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强大的君王,往往拥有着最软弱的内心

帅帅说历史 2023-03-03 14:54:02

(明成祖 朱棣)

虽然朱棣很想要做皇帝,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

这句话乍一听很矛盾,因为做皇帝和造反是相辅相成的,你朱棣不造反,你要怎么当皇帝?

听起来很矛盾,但仔细一想的话,这的确是合理的。

谓予不信,请看作者的理解:

首先,朱棣同志的确是很想要当皇帝,自从他到北平就藩之后,他就开始想,白天想,晚上想,吃饭的时候想,睡觉做梦的时候还在想。

这很好理解,在朱棣看来,他的大侄子朱允炆同志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朋友,看了几本儒家经典就能做皇帝,让这朱棣这种久经战阵,还曾血战沙场的文武全才很是不服。

朱允炆凭什么能对自己颐指气使,自己又凭什么被朱允炆呼来喝去?

不服!我不服!我相当不服!

基于这种不服,朱棣很想要把朱允炆取而代之,但请诸位注意的是,朱棣虽然“想”,但是他从来没有实施过。

我们要知道,朱棣是就藩北平的燕王,他在北平城里有恢弘的宅院,有尊崇的地位,有数不清的丫鬟和仆人,还有一堆给他生儿育女的老婆。

最主要的是,朱棣还不用上班,却能按月从朝廷领取花也花不完的工资。

他所拥有的,是远超于正常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活。

试问,拥有这样生活的朱棣,为什么要去造反?

难道就为了自己想要当皇帝那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所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定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理由和原因。

史铁生曾经说过: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明惠帝 朱允炆)

那么作者以为,是朱允炆塑造出了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驾崩,举国哀悼,遍挂白旗。

而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的心情当然也不是很好受。

所以,听闻父丧,朱棣立刻马不停蹄的就往南京奔。

别的咱就不说了,你至少让我在合上棺材之前,见我父亲最后一面吧?

然而,朱棣的奔丧之旅刚走到一半,新帝朱允炆的诏书就下来了:

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允炆告诉朱棣,我爷爷,也就是你爹曾经说过,你们这些当藩王的,没事就在封地老实儿待着,不允许你们回京师。

看到这个命令,朱棣只能发出一声苦笑,然后调转马头,黯然的返回了北平。

皇位没留给自己也就算了,现在连灵前吊唁的权利也没了。

朱棣很上火,朱棣很憋气,但朱棣没有办法,他也不打算抗争,所以他选择了打道回府。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那个被他视为脑袋不太灵光的朱允炆,其实远比他想象的要可怕。

元璋死不到一年时间,朱允炆就开始削藩了。

第一个开刀的,是周王朱橚。

周王这个人规规矩矩,平时的表现很好,朱允炆之所以要先欺负这么个老实人,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周王是燕王朱棣同母而生的亲兄弟。

这是朱允炆在敲打朱棣。

然后,是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这三位仁兄,有的被抓到了南京来关禁闭,有的直接在封地被软禁,有的则流放三千里,特别规定:路上可以慢慢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朱棣终于坐不住了。

在此之前,他或许也曾经想过自己要不要振臂一呼,造反起义,圆了自己的皇帝梦,然而他始终没有勇气。

造反,那不是小事儿,成功固然是好,可一旦失败了呢?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玩意的试错成本太高了,这不是演电视剧,演不好可以再来一条,也不是打游戏,输了可以开风灵月影,这是活生生的拿命在赌。

朱棣不太敢赌,他不太敢赌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和明王朝,和朱允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仇恨。

(古代起义)

昔陈胜吴广起于大泽乡,是因为天下人苦秦久矣。

昔吴王刘濞举七国而乱,是因为汉景帝刘启失手杀了他的儿子刘贤。

昔黄巢雄踞长安,是因为多年科考不成,黄老兄不得已要换条路实现自己的理想。

昔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起义,则是因为元王朝的黑暗统治把朱元璋逼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他朱棣吃得好,睡得香,日子过得好极了,他为什么要造反?

为什么要拿眼前美好富足的生活去换一个不确定的明天?

