下来了。5年后的今天,置身于此,歌颂中国的士兵——他们肩负重任,经受了战斗的考验,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在我看来,中国的士兵最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不屈不挠、吃苦耐劳、诚实正直、坚韧不拔。”
“他们倍受艰辛,而毫无怨言;听从调遣而毫不犹豫。在他们简单而诚实的头脑中从未想过自己正在完成这一项英雄业绩。”
“中国的士兵所求甚微,却随时准备奉献一切。作为美国军队的一名代表,能在这里向中国的士兵致敬,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只有“以兵为本”,才能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史迪威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有“用中国的士兵,用美国的营团长”来锻造中国驻印军的构想。
他从美国调来三百多名军官,准备实现“换血”构想,但却遭到了中国军方上下的一致反对,他不了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性,中国不是大英帝国下属的各殖民地,可以有英印军、英缅军、廓尔喀步枪营。
比他更懂“政治”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在得知爱将“换血构想”受挫后告诫他:
“在中国人面前,这类想法最好提都不要提,约瑟夫!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每个‘洋毛子’都是狼,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的心机之深是无与伦比的。你要把自己融入他们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之中,把他们捏成自己的拳头,用他们的指头、他们的手掌、他们的臂,整个的肌肉群,你所要做的只是强化力量,用你的大脑支配出击的方向,听我的没错,你将会拥有一支可怕的部队,一只让任何敌手都心生畏惧的铁拳。”
史迪威听从了,他将三百多名美国军官一部分派到昆明建立训练基地,其余的派到中国驻印军中担任各级联络官,在所需的中国部队尚未到达印度之前,一部分人先任教官或训练基地管理人员,其中包括将军的爱子小约瑟夫·W·史迪威中校和爱婿欧内斯特·伊斯特布鲁克上校。
史迪威为自己建起并主持了兰姆伽训练营而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尤其喜欢那些补充来的学生兵,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道:
“我们给中国军队开办的训练学校十分气派。学生们学得很快,他们吃得很好,医疗上得到关心,教学有实效,他们还拿到了军饷,可以看电影,进行田径锻炼,等等。他们喜欢这些。你知道,中国军队从未受到过如此的待遇。他们会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