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一部论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著作,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我们要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加干预。老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从“道”中去体悟,去把握它。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把“慈”放在前面,把“俭”放在后面。老子还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即老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了身体,那么就没有了一切;如果没有了自己的头脑、知识和智慧等精神财富时,也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认为,知足就不会被屈辱,知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是老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老子的知足、知止,不是指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用平常心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得与失、荣与辱、福与祸,既要看到得,也要看到失;既要看到得,也要看到失;既要看到得,也要看到失。这是老子正确对待得失的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计较得与失、荣与辱、福与祸,就会使自己整天生活在烦恼之中。因为这样的人会被欲望所支配,难以过上宁静和幸福的生活。所以老子告诫人们:“知足者富”“知止者寿”“知足不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老子所说的“知足常乐”,是指一个人要学会满足,不要追求名利。人只有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宁静。因此,“知足常乐”实际上是要求人们不要对生活不满意,不要追求过高的目标,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内心宁静,生活充实。但是老子认为,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人不是以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为满足,而是追求更高的目标、过更好的生活,那么这种追求就会使人感到痛苦。
老子的不争,不是“无为”,而是“不言”。所谓“不言”,就是指他所主张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在宇宙间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也是这样。所以人的一切作为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它所产生的作用也都是变化着的。人要顺应自然之道,不要去做人为的事,不要去做无谓的争强好胜之事。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自然之道。否则的话,人就会被事物所摆布,被事物所牵着鼻子走。
老子的无为思想与儒家强调“仁”、道家强调“道”、佛家强调“无我”等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老子认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为人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