所以,作者对那些描述朱棣生来就有反骨,长大就要造反,朱允炆前脚登基,后脚他就磨刀霍霍发动靖难的内容,深表怀疑。

作为洪武二十六子中和朱元璋最相似的儿子,朱棣当时的心情,就如同半个世纪之前,在皇觉寺中收到汤和书信的朱元璋的心情是一样的:

犹豫不决,恐惧无状,踌躇不前,无限迷茫。

然而,当朱允炆的雷霆手段马上就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朱棣就会意识到,现在不是自己想不想反的问题了,是如果不反,朱允炆一定不会给他好果汁吃。

反了吧!反了!

靖难何须百万兵,驰来天下任纵横!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朱允炆毕竟还是年轻,他玩不过已经被社会锤炼了多年的老狐狸朱棣,所以很快败下阵来,江山倾覆,自己也混了个神秘失踪。

很多人说,朱允炆的死活,是个谜。

但在作者看来,这并不能算是个谜,因为作者认为,朱允炆多半是跑出去了。

(明太祖 朱元璋)

高皇帝朱元璋宾天之前,写了一本《皇明祖训》。

对于这本书,朱元璋是很上心的。

写书用了六年,前后删改了七次,和曹雪芹老先生创作《红楼梦》的劲头也差不到哪儿去了。

这本书,相当于是朱元璋留给子孙后代的家法,书中事无巨细,从治国,祭祀,法律,乃至于日常生活方面规定了未来的朱氏皇帝应该如何过好每一天,并且要求皇帝一定要贯彻落实,一字不差的照办。

这本家法细致到了什么程度呢?

细致到甚至规定了皇帝早上应该几点起床,几点睡,每顿饭要吃多少,具体要吃什么。

作者从中摘录几条,以供大家参考:

更选良马数疋,调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宫门喂养...

令内使带鞍辔各置一疋...

其常随内官及带刀人员止可离十丈地,不可太远...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皇帝要挑选几匹好马,把它们放在宫中各处的门口,更要精心喂养它们,还要时常在身边预备几套盔甲和刀剑,以备不测。

在这样的安排下,即便南京城被攻破,朱允炆如果听了他爷爷朱元璋的话,提前做好了风险预警,那也是很容易溜出去的。

所以作者认为,很大概率上,朱允炆没有死。

不仅是作者认为朱允炆没死,或许连朱棣本人应该也是这么认为的。

很多人会觉得,朱棣是个狠人,表面是个狠人,内心更是个狠人。

(郑和下西洋)

靖难之役的以少胜多,永乐大典的文化壮举,五征漠北的豪情壮志,六下西洋的外交传奇,朱棣可以说是历史上相当少见的那种雄主。

然而,雄主朱棣是表面狠人,但他的内心,始终是脆弱的。

一来,他这个皇帝,不是顺位继承的,而是靠武力兵变夺取的,他会恐惧,他会恐慌。

朝廷里的大臣们会不会不认可他的身份,坊间的百姓们会不会在背后议论他?

那个神秘消失,自己翻来覆去怎么也找不到的朱允炆,会不会在某个角落里筹谋策划着要卷土重来,夺回皇位?

多少次的午夜梦回,他一次一次的梦到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严声斥责他为什么要做叛乱谋逆的乱臣贼子?

他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

所以,不仅仅是出于战略和政治的需求,更因为在南京城中,他的脑海中会时刻浮现出让他所不安的回忆,所以他才会选择离开那里,迁都北平。

然而,就算是到了北平城,他还是感到苦闷,感到烦躁。

《永乐大典》不能使他平静,下西洋的壮举不能使他平静,只有那些熟悉的金戈铁马的声音,才能让他感到平静。

所以,朱棣宁愿死在遥远的榆木川,也不愿意死在紫禁城。

我们在历史舞台上所看到的朱棣,他胸有成竹,强大而自信,然而当他坐在龙椅之上俯瞰天下时,那金黄灿烂的龙椅越是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就越是会映照出他苍白的脸庞。

这个脸色苍白,时刻充满狐疑的中年人,警惕着盯着身边的人,他在告诉别人:

这,是我的天下,是我的皇权,你们不要过来。

百年过后,作为一个小作者,我倒是有一句话想要送给当时的朱棣。

这句话,是我对海子老师的诗歌略加修改而来的:

该忘记的早就忘记,该留下的永远留下,忍住你的痛苦,不发一言,穿过这整段历史。

不过想来,那个“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的明成祖,应该不会在乎后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吧?

1 阅读:29
评论列表
  • 2023-03-22 12:19

    人家明明是明太宗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