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始祖伏羲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后来怎么又不是了|文史宴

文史宴说 2024-08-01 23:43:43

文/袁靖

华夏的始祖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是因为蛇的神兽属性;后来不是了,是因为人类变强了,以及经过征服和融合,出现了比蛇更高端、融合更多神兽的龙。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甲骨文中的“蛇”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尤其是三角形的蛇头,蜿蜒扭曲的蛇身,都传神地描述了蛇的形态特征。

从小篆开始,“蛇”字就有了些许现在“蛇”字的迹象,隶书则表现得更明显,到楷书才成为现在的“蛇”字。

十二生肖的甲骨文

在《诗经》里,蛇被视为吉祥的动物。《小雅·斯干》是一首祝贺周王新建的宫殿落成的诗歌,其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虺”在古书中指的是一种毒蛇,这几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如果梦到熊、罴、虺和蛇,那就是即将生育儿女的吉兆。

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

如前面所述的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华夏始祖),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

王仁湘考证古代文献,认为除了伏羲和女娲,其他三皇五帝,直到大禹,也几乎都是人首蛇身的模样。

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许多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

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

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曾指出,操蛇神怪的雕像或画像多出于河南南部、湖南、江苏等与战国时期楚文化相关的地区,这也证明了南方多蛇的观点。

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而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新疆出土、带有塞种人风格的伏羲女娲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

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

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命,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

古人的生存环境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想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

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

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

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模仿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的;

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

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转变为以人为主,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

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前面提到的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穜”。

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

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

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

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

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巳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

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三皇五帝中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

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

与蛇有关系的龙最终碾压了蛇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除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

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

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本文节选自《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已获出版社授权独家首发。该书分析十二生肖的起源,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的研究,相当精彩,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入手。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0 阅读:0

文史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