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思想核心是儒家学说,并被后世统治者“尊奉”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少年成名孔子三岁丧父,家贫,母亲在他十岁时去世。孔子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十四岁时就被推举为鲁国的大司寇。孔子少年成名,名扬鲁国。
有一次,孔子来到了卫国,卫国国君想任用他为大夫。卫国大夫孔纥不喜欢他,他说:“我的祖先曾是殷商的大臣,我听说殷商亡国后,没有一个臣子可以保全自己。我之所以不去投奔殷商,是因为我对我的祖先很敬仰。”卫国国君听了他的话很高兴。卫国国君的夫人是孔纥的女儿孔氏。
人生转折孔子的人生有两大转折,一是周游列国,二是周游列国后被鲁国国君看中,委以重任,被任命为大司寇。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哀公在鲁国都城曲阜祭天,因其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而未去参加。
9月30日,鲁哀公和他的弟弟叔梁纥在野外举行了一场婚礼。这位比孔子小20多岁的年轻人,是孔子的侄儿。孔子对这次婚礼相当满意,但他并不知道叔梁纥就是鲁国大司寇——鲁哀公的弟弟。这段婚姻对孔子来说也是一个人生转折。
婚后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鲁国。在外面漂泊了9年后,孔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鲁国都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
坎坷仕途孔子曾做过小官,担任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但后来由于他不喜欢做官,他就放弃了,这就是孔子政治上的第一次挫折。后来因为他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在仕途上又遭受了一次挫折。但这一次挫折并没有让孔子放弃。
从政生涯
公元前487年,孔子向鲁昭公推荐了叔梁纥。不久,叔梁纥去世,孔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为鲁国的大夫。他曾任司空、司寇、大司马等职。公元前497年,孔子因“克己复礼”而被鲁昭公任为中都宰。当时鲁国的首都是曲阜,那里有一条河叫洙水。孔子上任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鲁国国势很快有所恢复。当时孔子还兼任中都宰的职务。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81年),鲁昭公被杀,孔子又回到了鲁国。
公元前484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后在弟子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后又辗转到了楚国。
公元前479年去世。
晚年辉煌
晚年的孔子,思想上依然是那样的积极,行动上依然是那样的严谨。他认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德不孤,必有邻”;他还说:“吾道一以贯之”。所以,他是那样的成功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